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他自幼聪明好学,自主创新。
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
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
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
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
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
为广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8年8月,陶氏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重庆合川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
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
他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
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1946年8月1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写了“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的悼词。
1946年12月1日,全国53个人民团体将陶行知的遗体安葬在南京晓庄劳山之麓。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出生日期:1891年10月18日(农历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病逝日期:1946年7月25日籍贯地: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家人:父,陶位朝;母,曹翠仂;妹,陶文之;妻,汪纯宜,汪病逝后又娶妻吴树琴;长子,陶宏生;次子,陶晓光;三子,陶刚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
原名文濬,后受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改名为知行,又改名行知。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
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
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
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
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
1938年8月,陶氏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
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
他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
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编辑本段]教育思想陶行知与育才学校●“手脑相长歌”所谓手脑相长,即手脑并用、手脑皆强,陶行知为什么要写这首歌呢?旧中国漫长的历史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由此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从教育方面说就要培养手脑并用、手脑双敲的人。
要劳力者劳心,劳心者劳力,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问题。
●育才学校“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陶行知这句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
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创办的成绩最大的学校,学生主要是保育院的难童,对学生不收学费和生活费,因而经费非常困难。
有人问陶行知“你何必背着石头过河呢?”,陶先生说“我背的不是石头,是爱人”。
这是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劳动人民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
陶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
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编辑本段]对陶行知的评价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毛泽东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周恩来万世师表。
——宋庆龄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编辑本段]陶行知1938年秋天,时值抗战时期,陶行知到湖北宜昌的一个小学里演讲。
演讲中,他幽默地拆了一个“春”字。
他说:“‘春’字是由一个‘三’、一个‘人’和一个‘日’字组成,三人为众,这叫众人压‘日’,压得日本侵略者透不过气来。
所以说,我们的抗战必胜,春天必将属于我们中国人民。
”这段精彩讲话既反映出陶行知的博学多才,也表现出他爱憎分明的品德。
讲话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博得了全场热烈掌声。
[编辑本段]学习陶行知●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最高的道德修养,他有最高的理想,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大很大的成绩。
他的品德、修养和理论都值得学习和继承。
●陶行知是坚强的民主战士抗日战争结束后,广大人民都要求和平,反对内战,陶行知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员,他为争取民主和平,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著名民主人士、学者李公朴(育才学校副校长)和诗人闻一多被蒋介石枪杀。
有消息说陶行知已被列入暗杀名单,陶说:“我等着第三枪”,结果因疲劳忧愤而死。
(在这之前的1936~1938年陶行知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之托,周游26个国家,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宣传各种抗日主张,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陶行知是诗人陶行知创作的诗歌的特点是大众化。
他的诗是为广大群众而写,他说要老妈(没有文化的老人)听得懂才能称及格。
他的诗有许多都谱成歌曲,如锄头舞歌、镰刀舞歌、手脑相长歌。
●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1、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
2、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
3、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
4、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
5、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首先应理解:“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作的与人无关的教育。
”●理解人接受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书本知识(间接的,包括听讲),一种是直接的,即从实践获得的。
生活教育包括这两部分,并没有把读书排斥在生活之外。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是一个大概念,所谓“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
因此可以说一切活动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
●关于“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全部理论的一个总概念,因此他不止一次的做了解释。
“生活教育”这一概念是陶先生的老师杜威提出来的,但意思完全不同。
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而陶先生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成“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即生活。
他说“生活即教育,是把一个鸟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鸟放在笼子里。
”“生活即教育”是从书本的到人生的。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这是陶先生杰出的创造。
“教学做合一”的确立1、陶行知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中国教育有改革之必要,当时就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2、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辩论两小时未能通过。
3、“五四运动”爆发,陶先生发表《教学合一》一文,南京高校受此影响一律改为教学法。
4、两年后,教学做的理论成立,最终确定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
●比较“教授法”和“教学法”“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