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简
历
陶行知-最后一百天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阻挠和迫害,育才学校已难以在四川重庆附近生存。
1946年4月,陶行知风尘赴赴来到上海,一方面寻找新的育才学校地址,一方面为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奔走呐喊,他在三个多月内演讲一百多次,并积极筹组“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
1946年4月21日,陶行知在育才中学讲演《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24日,在储能中学召开的上海教育界欢迎会上演讲。
在大任小学、圣约翰大学、大同中学、沪江大学……到处都留下了
陶行知的身影。
6月23日,上海各界争取和平反对内战代表团赴京请愿,陶行知在北站五万人欢送大会上发表演讲。
陶行知大声呼吁:“八天的和平太短了,我们需要永久的和平!假装的民主太丑了,我们需要真正的民主!”6月25日,陶行知在国际饭店代表54个人民团体举行外国记者招待会上,要求美军立即撤退。
6月29日,陶行知与郭沫若、沈钧儒等发起《致美国人民书》。
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亦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
陶行知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
他写信激励育才师生为民主斗争“再接再厉,前仆后继,屡败屡战,以底于成。
”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陶行知逝世后,周恩来同志向党中央发出电报,指出“十年来,陶先生一直跟着毛泽东同
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会维克。
”8月11日,陶行知的灵柩由全国五十三个人民团体公葬于南京晓庄劳山之麓。
陶行知-著作列表
陶行知-评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在长期的艰难跋涉中,陶行知逐步认识到,不改造旧中国黑暗的政治,就不可能真正繁荣中国的文化教育。
因此,在四十年代中期他发表了《民主教育之普及》等文章,揭露和抨击国民党
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这一思想,同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已是精髓相通。
由于思想上的一致,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起不约而同地站到了人民革命力量的一边,成为周恩来所赞誉的“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古代的孔子开私学提倡“有教无类”,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近代的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努力践行平民教育的人物,并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创办了各类新型学校。
这位被人们尊称的“当今圣人”,就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
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万国殡仪馆挤满了前来悼祭的群众。
中共代表团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
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也举行陶行知追悼会,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简介
——毛泽东
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客。
——周恩来
万世师表。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泰戈尔
“陶博士并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
……在美国,大家都知道陶博士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华莱士《纪念陶行知博士》
“……杜威博士的最有创造力的学生却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
他在群众教育运动方面非常积极,为工人和贫苦人民办夜校和各种中心。
他开展’小先生’运动,让文盲学好后以他们的新知识教育其他文盲,这样连锁下去,对于1927年的反共产主义分子来说,这
就好像一个政治的炸弹一样。
”“在城市里搞群众教育,被视为叛逆而遭禁止,陶行知就到农村进行教育和农村复兴计划。
美国的进步教育用的现成的学校制,陶行知发现中国的普通群众只能就他们的生活、工作、家庭和车间所在地受教育;在哪里聚居,就在哪里学习。
在所有美国训练出来的教育者中间,陶作为一个穷人出身的人,使他成为极不寻常的同情于普通人民的需要,而这终于使他比别人更接近中国共产党?”——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