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上网利弊论文

中学生上网利弊论文

论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交流技术将会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

互联网普及率较2010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目前基本饱和;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2011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90.9%。

上网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的组成部分,脱离不了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

心理学将上网行为界定为:在互联网创造的网络空间里,个体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者获得某种体验,而表现出的交互式或者非交互式的行为。

交互式行为是指个体需要使用网络与其他个体进行互动联系的行为,如qq 聊天等。

非交互式行为指使用者主要将网络作为一种完成任务或者搜集信息的工具,如资料收集、浏览新闻等,这些活动并不增加使用者之间的社会交往[1]。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转折与过渡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长期沉迷上网不仅有害他们身体健康,而且有害其心理健康。

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荒芜了生活,由此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

这让不少的家长操碎了心,不少老师无比的困惑,众多媒体、专家以及各类社会人士对此忧虑万分。

为此学生家长、教师谈网色变,严禁学生上网。

我认为我们的家长、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学生上网。

为了让学生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应兴其利,去其弊,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

一、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
互联网丰富多彩的信息,不但吸引着思想单纯,涉世不深的中学生,就是成年人,乃至专家学者也与网络不可分离,问题是在于抱着什么目的去上网。

学生迷恋网络,大多是无计划无目的的,若说是有,那就是宣泄、消遣,寻求刺激,在调查中发现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一)刺激。

青少年的共性是好奇,网上电脑游戏内容项目浩如烟海,情节惊险刺激,日玩日新,层出不穷,是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无法得到的超级视听享受,而假期又缺少能使中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学生一旦沉迷就不能自拔,有的学生宁愿把早餐、午餐钱拿去打机,而饿着肚子上课,有的学生没钱可能会去抢、骗等等,由此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解闷。

周围缺少可以供中学生们娱乐、活动、放松的有益的免费活动场所,而网络是个虚拟社会,在网上交朋友的,目前独生女子多,平时很少与同龄人交流,他们渴求友谊就只好从网上得到满足。

在网上互不见面,假姓名、假年龄、假照片,随心所欲地宣泄和交流心事,从而感到洒脱和开心。

(三)家长忽视。

在工作和生活快节奏的社会,许多家长只简单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事无暇顾及。

有的家庭虽有老人,但代沟不可填补,加上老人盲目地溺爱,给小孩的生活有了“任意自由”的空间。

(四)社会监管不力。

政府的职能部门对“网吧”站的管理还欠勤、严、细,造成中学生随时可以进入网吧,随意点击网址。

对非法网吧的打击力度不够。

许多非法网吧已转到了“地下”,这更使执法人员无法清除它们
(五)学校网络未能跟上学生的需求。

许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因此在节假日,都很想去外面放松一下。

但现在正是缺少能真正让他们放松而且能在玩中学到知识的场所。

而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家庭只注重学生的学习忽视他们其他方面。

所以,正是这种情况使网吧得到了机会。

而且网吧为了增加顾客,上网的价格不贵,还增加了许多能满足学生们“爱玩”性格的游戏,这更使中学生经常“光顾”网吧。

二、中学生上网的利
中学生上网也存在一定的好处,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接受教育。

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
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二)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

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三)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

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

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

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

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

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四)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

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

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东西,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三、学生上网的弊
虽然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多的益处,但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的,网络也同时给他们带来了弊端,总结如下。

(一)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

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

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二)互联网上有一些宣传黄色、暴力等内容的网站,还有一些政治上反动的网站。

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

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学校、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思想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由于中学生的是非辨认能力还很差,经常浏览黄色和暴力内容的网站容易使一个人的性格扭曲,严重者会出现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

(三)网络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

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

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

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四)影响学业、身体问题。

这是家长们最担忧的。

大多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聊天和玩游戏。

漫无目的的聊天在时间上很难控制,新鲜刺激的游戏层出不穷,再加上青少年们爱玩的天性,因此很容易造成上网成瘾症。

青少年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沉湎于网上浏览而荒废学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不少的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

在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间,若过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也使得脊椎变形,身体的健康也受到威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