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的三个维度

阅读的三个维度

阅读的三个维度
作者与文本及读者体现于阅读活动中,往往各有侧重,甚而各有强调。

先说作者,孟子认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披文入情,以意逆志,才能走近作者,即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态度等。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所谓知人论世,要了解古人,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以及所处的时代。

人都处于一定的时代及环境中,知人还得论世,或者说论世更能知人。

至于为何要尚友古人,孟子又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这是延伸,也是扩展。

按理说尚友古人,自然也是多多益善。

不过不见得谁都能性情相投,所以免不了寻寻觅觅。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林语堂才把发现精神上的友人视为阅读的真正开始。

再说文本。

文本离开了作者,便获得了独立的存在。

但文本的存在仍是静态的,要通过阅读才能化静为动,从而体现出意义来。

由于传导文本的工具是语言,这就涉及语言上的理解。

语言既有字面的意思,也有深层的意思,此外还有言外之意。

朱自清在《语文学常谈》中引用瑞恰慈的说法:“他说语言文字的意义有四层:一是文义,就是字面的意思。

二是情感,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笔锋常带情感’的情感。

三是口气,好比公文里上行平行下行的口气。

四是用意,一是一、二是二,是一种用意;指桑骂槐,言在此而意在彼,又是一种用意。

”瑞恰慈将意义分了四层,说得甚为详细。

由于语言上有不同的理解,便形成了文本的多义性。

古来有“诗无达诂”之说,即认可了诗的文本可供多样的解读。

如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还碍难索解。

不是提供不出理解来,而是不能被人普遍接受,或者说达成一种共识。

至于读者方面,情形就更为多元了。

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一部红楼梦,由于读者各自的立场或角度不同,所见就不同。

强调多元解读,是可以有自己的领会,而不必盲从。

换言之,多元解读就是尊重个性的解读。

不过既要尊重读者的个性,还得尊重作者的个性,二者才有起码的沟通,而不是越离越远。

阅读,当是由文本出发,然后寻求读者与作者的沟通。

而一种良好的沟通,便是共鸣现象。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这里所说的,正是心灵的共鸣。

讲阅读,不能不说及功效。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所说的,即是可以有不同的效用。

只不过各种功效或效用,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解读。

文本好比一道桥梁,关联着的两端,就是作者与读者。

阅读不宜脱离文本,但也不必拘泥于文本。

站在读者的立场上,阅读所得可以增知识、长见闻、提精神等。

而强调这些阅读的效用,可以极大地发挥阅读的主动性。

阅读作为一种心智活动,不能满足于消遣,而应当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才有可能尚友古人。

如此说来,阅读的三个维度既可以有所侧重,但也是三位一体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