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1、单核/巨噬细胞:新生儿单核细胞发育已完善,但因缺乏辅助因子,其趋化、黏附、吞噬、氧化杀菌,产生G-CSF、IL-8、IL-6、IFN-γ、IL-12和抗原呈递能力均较成人差。

新生儿期接触抗原或过敏原的类型和剂量不同,直接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特别是DC的免疫调节功能,将影响新生儿日后的免疫状态。

2、中性粒细胞:受分娩的刺激,出生后12小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72小时后逐渐下降,而后逐渐上升达成人水平。

由于储藏库空虚,严重新生儿败血症易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

新生儿趋化和黏附因子Mac-1(CD11b/CD8、CD10、CD3和CD33)表达不足,以未成熟儿和剖腹产者为著。

未成熟儿中性粒细胞FcRⅢ表达下降,出生后2周才达到成人水平。

中性粒细胞功能暂时低下是易发生化脓性感染的原因。

3、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1)成熟T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80%,因此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可反映T细胞数量。

出生时淋巴细胞数目较少,6-7个月时超过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6-7岁时两者相当,此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至老年低水平。

(2)T细胞表型和功能:绝大多数脐血T细胞(97%)为CD45RA+“初始”(“naïve”)T细胞(成人外周血为50%),而CD45RO+记忆性T细胞极少。

新生儿T细胞表达CD25和CD40配体较成人弱,辅助B细胞合成和转换Ig、促进巨噬细胞和CTL的能力差。

(3)TH亚群:新生儿TH2细胞功能较TH1细胞占优势,有利于避免母子免疫排斥反应。

(4)细胞因子:新生儿T细胞产生TNF和GM-CSF仅为成人的50%,IFN-γ、IL-10和IL-4为10~20%。

随抗原反应刺激,各种细胞因子水平逐渐升高。

如IFN-γ于生后175天即达到成人水平。

(5)NK和ADCC:NK的表面标记CD56与出生时几乎不表达,整个新生儿期亦很低,NK活性于生后1-5个月时达成人水平。

ADCC功能仅为成人的50%,于1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4、B淋巴细胞及Ig
(1)B细胞表型和功能:胎儿和新生儿有产生IgM的B细胞,但无法出产生IgA和IgG的B细胞。

分泌IgG的B细胞于2岁时、分泌IgA的B细胞于5岁时达成人水平。

由于TH细胞功能不足,B细胞不能产生荚膜多糖细菌抗体。

(2)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类别,其转运过程为主动性。

大量IgG通过胎盘发生在妊娠后期。

胎龄小于32周的胎儿或未成熟儿的血清Ig浓度低于400㎎/dl,而足月新生儿血清IgG高于母体5-10%。

新生儿自身合成的IgG比IgM慢,生后3个月血清IgG将降至最低点,至10-12个月时体内IgG均为自身产生,8-10岁时达成人水平。

IgG亚类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IgG2代表细菌多糖的抗体,其上升速度在2岁以内很慢,在此年龄阶段易患荚膜细菌感染。

(3)IgM:胎儿期已能产生 IgM,出生后更快,男孩于3岁时、女孩于6岁时达到成人血清水平。

脐血IgM水平增高,提示宫内感染。

(4)IgA:发育最迟,至青春后期或成人期才达成人水平。

分泌型IgA于新生儿期不能测出,2个月时唾液中可测到,2-4岁时达成人水平。

5、补体和其他免疫分子
(1)补体:母体的补体不传输给胎儿,新生儿补体经典途径成分(CH50、C3、C4和C5)活性是其母亲的50%-60%,生后3-6个月达到成人水平。

旁路途径的各种成分发育更为落后,B因子和备解素仅分别为成人的35%-60%和35%-70%。

未成熟儿补体经典和旁路途径均低于成熟儿。

(2)其他免疫分子:新生儿血浆纤
连蛋白浓度仅为成人的1/3-1/2,未成熟儿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较成人低,生后10-20周达到足月新生儿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