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摘要:在公元前3世纪末,在我国的蒙古高原上崛起一个强大的政权——匈奴。
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统一整个蒙古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王朝。
与南方的大汉朝对抗了近400年,本文着重从两汉与匈奴的战争说起进而掺杂一些本人对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例如:在文中本人将主要说明一下两汉与匈奴的战争进而就战争的性质进行简要的评析等。
Abstract: In the 3rd century BC, in China's rise on the Mongolianplateau a powerful regime - the huns. He rapidly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werful slavery dynasty unified the Mongolian plateau. Against the south of the han dynasty for nearly 400 years,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from the han dynasty and huns war about then doping some views and opinions on the war. For example: in this paper I will mainly explain the han dynasty and huns war and then briefly analyzes the nature of war etc.关键词:西汉、东汉、反击、匈奴、正义、非正义Keyword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ounter, the huns, justice and injustice关于汉匈之间的战争,我首先要讲的是这只是兄弟民族之间的纷争,与现代意义上的侵略和反侵略没有什么实质的联系。
但因发动战争的主动方及发动战争的目的不同又存在着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并且在两汉与匈奴的战争中不同的阶段又有所不同。
(一)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汉初,汉朝刚刚统一,内部矛盾尚未解决,国力尚弱。
而此时,匈奴正是国力鼎盛之时。
《史记》匈奴列传中说,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当此之时,匈奴屡犯汉朝边界,汉朝由于打不过匈奴,自高祖至景帝“四帝一后”当政期间,汉廷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政策,偶有反击,也只是到达边境,从未越境击之。
而匈奴却屡屡犯境,杀掠百姓,抢掠财物。
搞得长城附近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此时,不言而喻汉与匈奴的战争汉是正义的,而匈奴是非正义的。
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我要说明的一点是匈奴在优势条件下,却没有急于大规模的进攻汉朝,进而臣服汉朝甚至是灭亡汉朝,这对汉朝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我想这除与汉朝屈辱的和亲政策有密切关系外,也与生活在空旷草原上的民族所造就的粗犷、豪迈、不拘小节的性格有关,更重要的是匈奴人不像汉人一样经常尔虞我诈,机关算尽。
正当匈奴陶醉于汉的和亲所带来的好处之时,汉朝政府采取一些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全力发展自身国力,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准备未来的反击。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汉朝历经“文景之治”的繁荣,社会生产得到极大恢复和发展。
官粮钱财多的不可胜数,战马也增加到30万匹以上。
加之武帝本人又雄才大略,锐意改革,此时的西汉王朝综合实力已超过匈奴,而匈奴竟然对此毫无察觉。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人在马邑设伏想要杀掉匈奴单于,尽管没有成功,但惹得匈奴单于大怒,遂与汉绝亲,双方又开始回到剑拔弩张的时刻,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汉朝派卫青等反击匈奴,并取得龙城大捷,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等地。
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河套地区)。
取得胜利并得到河套地区。
匈奴不甘心失败再次侵入河南地,侵扰朔方,杀掠当地官民。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卫青与匈奴大战与漠南,次年取得漠南大捷。
武帝初年,曾派张骞出使西域,然道路尽被匈奴所占,故汉与西域诸国联系甚为不便。
为打通与西域诸国的联系,保护往来商旅。
武帝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率军出陇西击匈奴,大破之,汉朝收复河西走廊。
尽管经历一系列的军事失败,但匈奴依然实力尚在,并且越发想要报复汉朝。
元狩三年,匈奴再次派骑兵侵入右北平、定襄等地,杀掠千余人才退去。
次年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决定彻底打败匈奴,于是大将军派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自率领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双方在漠北展开大战,最终匈奴单于、左贤王皆败逃。
汉军取得漠北大捷。
通过以上几次大战汉朝在军事上已占绝对优势,已经有汉初的守势转变为攻势。
在武帝元狩四年以前,总的来说,汉匈之间的战争,就汉而言是正义的,因为他为的是保护边疆及边境线上生活的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对匈奴而言则是非正义的,因为他经常南下杀掠百姓,抢劫财物。
几次得手的汉武大帝似乎患上了军事强迫症,不肯见好就收,决心再发动几次北伐。
公元前111年、公元前103年、公元前99年、公元前97年、公元前95年,汉武帝接连五次发动对匈奴的战争,由于此时的匈奴在战略上已经威胁不到汉朝。
且匈奴已经退居漠北,远离汉之边界,并且主动派使节到汉廷表示愿与汉修好,可汉非要人家完全臣服自己,做自己的奴才,这大大伤害匈奴的自尊心。
于是双方又对立起来。
实际上此时汉朝应该把精力用在恢复前期出击匈奴所付出的惨重损失,实行与民休息,注重整理内政上来。
可武帝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由此可见武帝后期的对匈战争中:就汉而言,是非正义的征服战争;就匈奴而言,是防御的维护民族生存的正义战争。
至于昭宣时期的汉匈战争,对汉而言,尽管汉还保持着军事上的优势,但正义的一方也还在汉,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来解释一下我的观点。
武帝末年,下了轮台罪己诏,决定不再发动对匈战争,一心一意搞内政,把主要精力用在与民休息、恢复国力上。
可匈奴却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认为武帝去世,汉朝没了精神支柱,又会像汉初一样任人宰割。
于是再一次暴露了草原狼的本性,睁大血红的眼睛,流着饥饿的口水开始对汉发动新一轮的撕咬。
可是这一次这群草原狼很不幸,因为他碰到了强壮的猎户——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第二年(前72年),即派五路大军,大败匈奴。
神爵二年(前60年)统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率领部众数万投降大汉。
甘露三年(前51年),匈奴分裂,呼韩邪单于率众归附。
至此,高傲的狼头终于第一次低下。
正应了中国古代的一句话:“天作孽,有可为,人作孽,不可活”。
尽管后来匈奴分裂、投降等等,但正义的天平始终在大汉的一方,也许这就是对发动战争的一方的惩罚吧!及至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时期,匈奴还算听话,尤其是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亲如一家,边界近半个世纪无鸣嘀之声,边境人民安居乐业。
王莽新朝时期,由于王莽执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对匈奴采取歧视的民族政策,并多次制造匈奴内部分裂。
又不断派兵进攻匈奴。
对此,匈奴一忍再忍。
终于有一天忍不住了,狼性再次被激发出来,开始反击南朝(王莽的新朝)。
但上天是公平的,这次正义的天平是站在匈奴一方的。
最终王莽派去的军队被匈奴打得落花流水。
(二)东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东汉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力虚弱。
而此时匈奴内部好战派又占据匈奴的主导地位,见到东汉如此的羸弱,匈奴内部的好战派决定再一次发动对汉的战争。
于是恶狼的本性再次迸发出来。
公元44年到公元46年,匈奴呼都单于多次进攻东汉王朝,逼得东汉先后放弃了五原等边境郡县。
同时匈奴又一次的杀掠汉之吏民,抢掠钱财。
此后,匈奴内部由于“分赃”不均产生分裂,没有讨到便宜的南匈奴投降了汉朝,东汉对南匈奴出手也很大方不仅把东汉的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上谷等郡地赐给南匈奴,还派大量的能人去帮助南匈奴。
这也使得南匈奴的汉化程度远高于同民族的北匈奴。
而此时北匈奴在干吗呢?北匈奴仍然时时侵扰东汉边境。
可以说在东汉建国初期直到明帝永平16年,在战略上东汉政府对北匈奴一直采取防御政策,北匈奴则保持进攻态势。
此时正义的天平再一次的滑到汉朝这一方。
前面我们讲到永平16年,也就是公元73年,汉明帝派窦固等率4万大军,兵分四路,大举北伐。
北匈奴不是汉的对手,被打的大败。
此举一雪几十年的耻辱。
随后,东汉又派班超出使西域,东汉与匈奴又在西域展开争夺。
由于西域诸国常年受到匈奴的打压和残酷的民族压迫,匈奴在西域的统治很不得人心,当班超到达西域后,积极展开工作,对西域诸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
逐渐取得西域诸国的支持。
并最终西域在班超的率领下摆脱了匈奴的统治。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也都看出来了正义的一方此时还是在汉这一边。
面对北匈奴的接连失败,南匈奴提议以南匈奴起兵为主,大举进攻北匈奴,进而由南匈奴统一匈奴的计划。
汉廷对此意见不一,尚书宋意认为,鲜卑人将要崛起,很可能将成为汉之心腹大患,应保留北匈奴,这样既能给鲜卑人留一强硬的对手,又可防止南匈奴做大。
故坚决反对出击北匈奴,认为这样对汉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但东汉掌门人窦太后不以为然,他认为正好借此机会彻底消灭北匈奴,建不世之功。
于是公元88年至91年东汉派窦宪等出击北匈奴,最终窦宪平定了北匈奴。
应该说就这一时期的汉匈(北匈奴)战争,发动战争的主要是南匈奴及汉朝,北匈奴可以说只有招架之力,并无还手只能。
此时的汉匈战争,汉只需几千或万余人左右就可打的北匈奴满地找牙,这与匈奴极盛时期,控弦三十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所以不论从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军事,此时的北匈奴和东汉已经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而此时的北匈奴又没有主动来叩关,而汉朝仍然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一不与之交易,二与南匈奴合谋非要置北匈奴于死地不可。
北匈奴被迫还击,当然结果被打得大败。
被迫再次离开蒙古草原,继续西迁。
凡此种种表明:此时的汉对北匈奴的战争,明显属于非正义的以强欺弱,以大欺小型的。
当然后来北匈奴残部在西域对东汉也是有报复行为的,但似乎也不好直接说是属于非正义的,倒有点像现在的恐怖主义。
但就东汉一朝而言除前期几十年外,东汉都是处于攻势的,而北匈奴则大部分是处于守势的。
自公元151年,北匈奴呼衍王在西域败退以后,从此再没出现过。
东汉与匈奴(此时主要是北匈奴)的战争基本结束。
公元216年南匈奴呼厨泉单于率部投降曹操以后。
匈奴作为一个国家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基本上灭亡了。
(三)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纵观汉匈战事四百载,最后以汉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人们不仅要为这个曾令华夏人胆战心惊的高傲民族——匈奴而遗憾,也要为这个消失的帝国而庆幸,因为这个帝国的消失,终究使得我们的华夏文明不至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