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润滑油简介
2
(1)破坏油膜,增加磨损 (2)堵塞管路和过滤器,造成润滑故障 (3)润滑脂中的机杂比油危害大,因难去掉 (4)变压器油中有机杂则降低绝缘性能 要求低于 0.10%以下。 9) 抗乳化 抗乳化又称破乳化时间。在规定条件下使润滑油与水混合形成乳化液,然后在一定温度下静止。润滑油与水完全分离所 2 需时间,以分钟(min)表示,时间越短,抗乳化越好,破乳化性能测定法。试验温度为 54℃+1℃油品粘度 40℃ 28.8_90mm /S r 取试样和蒸馏水各 40ml,在额定温度下以 1500 /min,搅拌 5min 后,开始记录乳化液与水分离的时间,如 1h 静置后,还不能分 开,那就抱告,油,水和乳化液的豪升数 报告方法 (1)搅拌 1 小时以内,乳化层等于或减少 3mL,则纪录此时的各层毫升数,并提出报告结果。如 20min 完全恩分离应记 为(40-40-0)20min (2)如 20min 未完全分离,乳化层已降到 3ml,应记为(40-37-3)20min。 (3)经过 1 个小时,乳化层仍在 3mL 以上,如 5mL,此时油层为 39ml,水为 36ml。乳化层为 5ml 应记为(39-36-5)60min 乳化变质是润滑油讨厌的事,乳化破坏油膜,产生泡沫,促成变质,降低润滑油性能,而且会生成可溶性油泥,会堵塞润滑系统, 如油中混入杂质,则易乳化,又不好破乳,油品乳化,粘度增加,阻力大,会发生事故,但乳化对抗燃液压油,切削油和轧制油极 为需要的,它们又需要良好乳化安定性。油品的抗乳化是工业用油重要性能之一,如工业齿轮油要求极压抗磨,抗氧,防锈, 还要良好抗乳化,因齿轮油遇水机遇多,要抗乳化差,遇水乳化,降低润滑和流动性,引起磨损。 汽轮机油,经常与水接触,冷凝 水进入油中,要求汽轮机油有良好分水能力,同理,抗磨液压油的抗乳化也是重要指标,特别是含锌液压油抗乳化差。汽轮机 油不可避免与水蒸汽接触形成暂时乳化,如抗乳化差,油水分不开,将失去润滑作用,加速机件磨损。 10)抗泡 泡沫是汽体分散润滑油中出现的现象,泡沫有大有小。 大的迅速破裂,小的维持时间较久。 根据斯托克定律,泡沫的分离, 速度与汽泡直径平方成正比,与润滑油粘度成反比。另外泡沫的破坏速率与油的表面张力有关,表面张力又与油品加工深度 有关。表面张力大的油品维持时间持久,泡沫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加油时随空气进入,润滑油在搅拌时喷射,飞溅也 和空气接触,油品从高压区进入低压区时,空气会释放出来,另外极压剂,腐蚀剂,清洁剂大大增加油品起泡,油品产生泡沫后, 会造成供油效率损失,使油供应间断和不足,加速油品氧化,润滑系统气阻,液压系统泡沫可被压缩,表现弹性,产生爬行,影 响液压系统自动控制的精度,如航空喷气发动机,油系统容量小,如抗泡性差,油可能从通气口溢出。或者液面指示器出现假 液面,不能及时发现缺油,抗泡剂的作用是降低泡沫张力和泡沫吸附膜的稳定性,缩短泡沫存在时间。但不能预防泡沫产生。 2 常用抗泡剂二甲基硅油,由于其粘度大,(25℃在 100-1000mm /S)加入量又小,使用时先用热煤油进行稀释(煤油和二甲基硅 油=100 比 1),倒入油中进行强烈搅拌,使硅油均匀分散在油中,硅油加入量为 50-10PPM,相当 0.001%-0.0005%。硅油对油品 抗泡性虽然有好效果,但同时又使空气释放性变差,也发现其消泡持续性差,影响消泡能力。因此现在人们采用聚酯非硅泡 剂(T912)。 抗泡性测定是指油品通入空气时或搅拌时泡沫体积大小及消泡的快慢。方法是:将 200ml 油样放入 1000ml 量筒内,按(1)前 24℃,(2)93℃,(3)后 24℃三个程序产生测定。试样用一定流速(94Mi/mIh)下空气吹入 5min 后,产生大量泡沫,立即记下油 面上的泡沫体积(ml)称泡沫倾向,后停止通气,静止 10min 后,记录残留的泡沫体积,称泡沫稳定性,作完 93℃时,取出量筒 冷却在 43℃,再放入 24℃恒温箱中,测定其在该温度下泡沫体积,整个过程在 3h 之内完成。 11) 空气释放性 空气释放性是指空气从试油的释放出来的性能,测定空气释放性的方法是将试样加热到 25℃,50℃或 75℃,通过对试样 吹入过量的压液空气(通气 7min),使试样剧烈搅动,空气在试样中形成小气泡(雾沫空气),停气后,记录试样中雾沫空气体积 减到 0.2%的时间(min)该时间为气泡分离的时间。程空气释放性,分离时间越短,表示空气释放性越好。泡性试验是测定油 品发泡体积和泡沫稳定性,而空气释放性则测定油品里(直径<0.5mm)空气析出的快慢,通常油品粘度越大,空气释放性,抗泡 性越差。一般抗磨液压油 HM32.50℃,空气释放值不大于 6min,46 号不大于 10min,汽轮机油 32 号 50℃不大于 5min,46 号不 大于 6min。 12) 闪点 在规定条件下加热润滑油,当油蒸汽与空气混合的气体同火接触时,发生闪火现象的最低温度称闪点。所谓“闪火”是 仅限于瞬间的燃烧,闪过立即熄灭。如果再加热,使出其蒸发的蒸汽足以维持燃烧起过 5s 时,这时的最低温度称燃点。润滑 的燃点比闪点约高 20℃-30℃。
1
油品在标准规定的条件下,冷却时能够继续流动的最低温度称为倾点。 油品在标准规定条件下,冷却到液面不移动的最高温度为凝点。 目前世界各国都用倾点表示低温性能。 倾点和凝点是润滑油低温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在低温下使用的机械选用润滑剂一般选用比使用温度低 10—20℃倾点的 润滑油,在高温区没有必要使用低倾点润滑油,因油倾点越低脱腊越深成本越高。影响润滑油低温流动性,还有粘度,对含腊 很少或不含腊的油品,润滑油降低到一定温度时,粘度大大增加,也会使润滑油失去流动性。因此选样低温用油时,除考虑倾 点时,还应考虑低温粘度。这就粘温凝固。另外是构造凝固,当含腊油温度逐渐降低时,油中所含的腊在达到熔点时就逐渐结 晶析出,再继续冷却,腊形成结晶网络,使整个油失去流动性,这就是构造凝固。那么测倾点,凝点意义呢? (1)由于石油产品凝点不同,使用时失去流动性,温度不同,判断其低温流动性 (2)凝点对含腊油来说,可作为估计石蜡含量的指标,因油中石腊含量越多,越易凝固 6) 防锈 是指润滑油中加有一定数量的添加剂,使油品具有阻止金属锈蚀的性能。一般汽轮机油在工作条件下,常有水,汽的 存在。大量水汽不仅会使油品乳化,而且严重的能锈蚀设备。润滑油本身对金属的附着能力在有水汽存在时,是容易被破 坏的,要加入一定量极强性有机化合物,使其紧紧吸附在金属表面,使水与金属脱离接触,就能起到防锈的作用。防锈性 评定办法一般用液相锈蚀试验。据日本机械行业调查锈蚀损失金额约占国民总产值2%,而用于防锈费用则为直接损失的 0.06%。可见防锈意义重大。一般防锈多采用防锈油(脂)长久,永久性防锈蚀均采用涂料,电镀,涮镀,防锈油脂大多为石油润 滑油为基础油,加入防锈剂制成这种防锈油脂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采用浸泡,噴雾和涂抹等法。涂敷在金属表面上,起防护 作用,在保存一段时间,待使用时可洗掉,也有在润滑油系统里,(如内燃机,透平机和液压系统),使用封存和运转通用防锈润 滑油,这种油在封存时起防锈作用。当启封开始,不另换新油,直接投入运转。另外也有在包装和封存材料中,含有长期慢性 2 挥发气体防锈剂,一般成品防锈油其粘度多在 40℃为 15—20mm /s 以下居多。 7) 水分 水在油中存在的状态有三种 (1)悬浮水 水以细小液滴状悬浮在油中,使之成为乳化液,此种情况可采用真空干燥法去除。 (2)溶解水 水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在烃类分子中,就叫溶解水。其溶解量取决油品化学组成和温度,温度越高,熔解量越多。因熔量 不多,可以不计。 (3)游离水 析出的细小水粒,聚在大水滴,从油中沉降下来呈油水分离状态存在 通常油品分析中无水(0.03%以下为痕迹)是指没有游离水和悬浮水,溶解水是很难去掉的。那么油中有水有什么危害呢? A、油中有水冬季结冰,堵塞管道和过滤器 B、水存在增加润滑油腐蚀性和乳化性 C、降低油品介电性能,严重引起短路,烧毁设备 D、润滑油有水,易产生汽泡,降低油膜强度 E、水加速油品氧化 F、水能与杂质和油形成低温沉淀物,称油泥 G、润滑油水高温产生蒸汽,破坏油膜 H、对酯类油,还会水解添加剂,沉淀,这种情况即使把水除掉,也不能恢复添加剂原来性能 M、实验证明,油中加入 1 滴水缩短轴承疲劳,寿命 48%。当水分超过 0.10/时,管路可能产气蚀超过 0.5 试%时导致严重 磨损,超过 3%会缩短寿命 85%,一般控制 0.10%以下。 一般润滑油中含水意味着轴承死亡。油中含 0.2%水,轴承寿命就减了一半。3%水就只剩下 15%,油一旦乳化,必须换新油。 因此加油口必须旋紧,油桶放干燥地点。如露天存放,应卧式堆放,减少桶口积水,避免桶“呼吸”吸入水分。 美国磁性密封发明者证实,这类密封可将设备内腔与外面大气彻底隔绝。但又出现问题,腔内任何湿气无法外泄,全 部转为冷凝水。任何一种油也难免乳化,直到现抗乳化极强紫油,问题才得以解决。 美国著名 DANA 的 WARREN 泵厂,紫油加入 30%水后,仍有紫新油时的 50%承载力,它的超抗水性极大增高设备运转的安 全度。 8) 机械杂质 油品中的机械杂质是悬浮式沉淀在润滑油中的不溶物质。大部分是沙子,粘土,铁屑,铁锈,所造成的危害为:
常用润滑油简介
没有最贵的油品,只有最合适的油品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润滑油(脂)常用质量指标介绍及其使用上的意义 1)密度 3 密度是石油及其产品最简单、 最常用的物理性质指标, 它是指在规定温度下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 单位为: kg/m 因为在不同温度下,密度会变化,高温测得密度比低温下测得密度要小。为了便于比较,一般油品的密度常用来规定 3 温度下密度来表示。我国 GB 规定,在标准温度(20℃)下的密度为标准,密度 g/cm 。密度在生产贮运中有重要意义,在 产品计量、炼油厂工艺设计都用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判断油品的概括质量,密度还用在换算数量、交货验收的计量。 简单判断油品性质,根据密度大致估计原油类型,如含烷烃多的原油密度常较含环烷烃及芳烃的原油密度低。含硫、氧、 氮化合物越多及胶质和沥青越多原油密度就越高。 3 3 3 另密度可初步确定油品品种:汽油P=0.7-0.76g/cm 航空煤油 0.77-0.84g/ cm 润滑油 0.87-0.89g/cm 密度可以近似评定油品质量和化学组成变化,特别是在贮运过程中,如发现某油品密度明显增大或减少,可以判断是否 混入重质油或轻质油。 2)粘度 粘度是润滑油的重要理化指标,对各种润滑油分类分级,质量鉴别,确定用途有决定性意义,也是设计计算过程中不可缺 少的物理常数。液体、半流体状态物质在受外力作用,而流动时分子间所呈现的内摩擦或内阻力。 2 2 2 6 2 我们和国际接轨,用运动粘度m /s,实际生产中常用mm /s 二者关系为 1m /S=10 mm /S(原油) 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而变化的程度,为粘温性,一般温度升高,则粘度降低,温度降低,则粘度增大,粘度比指的是油品在 两个规定温度下所测得较低温度下运动粘度与较高温度下运动粘度之比值.我国和国际 ISO 接轨,采用 40℃和 100℃,粘度指 数是指油品粘度随温度变化这个特性一个约定量值,粘度指数高,表示油品随温度变化小,通过表可查出.那么粘度对油品生 产和使用有什么意义呢? (1)在发动机粘度增大,会影响功率,粘度过低会造成起动困难,降低油膜支撑能力。 (2)大多数润滑油都是根据粘度划分的是选用润滑油一个依据。 (3)粘度大冷却作用差。因循环速度慢,通过滤清器次数少,洗涤作用差。 (4)粘度小的油,油膜易破裂。 (5)密封作用不好。 (6)加大润滑油消耗量。 3)油性 油性是指润滑油在金属表面吸附减少摩擦的性能,改善油品性能,保障最小的磨损与最低的摩擦系数。这类添加剂一般 都是极性分子,可以定向吸附在金属表面上,形成牢固油膜,能承受高的强度。但不能起极压作用。极压润滑一般温度高,会 降低极性分子吸附力。油性剂通常与其他添加剂如抗氧、防锈复合用于主轴油,液压油,导轨油等,所以一般低负荷下加 入油性剂,保证足够润滑油性剂有效,高温,高负荷下油性剂几乎无什么效果,而抗磨极压剂在低温,低负荷下反而使磨 损增大。 4) 酸值 中和 Ig 石油产品中酸性物资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称酸值,以 mgkoH/g 表示,(一般指未加添加剂的测定值)。 油品酸值测 定中所测得的酸度为有机酸、无机酸和其他酸性物质的总值,但主要是有机酸物质。 测定酸值的作用: (1)酸值越高,说明油品中所含的酸性物资越多,腐蚀力越强。 (2)判断油品对金属的腐蚀性 油品有机酸含量少,无水分事时,对金属不会有腐蚀作用。当有水存在时,即时微量低分子有机酸也能与金属设备作用, 使设备腐蚀,有机酸对金属铝或锌也有腐蚀作用,生成金属皂类,引起油加速氧化变质,同时皂类聚集油中形成沉积物。 (3)判断油变质程度 润滑油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油品受热和氧的作用氧化变质,酸性物质增加,腐蚀设备。 (4)有的油加入添加剂后,由于添加剂本身是酸性,使酸值增加,如:防锈汽轮机油,加剂前酸值在 0.03mgkoH/g 以内,加 剂后酸值在 0.3mgkoH/g 以内。因此不能一律从酸值大小判断油的质量。 (5)运行中的油,测酸值主要看氧化多深,从而估计寿命多长。当然还要其他性能试验,如防锈才能准确。 5) 倾点、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