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提纲)一、民事诉讼的意义*与民事相关的诉讼(Zivilprozess, civil procedure)1. 民事案件(Zivilsache, civil case)(1)平等当事人之间的纠纷(2)有关生活关系的纠纷(3)法律方面的纠纷2. 诉讼(Prozess, Procedure)(1)作为程序的诉讼(Verfahren:诉讼的事实层面)提起诉讼---------------|------------->终局判决|需要程序安定——禁止任意诉讼(私法自治的后退)(2)诉讼的法律层面(把握程序的法律含义:对现象的法律评价以及分析)1)诉讼法律关系说(Oskar Bülow提出)2)诉讼法律状态说(James Goldschmidt提出)二、民事诉讼制度的理念与诚实信用原则1. 民事诉讼的理念(1)公平(2)适正(正确;没有误判)(3)迅速(4)经济2. 诚实信用原则(Grundsatz von Treu und Glauben)(1)含义(2)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适用1)法院、当事人以及相关人之间的适用2)当事人相互间的适用(3)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后果三、诉的提起1000万元例)甲------------> 乙(1000万的抵消抗辩)②部分请求与重复起诉③对同一债权的确认请求与履行请求3)前诉系属中提起后诉* 不管前后诉的法院是否相同* 到后诉辩论终结时为止,前诉被驳回或者撤诉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重复起诉的问题(3)效果* 是消极的诉讼要件,也是职权调查事项,有瑕疵时,因不合法被驳回六、处分权主义(Dispositionsmaxime)1. 含义┏程序的开始(wenn)━┓┠审判的对象、范围的确定(soweit)┣─交给当事人确定(第203条)┗程序的终结(solange)━┛2. 程序的开始* 不告不理(Wo keinKläger, istkein Richter)3. 审判的对象以及裁判范围的确定(1)审判的对象例)基于侵权行为而提起的损害赔偿请求案件中,能否以债务不履行为由进行裁判?┏旧理论——不可* ┃┗新理论——可以(2)审判的范围* 不能突破原告请求的上限进行裁判┏积极损害━┓*交通事故╋消极损害┣根据3分说,受限于各个名目的上限,(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处分权主义)--不能突破任何一个名目的请求上限<部分请求与处分权主义(诉讼标的的范围:审判对象的范围)>*基于侵权行为提起的损害赔偿请求1中,原告对损害赔偿的一部分提出请求时,过失抵消的方法┏外测说(判例,多数说)┗按分说(3)受限于当事人提起的审判的形式以及审理顺序*对于履行之诉不能做出确认判决或者在先审查预备请求再审查主请求。
4. 程序的终结* 当事人可以不依据终局判决终结程序。
*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撤回起诉或上诉、请求的承认和放弃、和解、不上诉契约、放弃上诉权等。
5. 处分权主义的限制*在家事诉讼、行政诉讼、公司关系诉讼等中,处分权主义也受到限制。
即使受限,程序的开始、审判范围的确定以及撤回起诉方面仍然适用处分权主义。
七、辩论主义(Verhandlungsmaxime)1. 含义*诉讼资料(事实与证据)的收集与提交是当事人的权利,由当事人负责的原则<--> 职权探知主义(纠问主义,Untersuchungsmaxime)┏本质说*原则的根据╋手段说┣程序保障说┗多元说2. 辩论主义的内容(1)对主要事实的主张责任* 主张共通的原则1基于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请求诉讼的特征. ⓵确定请求额的难处, ⓶原因与数额两面的争论. ⓷与请求额无关,法院计算全部的损害额, ⓸必须过失抵消.2当事人在辩论中提出的事实(主要事实、间接事实、辅助事实等)。
3法院在当事人辩论之外、通过证据调查知道的事实。
<释明权的不行使和上告理由(释明义务)>┏消极说┣积极说┗折中说(多)(2)释明权行使的范围* 诉讼标的理论与释明权的范围┏旧理论——狭窄┗新理论——宽泛1)一般的释明权的范围(甲)消极的释明(乙)积极的释明-- 超越释明权的范围(判例、通说)2)法的观点的指出义务(1990年新设,第136条第4款)5. 职权探知主义(Untersuchungsmaxime)* 与辩论主义相对的审理原则┏非讼程序┓┏①没有主张的主要事实也作为裁判资料┣破产程序┫┣②解除职权证据调查的补充性*┣行政诉讼┣→┣③否定自白的拘束力┣选举诉讼┫┣④第149条(失机的攻击防御方法的驳回)不适用┗家事诉讼┛┗⑤不能进行请求的放弃、承认,和解八、辩论的准备1. 准备书面*原则上通过法院交换,但是也认可律师之间的送达(民事诉讼规则第47条),修订后的法律中增设了送达箱送达制度(民诉规则第52条)。
(1)不提交的效果①禁止没有预告的事实主张(第276条)——对方不出席的情况②不提交答辩状(一种准备书面)的,有可能会导致无辩论判决(第256条、257条)(2)提交的效果①视为自白的利益(第150条第3款、第1款)②视为陈述的利益(第148条第1款)③发生对撤诉的同意权(第266条第2款)④排除失权效(第285条第3款)2. 辩论准备程序(第258条以及第279条以下)(1)根据书面材料的辩论准备程序*确定期间,安排提交准备书面、其他文书材料或者在当事人之间交换(第280条第1款)(2)辩论准备期日(开庭日)*辩论准备程序进行过程中,为了整理主张以及证据法院认为有必要让当事人出席并为最终进行辩论准备的程序九、开庭日中当事人的行为(辩论的内容)(原告)(被告)┏(1)作为根据的法律上、事实上的主张<----->(1)反对的主张┗(2)提交证据资料(2)提交证据资料(证据申请、立证)┃┏━━┻━━┓┏━━┻━━┓┃攻击方法┃┃防御方法┃┗━━━━━┛┗━━━━━┛*消极的确认之诉中攻击与防御的逆转<对原告的事实主张被告的答辩(态度)>①否认——否认对方的事实主张的陈述┏直接否认┗间接否认②不知③自白④沉默*对于否认与不知的答辩,原告需要证明。
<否认与抗辩(Einrede)>*┏否认-- 否认对方主张的事实的陈述┗抗辩–先承认对方的主张,为了驳斥对方的主张,陈述能与对方主张的事实并存的其他事实4“基于故意或过失的侵权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者承担赔偿损害的责任”。
1)法律基准说——例)即使主张饮酒,也可能以超速为由认定过失。
2)准主要事实说——例)在主张饮酒的案件中,不能以超速为由进行裁判。
3)要件事实与主要事实的区别说4)标准再构成说(个别说)3. 裁判上的自白(Geständnis)(1)含义(2)自白的要件1)以主要事实为对象2)陈述不利于己的事实3)与对方主张一致的陈述┏附理由的否认(间接否认)┏┫┃┗附条件的自白(抗辩)┗→在一致的限度内认定为自白(否认中不一致的部分原告证明,抗辩中不一致的部分被告证明)4)在辩论或者辩论准备期日中作为诉讼行为进行陈述(3)自白的效力1)免除证明责任(第288条本文)2)对法院的约束力3)对当事人的约束力——对撤回的限制十一、对书证的证据调查(第343条以下)* 阅览文书并了解其记载的内容的证据调查1. 文书的种类(1)公文书与私文书(2)原件与复印件(3)处分文书与报告文书①处分文书指的是公法上(诉讼法上)或者私法上的法律行为以文书制作方式完成的文书。
例如:合同书、借条等。
②报告文书记载自己的判断、意见、鉴赏等内容的文书。
例如,商业账簿、户口复印件、诊断书、信件、发票等。
3. 书证的申请(1)直接提交(2)申请下达提交命令*对方或者第三人负有提交其持有的书证的义务时(第344条)*提交文书的义务┏当事人-- 则认定对方当事人有关文书的主张真实(第349条)*不回应提交命令━┫┗第三人不提交文书时,处以500万韩币的罚款(第351条)(3)申请嘱咐送达文书(第352条)*对于没有提交文书义务者(特别是公文书或者法人的情况下),没有制裁方法。
(4)在保存文书的场所申请书证(民诉规112条)3. 文书的证明力(证据价值)的判断*证明力的判断-- 首先判断形式证明力,只有在具备形式证明力的情况下才讨论是否具备实质证明力。
(1)形式的证明力*从基于被称为称制作人的意思制作的文书(真实成立),这一点产生的强化记载内容真实性的力量(辅助事实)<确认是否真正成立的程序>*询问对方是否认可真实性的程序┏认可真实性对方的态度-┣沉默┣否认┗不知(2)实质的证明力*原来是全权交付自由心证。
*判例认可如下所示的一种证据法则。
(甲)法律上的事实推定(推定法规)甲事实的证明----------------------------->推定乙事实(前提事实:间接事实)(推定事实:主要事实)(民法第198条)前后两个时刻的占有事实--------------------------->持续占有的事实(乙)法律上的权利推定(推定规定)甲事实的证明--------------------------->乙权利的推定↓(民法第200条)↓占有事实----------------------------->推定享有权利<大致推定(表见证明)与间接反证>1)大致推定*首先充分证明(Prima facie Beweis)或者表见证明(Anscheinbeweis)<具有高度盖然性的经验法则>前提事实 -------------------------------> 推定主要事实(间接事实)(推定事实)↓↓(机动车进入人行道)(推定驾驶人存在过失)2)间接反证(indirekterGegenweis)* 例如承认机动车进入人行道的同时,主张是因后面的货车冲撞导致进入人行道进行证明。
<公害诉讼与因果关系的证明><医疗过失诉讼与判例><产品诉讼与因果关系>十三、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导致诉讼终结①撤诉,②请求的承认与放弃,③裁判上的和解1. 撤诉(Zurücknahme der Klage)与再诉禁止原则(1)含义*向法院陈述撤回审判请求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单独诉讼行为,对方同意只是生效要件)(2)撤诉的自由与被告同意*被告的同意(第266条第2款)只是撤诉的生效要件(3)再诉禁止原则(第267条第2款)*作出本案终局判决后撤诉的,不能再次提起同一诉讼。
1)要件①前诉与再诉是同一诉讼*当事人相同、诉讼标的也相同。
*权利保护的利益相同。
2)在作出本案终局判决后撤回起诉*诉讼判决(例如:驳回起诉)后撤诉,可以再次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