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式与政治小论文

形式与政治小论文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

前不久,中央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落实“一带一路”进行研究,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

他要求,“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

这表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要由计划见之于行动了。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

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

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

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

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

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

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

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

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

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

“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

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

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

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

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是不对的。

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

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中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

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

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目来对待。

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

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

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
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西轻。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国西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

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

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设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

西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

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

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

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

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

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

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些年,构建自贸区是一个大趋势,自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

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
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

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