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诱思教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论文

诱思教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论文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通过近年来我对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学习以及在初中数学实践
教学中的体会与应用,我有很大的感触,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它以学生的学习为逻辑起点,以教学、心理、发展为基本教学范畴,以教学的职能观、机制观和价值观为基石,形成了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过程论、三维教学目标论。

让学生动起来,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准确设计“船”和“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

一.诱思——学生的主体地位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完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

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实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自然数的来历,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
过程中来。

首先,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其次,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最后,让学生多讨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二.诱思——教师的引导作用
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呢?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力,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

恰当、适时的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上好一堂成功新课的第一步,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一上课就有了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考方向。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开门见山导入新课,这种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法,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

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
究之上。

利用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导入新课,通过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性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进而导入新课内容。

这种方法具体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实用性强,较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好习惯。

启发联想式导入新课提问。

质疑导入新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学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练习,讨论,归纳导入新课,通过练习,讨论,然后再对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导入新课。

这是常用的方法。

对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使用多媒体,有时会省时,省力,同时能增加课堂容量。

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

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题目在随堂练习上进行归纳。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达到教学目标,获得一种基本技能、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的教学,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总结教学优点以及不足,为以后的能够更好实施课堂教学的作经验积累。

让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面对一个未知领域,学生充满了强烈的
好奇,非常希望去尝试一番,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对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知识,会理解的更加深刻。

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品尝参与的乐趣,强化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今世界,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共同研究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大力提倡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

这种学习形式符合学生“好合群”的心理特点,在愉快的合作交流中互通信息,互相学习、模仿,取长补短,从而扩大眼界,打开思路,产生一个人难以想到的新想法、新主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萌发。

在学生不断的探索、学习中,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有关概念的概括,注意引导学生从有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概括;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

对于有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由操作思维到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识理解深、记得牢、用得活。

同时,还使学生
初步掌握了一些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归纳小结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掌握知识及其应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归纳概括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方法论,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主导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