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者:梁珊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5年第06期[摘 ; ; ; ; ;要] ;阐述了河南民俗文化的主要类别及功能,论述了民俗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困境,探究了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之路。
[关 ; 键 ; ;词] ;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 ;K892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8-0014-02一、河南民俗文化的主要类别和文化功能河南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原儿女,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创造出特色各异、种类繁多、内蕴丰厚的民俗文化。
其中,有起源于远古时代宗庙社祭制度的庙会文化,有起源于古代社会社祭、综合了戏曲、歌舞和杂技等民间艺术的游览性的民间娱乐活动——社火,有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岁时节日文化,以及隶属于物质生活民俗的居住建筑民俗等等。
这些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包括了信仰、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等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河南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体现了河南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
首先是庙会。
庙会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现象,是指围绕着庙宇这一特定所指而发生的群体性信仰活动,它集祭祀、娱乐和贸易为一体,与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动的联系十分密切。
它的形成和我国远古时代的宗庙社祭制度密不可分,是人与自然、社会相沟通的一条重要渠道,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条关键纽带。
河南庙会群,从祭祀性质上可划分为原始神庙会、宗教神庙会、世俗神庙会和祖师神庙会等四大类。
其次是社火。
社火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娱乐活动,包括戏曲、舞蹈、音乐和杂技等民间艺术。
它与民间庙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在庙会中以社火作为娱神的基本手段。
社火的广泛存在,是祭祀土地社稷神的一种特殊的庙会,是庙会吸引百姓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敬神娱神媚神悦己的基本方法。
在中原地区的流传分布有陕县大营社火和确山的打铁花等。
第三为岁时节日。
岁时节日,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火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
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豫南地区的上蔡县,就是重阳节的重要起源地。
如今,重阳节在当地成为人们插茱萸、戴香囊、尊老敬老的重要节日,被称为“敬老节”,百岁老人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受尊重的人。
第四为居住民俗。
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在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居住方式的选择和自然条件、中国哲学思想及神秘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豫西地坑院就明显体现出了这一点。
它与原始先民的穴居传统渊源极深,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是一种被国内外游人称作“建筑奇迹”的民俗现象,总体特征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此外,还有周易文化与八卦符号文化民间知识,还有表现古老的原始人群性生活和生殖崇拜现象的嵩山摸摸会,保留中原汉民族婚姻礼俗全部内容的新密溱洧婚俗,以及凸显中原民众尊宗敬祖美德的中原古荥阳汉族丧葬习俗等等,共同汇聚成为灿烂、浩瀚、博大厚重的中原传统文化之河流。
二、全球化语境下的河南民俗文化发展困境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的整体文化生态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大量古村落的消失,乡村众多的空巢和离巢现象,都导致了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民俗文化事项的不断消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民俗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
就河南范围来说,民俗文化的濒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俗文化的人为异化带有浓厚农业文明烙印的民俗文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农业社会的逐步瓦解,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人为异化局面。
1.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消减。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以及圣诞节等西方洋节的冲击,传统节日内涵越来越淡,与传统文化联系的内容越来越少,休闲、娱乐的功能占到上风,某些传统节日只留下节日名称的“文化空壳”。
2.庙会文化的伪改造。
如今的很多庙会属于“伪庙会”,为了娱乐和买卖的目的,大肆拍卖摊位费,把庙会当作政绩和盈利的秀场,有些庙会更是把庙会主题异化为“穿越”。
所谓的文化汇聚、文化保护变成了制造娱乐,实现虚拟的自我娱乐狂欢,以至于走向民俗传承的背面,造成对民俗文化本体的极大伤害。
3.传统手工技艺的伪创新。
目前,很多传统民间工艺项目为了迎合市场,而有意变传统为现代,改变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造成民间工艺项目的极大伤害。
在保护之先已经把被保护对象商品化、市场化,借着保护之名其实是在对文化本身进行扭曲和破坏。
如河南周口淮阳泥泥狗,已出现用模具代替传统手工磨制技术,传统的带有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和动物崇拜原始信仰观念的造型艺术被十二生肖、福娃娃等现代造型艺术取代,神秘、原始、抽象的文化底蕴被淡化和抽空。
(二)民俗传承主体的老龄化及技艺传承的后继乏人作为传承主体的民间艺人,也面临着生活困顿、老龄化、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等诸多问题。
截至2014年,在河南省79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已去世5人。
在全国曲艺之乡马街书会,最盛时民间艺人达到2700多人,近年来,因说唱艺人青黄不接,一些曲种濒临绝迹。
此外,因为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原因,众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技艺,造成民间文化传承人的青黄不接。
(三)民俗文化传承创新理论体系尚不完整繁荣文化、创新文化需先了解民族文化传统的过去,研究其今天,规划和展示其发展未来。
就现今民俗学界来说,传承与创新的研究理论体系尚不完整,理论滞后于实践显而易见。
专家学者针对某一民俗文化事项,不仅要深入地调查研究,阐释其历史起源、文化内涵,也要提供关于民俗保护的对策、方案及理论指导,更要使研究的思维意识,兼具时代发展性、科学方法性和普世文明性。
三、河南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继承发展优秀的河南民俗文化,需要各级政府、学界、民俗传承主体、新闻媒体和民间社团,在发掘民俗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对民俗文化做出新的当代表述,为河南文化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进化空间,为当今河南的“两大跨越”和中国的软实力夯牢根基。
(一)政府:全面主导、整合、协调各方力量,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对优秀民俗文化要加大经费投入,尤其是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待遇。
如何改善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和传承环境,唤起全民自觉“传承”和“保护”意识,是文化传承和弘扬工作中关键性的问题。
文化项目出现传承危机,很大程度上在于经济因素。
要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保护经费,需要各级政府按照《非遗法》和地方法律法规,建立检查监督制度,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经费的科学使用。
2.重视人才队伍组建,加大智力投入。
对民俗文化的抢救、开发与利用,离不开专业人士的理论指导。
现今民俗文化研究队伍良莠不齐,且分布不均衡,表现在专业学科设立不健全,人才缺乏,人才多集中于大城市高等院校和专业科研机构,地方与基层专业人才十分奇缺。
这就需要政府重视专业人才提供的智力资源,尽快加大智力投入,发挥其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利器”和保护神的作用。
3.保护传统村落,抢救民俗文化土壤。
传统村落承载广大民众全部的历史、文化和记忆,是民俗文化不能脱离的土壤。
传统村落的消失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等农业文明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优秀的民俗文化也会随之灰飞烟灭。
政府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全力抢救传统村落。
如,河南宝丰县把马街书会作为“宝丰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积极措施,修建了近千米的书会路,建起了马街书会牌楼和马街书会文化墙等。
4.要充分发挥优秀民俗文化教育教化功能。
政府要督促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开展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展示。
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民俗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达成共识,营造保护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学界:保持文化自觉,为传播、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做好学术上的支撑专家学者要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勇于担当,从书斋走向田野,站在文化保护工作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
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告诉国民什么是民俗文化,为什么保护民俗文化以及怎样保护民俗文化,并为国民积极引进国际社会的先进保护理念、先进做法,为民间文化做好学术上的支撑,共同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
(三)民俗传承主体:坚守文化传承理念,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创新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与人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最宝贵的就是活态。
其传承应以传承人为核心,以持续传承为重点,特别是作为民俗传承主体的民间艺人,要以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赋予民俗文化新生命,把厚重文化内蕴与现代理念有机融合,产生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融入现代人文元素的艺术精品,从而既解决了生存的经济问题,又推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商界:合理开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中国民间文化的生成和传承带有明显的分散性、自发性和家族性的特征,如进行适度地商业开发,把蕴藏在民间的文化智慧和文化资源挖掘和整合出来,依靠民俗文化的自身价值从而获得持久性传承。
民俗文化越是与时代同步,有鲜明的时代感,具有当代民众日常所需的实用性、审美性和本位性,其生命力就越强。
(五)民间社团:主动参与,形成全民保护的良好氛围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工作不仅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同时也是全体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民间社团组织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告诉我们,民间社团此类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致力于本民族文化的有序传承,以保护、传承当地优秀文化遗产为主。
总之,作为中华民族的底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民俗文化应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学界、商界和传承主体各方力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传承与发展,为“四个河南”的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乃至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2]何明.仪式中的艺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4]张士闪.关注民俗传统的现代转型[N].中国文化报,2013-02-08.[5]朱惠娟.论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