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征婚弊大于利四辩稿立论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辩友滔滔不绝尽心尽力为我们讲述着电视征婚的英明神武,可对方辩友整场比赛终究存在着几个问题。
其一,混淆概念。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电视征婚而非电视交友,对方辩友口口声声宣扬其平台作用,可它是扩大了交友圈而非征婚圈。
不然,直接把征婚节目改为交友节目得了!再说,难道我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100个男生,那我征婚时也要考虑100个男生合不合我口味吗?而且那您是如何保证这个平台上交流的是健康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内容呢?其二,以偏概全。
盲目夸大电视征婚的好处,殊不知节目过程中的雷人语句,拜金心态,作秀场景是在污染社会风气,制造社会舆论,误导社会趋向。
这种非主流的价值导向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啊!其三,强词夺理。
对方辩友提到征婚者即使失败也能赚取经验值,但您是听过网络上盛传的一句话:在哪里跌倒,我就在那里躺下!认为观众都能在哈哈大笑之后深入反思,恐怕是您的一厢情愿吧。
您方又提到可以借此娱乐放松。
但这种行为可是娱乐感情娱乐婚姻!您说是吗观众朋友们。
好,说到这里,对方辩友是不是觉得这个辩题相当犀利呢?没关系,慢慢来,相信这对于聪明聪明绝顶的正方辩友来说是小菜一碟啊。
攻辩驳点:1.提供了一个平台,扩展了征婚的途径。
我方从来没有否认,电视作为征婚的途径会扩大征婚者的选择性。
但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
从征婚节目上牵了女孩的手离开舞台就表明了已经确定了双方男女朋友的关系。
在短短十几分钟内确定一段关系,这不是一种草率和对双方不负责任的行为吗?如果分手了,不是对双方都造成了身心的伤害吗?而且,单凭这点并不能说明利大于弊。
还需比较这个途径对征婚者、对社会的综合影响是怎样的。
只有综合分析之后,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
并且我们的一辩手也就平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请对方辩手听清了再做出回答。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电视征婚而非电视交友,对方辩友口口声声宣扬其平台作用,可它是扩大了交友圈而非征婚圈。
不然,直接把征婚节目改为交友节目得了!再说,难道我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100个男生,那我征婚时也要考虑100个男生合不合我口味吗?而且那您是如何保证这个平台上交流的是健康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内容呢?)2.电视征婚为征婚带来更加轻松的择偶心态。
首先,节目出于盈利的需要,会制造轻松娱乐的氛围。
但是这种氛围是对于观众而言,而不是对于征婚者而言的。
再者,原来征婚者只要面对对方就可以了,如今却还要面对全国11亿电视观众。
想必是紧张大过于轻松吧。
最后,如果过分强调娱乐性,征婚者容易做出出格的行为来博取个人观众,忽视了征婚所需的真挚情感,不利于征婚目的的实现。
(首先,电视征婚的规则是严格的。
女嘉宾一旦灭灯,就没有再次亮灯的机会。
对于电视观众来说,是紧张刺激的,对参赛者来说,则是服务性大于实用性。
其次,女嘉宾和评委的犀利言辞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观众都很想看,男嘉宾在尴尬的场面下如何收场。
但是对于男嘉宾来说,这应该是一场噩梦吧。
正是因为电视征婚为女嘉宾提供了选择的权利,所以她们才敢口出狂言。
试问,如果是一对一的征婚,谁敢这么干?)3.电视征婚为社会带来日趋开放的择偶观念。
首先,我方不否认电视征婚宣传了开放的择偶观。
但是择偶观念的日益开放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日益发展导致的社会的容易进步。
实践决定意识。
对方便有把择偶观的开放归功于电视征婚,就未免言过其实了。
其次,电视征婚也有意无意地透漏着拜金、以貌取人等精神文明缺失的社会观念。
到底二者孰轻孰重。
对方辩友请给我们分析一下。
4.电视征婚节目虽然尚不完善,但是要看到前景是好。
前景是好的?那让我们分析一下制约电视征婚节目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一是节目盈利性娱乐性的需要容易使征婚者形象失真,彼此相处时间太短,不利于征婚目的的达成。
二是任何一个节目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就是观众对节目内容失去兴趣。
针对问题一的解决方法可以是增加相处时间,但这又受到节目时长限制。
难道对方辩友您打算把征婚节目拍成连续剧吗?5.反应了当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社会观,价值观。
电视征婚节目反应了当代男女的择偶观。
但这种择偶观不一定是正确的。
电视媒体如果不经挑选,为了收视率肆意传播不良的思想。
对社会将造成巨大的危害。
6.新产业,提供了就业。
首先,电视征婚节目不是一种新产业,只是一个新栏目。
其次,难道提供了新的就业途径,就一定要去找那些人来做假?这不能说明它利大于弊。
7.丰富了老百姓的电视文化生活首先,请注意,电视生活并不等于电视文化生活。
对于已婚的,或还没到是婚年龄的观众来说,电视征婚节目对他们唯一的作用就是娱乐。
我方并没有说娱乐是不好的。
但就像是窥探明星隐私一类的节目,的确丰富了人们的电视生活,但是它们的营养在哪里呢?其次,这也只能说明,电视征婚节目有好处,并不能说明它利大于弊。
攻辩小结首先,从征婚者角度来说,我方不否认有真心征婚的参与者,但我方已在开篇理论中用行为心理学解释了征婚这一群体行为,其中不排除有备而来抢镜头的人,只要有这些人存在就会出现争议话题座位噱头制造舆论热点,这些流行的雷人语句公然挑战了中华民族传承的社会伦理和道德底线。
其次,从电视台角度来说,电视节目秉承“收视率高才是王道”的潜规则,千方百计制造看点吸引观众眼球一味追求收视率。
而监管难也使这种不顾社会责任的做法愈演愈烈!这样的现状实在是让我们小老百姓痛心疾首啊!电视征婚作为新时代的文化符号,评判它的标准要从现状出发,这样今后的电视产业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爱情永远不是一场秀而征婚也不是用来博观众一笑的。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电视征婚弊大于利。
总结陈词1、从节目本身来说:大多数速配型征婚栏目,讲求嘉宾能通过节目配对成功,但是作为这档节目,男女嘉宾能通过节目配对成功,但是作为这档节目,男女嘉宾接触的机会很少,只能通过外貌和节目的几个小时的短时间内,是不能从对方的一点点表现中判定一个人是否合适自己的,更何况对方的表现是不是真实还很难说。
由于恋爱双方没有经过真正的感情培养,大都是一见钟情,因此节目结束后,最终速配成功的情侣的很少。
这也导致中国的婚恋节目无法达到原定的配对目的,节目宗旨无法实现!2、对征婚者和观众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上对于婚姻和爱情的保守,使人们对于电视征婚节目有一定的不信任感,同时也与“速配”的节目宗旨不协调。
中国人不喜欢或是不习惯于在电视媒介前公开自己的情感,这种骨子里对婚恋节目的不接受也会使人们在节目的选择上更偏向于娱乐性强、能让大家捧腹大笑的节目。
3、对社会及道德观来说:大多数征婚节目都是通过第一印象,甚至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官来认知一个人,年轻男女总是通过眼睛和具体数字来挑选意中人,比如对方长得如何、做何工作、月薪多少等,却往往忽视了对方的人品和内在!因为这类节目往往无法体现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最后形成了一个俊男美女的聚会,大家互相用眼睛来挑选“顺眼的”,而非真正心灵上的人生伴侣!长此以往,此类节目无法真正实现婚配的目的,仅仅只是让观众饱了饱眼福、增加了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对征婚者本人的帮助却极为有限!而且此类节目易导致错误的择偶观、婚姻观,容易误导年轻人以貌取人、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
同时它也会给某些真心想征婚的年轻人以打击,会让他们感觉绝望,觉得这个社会已经“真爱难寻”!自由辩论环节中,反方围绕电视征婚带来婚姻物质化、拜金主义、畸形婚恋观展开论述。
正方则指出,电视征婚得到一定的舆论监督,从而起到弘扬社会正确价值观的效果。
正方摆出“真爱”话题,反方则对电视征婚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结辩环节,反方引用大学教授“电视征婚没有引导健康价值观,与人类正确婚恋观相违背”观点,进一步声明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就像培养基一样,一旦摘掉保护膜就会沾染细菌,对于电视征婚,道理亦然。
正方则始终坚持电视征婚正处于初步阶段,是一种向前发展的事物,与此同时,这一方式不仅拓宽交友渠道,而且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同时,纵观全场也提出我方几点最大的质疑。
第一,您方一直宣扬电视征婚节目可以带来经济效益那么我想问电视台可以制造看点提高收视率是良性竞争吗?这与这会价值相比孰轻孰重呢?第二,我方提出的恶性循环您作何解释?您认为电视台的社会责任感有如何体现呢?对方辩友一直对此闪烁其词,回避敷衍,我方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在此请您务必给我方和在座观众朋友一个明确的解释。
谢谢!首先,你在电视上,面对的不是一个相亲对象,而是好几个,你要同时给那么多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留下好印象,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其中必然有虚假成分,这样一来,全国的观众可都看见了,其次,电视相亲很多是虚假的,你觉得怎么可能每次都有几个高富帅出现结果谁都没选到?电视相亲收视率是第一位,你也许真的想去相亲,可节目组不是这么想,生活中的相亲有时很无聊的,但电视必须是花样繁多的,两者本身就有点矛盾。
慎重啊!1. 长相过得去的女的基本上不是模特演员为了搏出位就是拜金女,要么卸了妆一塌糊涂,你总不想找个难看的吧,起码得过得去2. “节目”讲究的是眼球效应,不是为了你的幸福去的3. 万一你说错了什么,那可是全国人民都在看着你啊4. 一档节目最多1个多小时,你要么牵手要么走人,台下再联系?人家可以直接找下一个男嘉宾了都。
5. 恋爱结婚这种私人的事情有必要搞得每个人都知道吗?搞不好你成了笑柄新华社人民日报齐批电视相亲:别把观众当猴耍6月初,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
昨日,人民日报发文《收视率诱导逐利乱象相亲节目低俗化当止!》,同日,新华社发文《“电视红娘”:如何牵红线而不踩“红线”》,指出要“坚决驱除低俗风”,两大国家级媒体同日对电视相亲节目表明相同的态度,实属罕见。
而就在昨日凌晨,本报记者的一位高中同学华先生(未婚)在MSN主动和记者说起他看《非诚勿扰》的不解。
记者这位同学已经居留美国12年,现就职于美国一家医疗机构,是《非诚勿扰》女博士嘉宾许贺在美国的校友。
看了几期后,华先生发出了感慨:“这些女人太可怕了。
”怪象一:相亲变为“演戏”,不少嘉宾是“托”华先生疑惑:嘉宾身份怎么都那么特殊?我吃惊的是,台上怎么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女嘉宾?母女同场、双胞胎姐妹、一高一矮的“双娇”等等,感觉这台节目策划的痕迹太明显。
人民日报、新华社:别把观众当猴耍在《人民日报》的读者调查中,江苏教育台的电视人周云龙说:“所谓小饰店的老板、煤老板的女儿、火锅店老板娘,不过是兼职模特、临时演员、在校学生;所谓的婚恋交友,不过是用有彩排有设计的表演拿不知情的观众开涮。
这不是把观众当猴耍吗?”新华社的文章则指出,互动交友类节目保持生命力靠的就是诚意二字,嘉宾作假作秀也许能获得一时的高收视和火爆话题,但真正伤害的是普通人群交友的热情。
怪象二:相亲变为“相金”,忽视情感交流华先生疑惑:情字放两旁,钱字摆中间?在美国,我身边,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择偶基本上都是先奔爱情,后奔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