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分析新政背景。
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对图片、资料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罗斯福新政与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对比联系,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这一历史伟人的学习,培养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树立远大理想。
新政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改革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用难点:对新政的评价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式探究法教学设计:一、多媒体展示:学生看图片思考:1、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场景?2、为什么会发生?3、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图片1失业工人我会三项技能,我会说三国语言,我已经有三年工龄了,我有三个孩子,我已经失业三个月了,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
图片2资本家倾倒牛奶图片3等候领救济面包的长队[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学生脑海中再现经济大危机,通过对危机原因的分析,为下一步罗斯福新政措施做铺垫,要想缓解危机,必须处理好供求关系,国家干预,减少盲目性。
通过对危机影响的分析,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是临危受命。
危机到来时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使危机恶化,矛盾更加尖锐PK罗斯福获胜,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二、多媒体展示:罗斯福及简介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曾赢得美国民众长达7周的高支持率.他出生于纽约百万富翁家庭.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长.1932 年竞选总统获胜.“美国人民不是束手无策,在此紧急关头……我将为人民实行新政,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罗斯福新政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小组合作完成表格领域危机时表现新政措施作用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完成表格,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分析概括能力。
又能更好的理解新政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材料一: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
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
材料二: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二天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同时,由国家拨款30亿美元贷款给大银行,支持其开业,并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存款实行政府保险。
材料三:1933年3月9日(罗斯福总统上任的第六天)通过了《银行法》。
该法决定: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对5000美元以下的存款(后逐步增加为两万美元),由政府保证其安全;规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家……1、为什么首先整顿金融业?2、按材料所示,你会把钱存入银行吗?为什么?作用: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稳定了人心,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2、加强对工业的指导(核心)材料一:罗斯福政府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材料二: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订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工资工时法》规定了企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
作用:加强国家工业的计划和指导,防止盲目生产引起生产过剩,对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积极作用3、调整农业政策材料一: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材料二:1933年《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
作用: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从而使农产品的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
4、以工代赈、社会救济材料一:当时全美国的工赈机关总计雇佣人员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至今仍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
1933年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
每批25万人,每期半年。
材料二:作用:增加了就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扩大了内需;改善了美国的基础设施;稳定社会秩序;5、加强社会立法材料: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规定雇主不得敢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雇主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并根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
作用:保障了个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了个人的政治地位在上述措施中,始终贯穿在其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政府直接干预经济【设计意图】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和“以工代赈”措施,以及《全国劳工关系法》,让学生了解政府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方面,是如何进行干预的,从中概括出“新政”的特点:即⑴新的政策:新的理论和政策⑵新的模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⑶新的起点:成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三、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敲富人竹杠”和“天天吃烤百万富翁”,甚至前总统胡佛还指责罗斯福是个共产主义者。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了是旧民主秩序” ——罗斯福1、新政目的是什么?(消除危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2、所谓“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改变资本主义制度)3、“旧民主秩序”是指什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资本主义制度;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4、罗斯福永远纠正了缺点吗?(没有,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解决,就难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
)材料二:生产恢复柱状图1933(1929--1945)生产恢复图 失业率材料三: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也纷纷采取类似“新政”的措施来度过几次经济危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
……新政开创的“福利国家”至今仍不失为垄断资本调节劳资矛盾、巩固资本统治的重要手段。
--------黄安年著:《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评价:目的:消除危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实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积极作用:(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3)在很多方面改变美国人的生活。
(4) “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成为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
消极作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内部改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学,帮助学生理解新政的实质。
通过图片、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新政影响。
四、合作探究:1、我们应向罗斯福学习哪些精神?材料一: 1921年8月,罗斯福在加拿大度假时参加森林扑火,因在过度疲劳后跳入冰冷的湖里中游泳而患了脊椎灰质炎,从此下肢瘫痪不能站立。
当时不少人认为这是不治之症,并预言他的政治生涯将会就此结束。
然而疾病非但没有摧毁他的意志,反而使他变得更加坚强。
1928年,他竞选纽约州长成功,后又成功竞选为美国历史上第32任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与签署《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二:1964年,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
《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采访他,请他谈谈连任的感想。
罗斯福没有回答,而是客气地请记者吃三明治。
记者吃得津津有味,“非常好!谢谢!”“请再吃一块吧!”记者不好推脱,又吃了下去。
当他在罗斯福的邀请下吃到第四块时,只得婉言相拒:“总统先生,我实在吃不下了!”于是,罗斯福微笑着说:“现在,你不需要问我对于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的感想的吧?”【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得出:参加灭火——不顾个人安危;下肢瘫痪,先后任纽约州长、美国总统——身残志坚,勇于进取;积极推行新政——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参与签署《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等——维护世界和平;请记者吃三明治来比喻,让记者亲身体会——平易近人,巧妙应对。
2、将苏联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进行对比,有何启示?(1)苏联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存在,发展商品经济。
摒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计划经济,将市场纳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2)罗斯福新政改变过去的只依赖市场,盲目生产,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局面。
(3)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走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手段……”——邓小平(1992年)启示:一切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时期美苏两国的横向比较和不同时期中美两国的联系和纵向比较,拓宽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