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刮痧拔罐介绍

刮痧拔罐介绍

我学的是中医,对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还是比较欣赏的,实体门诊中做康复保健的客户很多,我最擅长针灸,但有的客户怕针所以给他们用的最多的就是刮痧和拔罐,很多慢性疾病疗效都是很好的。

很多人也畏惧刮痧,觉得那是损伤皮肤的一种疗法。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误解的原由就是你没有亲自感受过,只是凭着视觉和想象,就像西医对中医的误解一样,拒绝实际的体会,只凭感观的成见。

可当你真正刮过一次,且必须找个懂刮痧技巧的人来操作,你当时就会接纳这种方法,挂后会很痛快舒服。

这篇文章简单介绍一下拔罐和刮痧的一些知识。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刮痧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将粘着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后再经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经过全身的循环,将刮出的废物从尿液排出。

很多人只知道刮痧疗法对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心脑血管病、肠胃病、哮喘、糖尿病、乳腺增生等常见病疗效显著,却不知道正确的刮痧方法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给细胞补氧祛瘀,增加活力,是改善亚健康状态既简便,又有效的好方法。

刮痧于人体,主要可以起到下面三方面的作用:
(1)促进代谢,排出毒素:人体每天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的活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要及时排泄出去。

刮痧能够及时地将体内代谢的“垃圾”刮试到体表,沉积到皮下的毛孔,使体内的血流畅通,恢复自然的代射活力。

(2)舒筋通络: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的因扰。

这是因为人体的“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筋膜、)受损伤时,肌肉会处于紧张、收缩甚至痉挛状态,出现疼痛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就人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从而加重病情;刮痧能够舒筋通络消除疼痛病灶;解除肌紧张,在明显减轻疼痛症状的同时,也有利于病灶的恢复。

(3)调整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医十分强调机体阴阳关系的平衡。

刮痧对人体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平衡。

刮痧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红、紫、黑斑或黑疱的现象,称为“出痧”。

这是一种刮痧后出现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不需作特殊处理。

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这种血凝块不久即能溃散消失。

“出痧”的皮肤红红的,看上去有点儿可怕。

其实,不管怎么红,都不必担心,因为这对皮肤是没有损害的。

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

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如果病情较轻,“痧”出得少些,颜色也较浅。

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瘀血”会在3-5天内逐渐消退,迟一些也不会超过1周就会恢复正常,不仅不会损害皮肤,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活血化瘀,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会使皮肤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美丽。

刮痧要顺着经络刮,最好是从上到下,这样比较顺手;刮板和皮肤保持45度以下的锐角,比较不痛。

刮痧时最好能用上腰劲,这样会很省力。

其实,自己去体会,手法是最容易掌握的。

刮痧最好使的工具是刮痧板,再配上一瓶刮痧油,就全了。

有人觉得刮痧只适合热症、实症实则是片面之言,其实,刮痧补虚去寒的效果更妙。

某人感冒发高烧,这时有人说,刮刮痧,去去火,于是就在后背膀胱经刮
痧,痧一出,火就散了,大家认为是泻火了;其实是用体内的积热把后背的风寒赶走了,所以应该说是祛寒了。

说祛火呢也对,但不是你所理解的那种光热无寒的火。

刮痧最善补虚,但补的不是气血两虚的虚,而是因瘀而虚的虚。

举个例子,有个朋友的右手腕不知为什么一点劲儿都没有,甚至拿不起书包,手指还总是发麻。

到医院,医生说可能是颈椎或者是脑神经的问题。

可核磁共振都查了,也查不出个原因。

于是来问我,我说:“手发麻说明气脉是通的,只是气至血未至。

”手腕部缺少气血,怎么能有力量呢?但他本人并不是气血很弱的人,所以必有阻塞之处。

我于是在他的右臂上仔细查找,发现他肘部天井穴上方有一点按下去痛不可忍,已经形成了一个硬结。

他说,这地方两个月前踢球时曾摔伤过,当时没管它,疼了3天就不疼了,没想到变成了瘀滞。

我在他的痛点及整个三焦经刮痧,当刮到接近手腕的时候,手已经运动自如了。

如果你身体太弱,还是要先培补一下气血再刮,否则是不爱出痧的。

一定要清楚,痧不是你用刮板刮出来的,而是体内的气血顶出来的。

所以当我们用力刮也不出痧的时候,那就是体内的气血没顶到那里,就别再白费劲了。

刮痧健康法对于大多数人都是适用的。

但有以下情况的人不宜刮痧: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析减少等需慎刮; 3.皮肤高度过敏,或患皮肤病的人禁刮;
4.久病年老、极度虚弱、消瘦者需慎刮;
5.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禁刮;
下面说下拔罐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

拔罐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

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然后用手轻轻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

拔罐时应注意: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肤上,否则,将会烫伤病人。

闪罐就是将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反复多次。

闪罐法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或需重点刺激的穴位。

闪罐时应注意:罐子在反复闪拔中,罐子本身的温度也在迅速升高,故应备有多个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烫伤皮肤。

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

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

所以说,走罐不是作用于一个穴位,而是作用了数个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经络。

如后背的膀胱经,就是经常走罐的部位。

走罐时应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走罐,常用于后背酸痛、发凉,头晕,感冒等。

放血拔罐是指在选定的穴位上或脓肿处,用三棱针扎上几针,再在上面拔罐。

体内的瘀血、脓血会沿着针眼流出。

放血拔罐时应注意:起罐后应做好消毒工作。

本法一般用于发热、热毒引起的疾病。

拔罐可补可泄。

补呢,就是用罐数量要少,引气集中一处。

如想补肾,就光在肾俞穴拔罐;补胃呢,就在中脘和足三里拔罐。

通常在外面拔罐时总是满后背都被拔上,那主要是将气血引入膀胱经,起到利尿排毒的作用。

但这对于气血虚弱的人便大为不利了。

拔罐最棒的功能就是它的引血功能。

那什么时候拔罐呢?举个例子:通常我们的肩膀很痛,用刮痧法,只要一出痧症状马上减轻;但有时刮了半天也不出痧,肩膀疼痛依旧,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病灶点很深,刮痧法触及不到;二是气血不足,体内的气血没有顶过来,瘀血就难以出来。

这时用拔罐法可马上见效。

病灶点深的,如果一拔很快出现黑紫印,那深层的瘀血就被拔出来了;如果还是罐下无痕,那就要耐心地在此处拔几天,每天10分钟,直到出现黑印为止。

拔罐操作方法也没什么严格要求,买个枪式的真空罐,省得再去点火。

拔前可在皮肤上抹点润滑油,这样拔皮肤不会痛。

拔的时间以觉得舒服为准,气血虚弱的就少拔一会儿。

但是湿气较重的人很容易起疱(尽管起疱疗效更好),会影响洗澡和皮肤的美观,所以拔的时间不要太长,也不要拔得太紧。

因为我学的是妇科所以用的最多的是治疗妇科慢性疾病。

痛经的主要是关远和血海,配合中草药疗效很好。

闭经的主要是关元和肾俞,盆腔炎的主要是秩边、腰俞、关元俞。

疗效最好的是急性乳腺炎,局部用艾盐温灸包热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连续拨5~6次。

一次见效。

最后说两句按摩吧。

方法很多,两句只是概言。

其实,从治病的角度来看,按摩中大多数的手法都是花拳绣腿,什么时候补?如何补?什么时候泻?如何泻?了解的多吗?有的做了一辈子的按摩还找不到门呢,我们做的就是能够一招制敌,立竿见影。

不需要摆什么花架子,干净利索的治好病是根本,现在物价上涨,收入不高何必骗钱呢?按摩讲究的是经络和穴位。

一定要找准经络,穴位找不准一定要熟练,要点是离穴不离经就行。

如果颈椎上压着痛,你要看痛点压在什么经上,然后就按摩相应经络的穴位就行了。

胃经上压痛的就按腿上的足三里,脾经痛就按阴陵泉……这只是举例,临症还有更适宜的穴位可选。

再说一句按摩的方法,痛点不明显的经络和穴位按摩效果差,要多按摩敏感的穴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