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时事分析

文化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时事分析

文化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内容摘要: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举办此次世博会将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从而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然而文化全球化更让中国有了无限的发展潜能。

关键词;世博文化经济机遇挑战
上海世博会上,各参展国家的展馆及其展示,都是各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其间的2万场文化演艺娱乐活动中,将有许多是参展国组织的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活动。

通过建筑、音乐、戏曲、舞蹈等人类共同的语言,中华文明的精髓将在与世界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碰撞甚至摩擦中得以延绵,中华文化的内涵将得以丰富,中华文化的实体将得以发展。

世博会拥有着比奥运会还要漫长的历史,从早在150余年前的1851年伦敦世博会到即将到来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会早已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世博会是不同于奥运会的体育盛事,而更是一个经济、文化、科技的盛事。

这个空前的全方位的盛事自然会带来更全面的影响。

一、对经济的影响
(一)为该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扭转经济危机的形势
任何一个盛会都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金钱,包括奥运会、广交会等等,当然也包括世博会。

世博会作为一个经济和经济碰撞的盛会,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世博会的带动下,多少城市和国家步入了一次又一次的腾飞阶段。

尤其是在经济危机肆虐人类的那些年代,我们看到的是世博会如何带领我们走出危机的阴霾,步向经济中兴。

总所周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就在全世界都在上演因失业导致的惨剧时,芝加哥人迎来了他们的又一次世博会。

在这种背景下,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1933年世博会就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就业压力。

据事后统计,此次世博会由于在举办期间吸引了200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给芝加哥市带来近4亿美元的商业利润,结果直接和间接地向社会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

更重要的是,当看到博览会上展出的各种新产品、
新技术后,那些原本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们也变得乐观起来,增加了战胜经济危机的勇气。

也正是这届世博会成就了迪斯尼公司,成就了丰田公司。

(二)促进区域经济带的成长
如我们所知,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一直是人们最乐于称颂的一次世博会。

它把现代世界博览事业推向了巅峰,也对日本区域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70年大阪世博会使日本的对外贸易总额在其后的两年内实现成倍的增长,而且更重要的是促进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经济带”并带动“关西经济带”实现了连续10年的快速增长,造就十年辉煌。

通过举办世博会,日本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鼎盛期,也孕育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无论从城市群还是单个城市的层面来看,世博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都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中龙头城市经济的壮大是世博会成功举办的基础,同时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必然有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改造,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激发新的产业的诞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全世界瞩目的盛会,能够吸引多少的游客的观光。

撇开大阪世博会的6000 万人次不说,每届世博会都能吸收两三千万人次的客流量。

这两三千万游客虽然同时来到了一个城市,但他们却身临其境了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他们领略到它们的美,所以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看它们真实的面孔。

是的,我们可以将这些都定义为旅游。

而旅游业真正的兴起却要拜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所赐。

那届世博会上,各国展馆发挥各自优势,介绍本国地理资源与人文特色,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

法国更是建造了一座独立的旅游馆,展示法国多彩的风光。

在政府的号召下,法国各省纷纷开设地方展馆推介本地特色。

由此,在1937年巴黎世博会上,首次出现了“主办国地方馆”的项目形式,并在其后的历届世博会上得到沿用,旅游业作为一种产业的理念也开始深入人心。

二、对文化的影响
(一)促进文化的交融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到一个地方,展示各自带来的产品和技艺,夸耀各自的故乡和祖国,认识不同的人和文化。

这样的聚会充满着各种动机,又蕴含了一个朴素道理:人类需要交流,族群需要沟通,感情需要表达。

世博会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那就是交往,人们要在交往中分享生存的经验,在沟通中学会彼此欣赏,在表达中满足自我实现。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尤其是跨文化的传播。

而世博会是一项巨大的传播盛会,也是全球最大的文化交流活动之一,它用一个主题将几百万来宾聚集到一起,没有其他人类活动能够让国际社会聚到一起,在全球化的今天,世博会本身就是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外文化资本和先进技术的涌入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国外文化资本和企业的准入门槛逐步降低,刺激了国外文化产业投资商在我国的投资,从而有利于改善我国文化产业资金短缺的状况,并将在一定程度上盘活整个产业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成果、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利用其全球文化市场网络,将促进我国文化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升,加速我国文化产业融入世界的进程。

(2)全球化为我国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化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基本纽带。

没有一个发展完备的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就失去了有效载体。

加入WTO后,我国文化市场由有限范围和有限空间的对外开放转变为WTO规则框架下的宽范围、多领域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按中国政府承诺的时间表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开放。

我国的文化市场逐步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市场交易主体、消费主体、市场规则也将逐步符合国际惯例,从而促进公平、竞争、规范、有序文化市场的形成。

而规范开放的市场,将给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3)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为我国在全球化中的发展与竞争奠定了基础。

首先,在全球范围内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渊
源的大国,传统文化繁星浩瀚,且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而言,中国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库。

其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我国有13亿人口,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文化消费将成倍增长,文化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文化产业所具有的这种优势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圈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我国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

文化兴衰关系着国家兴衰,文化安全关系着国家安全。

这种倾销必然对我国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造成很大冲击。

如果这种持久的文化侵略不能有效遏止,就会使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下降,民族文化主权的内在凝聚力、亲和力也会弱化,我国的文化也就会面临被西方文化侵蚀、同化的危险,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国家以发展文化产业为借口,以资金、企业准入门槛降低为契机,积极推行文化扩张,企图以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上对我国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是我国在21世纪遇到的严峻挑战。

(2)我国文化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西方文化企业技术先进、经营成熟、市场竞争力强,对我国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压力。

从文化产业经营规模看,仅美国时代华纳电视业务收入就达8亿美元,远远超过我国电影全行业收入的总和。

从企业规模层面来看,西方已经产生具有强大竞争实力的巨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3)我国文化管理体制面临严峻挑战。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体制尚未完全转轨,在很大程度上处在事业体制管理、财政划拨经费阶段。

更为突出的是,我国文化立法滞后,许多管理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许多执法以红头文件为主要依据,这与WTO要求的市场运作的公平性、透明化、法制化有明显差距。

总结:在全球化的时代、贸易、投资、金融和技术跨国界流动,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全球化渗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乃至国际关系等各个领
域,形成了一个具有多维性的系统整体。

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也为推动包括我国文化产业在内的全球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1】谢飞凡《世博会的效益评估》社会科学2008.12 【2】郑世玲陈易世《世博会规划设计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3】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
【4】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1卷第2期2009年6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