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公开课PPT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公开课PPT课件


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 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 秋江夜泊图。朗读的基调 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
——·诗意解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注释 【乌】乌鸦。 【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相对,面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 眠。
翻译
遥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 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枫树和 渔船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山居之人 渔舟之人(以动衬静)
——·走近诗人·——
唐代诗人,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 今湖北襄阳)人。生平事迹不详,与刘 长卿为同时代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 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张继(生卒年 代表作品:《枫桥夜泊》等。 不详)
——·初读感知·——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 落/乌 啼/霜 满 天 , 江 枫/渔 火/对 愁 眠 。 姑 苏/城 外/寒 山 寺 , 夜 半/钟 声/到 客 船 。
——·诗意解读·——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洗涤衣物。 【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泛指隐居的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翻译
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 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任凭 春花春草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注释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千帐】这里是虚数,指帐篷很多。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 行,夜深千帐灯。
翻译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
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叠用
山长水远,凸显将士 们行军的艰难。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远离故乡,朝着山海关之 外进发,途中必定也要忍 受思乡之苦。
1 会认“暝、浣”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 等6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 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 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歌感情。
——·会认字·——
yú pàn gēng guō
榆畔 : S 结构: 左右 偏旁: 子 笔画数: 6 组词: 子孙 孙子
月落 霜满天

所见 江枫 渔火
桥 夜
所闻 乌啼 钟声
凄凉 愁闷

所感
对愁眠
——· 小练笔 ·——
寂寞的夜晚,四处漂泊的诗人在苏州城外的 枫桥边,看着月亮西沉,听着乌鸦啼叫,面对点 点渔火,加上夜半悠长的钟声,诗人难以入眠, 只有忧愁相伴,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家乡的 亲人?自己的前途?还是……请你猜测一下诗人 的心理,写一写他的心理。
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 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 子,全诗境界尽出。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 句?为什么?
是“王孙自可留”一句。因为前面三联 描写空山、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 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 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这些描 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诗人的 高洁情趣。
——·诗意解读·——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姑苏】苏州城的副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船。
翻译
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敲钟的声音传到
了客船上。
——·知识锦囊·——
寒山寺:坐落于苏 州城西5公里处的枫桥镇, 始建于南朝梁,距今已有
上阕
山高水广的场景 气势庞大的队伍
下阕
细腻哀婉的人物 内心世界
鲜明 对比
巧妙 结合
升华了羁旅怀乡的 主题,意境深长。
——·整体感知·——
《长相思》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 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体现了 浓浓的羁旅怀乡之情。
该诗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用边塞独有的风景 和将士的无眠思绪来表达思乡之情。
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哪些好处 ?
①“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 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 的神奇美妙。
③这样写先闻其声,不见其人,但见其行,未 见其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讨论交流·——
——·题 解·——
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 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初读感知·——
望洞庭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
[唐] 王维
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景物的感想。读时注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第三联中的“归”和
——·新课导入·——
我们都学过哪些描写景物的诗 句呢?大家一起来说说看吧!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下”字的停顿。及最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诗意解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注释 【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新】刚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翻译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 得格外凉爽。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 泉水在石上流淌。
——·词意解读·——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 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
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 【聒】声音嘈杂。 【故园】故乡。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 成,故园无此声。
翻译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 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再也睡不着了,因为 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1400多年的历史。
——·整体感知·——
这首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 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枫树、 渔火、寒山寺等都是静态描写,钟声传来是动态描 写。安静的环境和钟声反衬出了诗人烦闷的心境。
从“客”字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结构梳理·——
空山新雨后
· 秋 空山新作品雨 空幽宁静


图 初秋傍赏晚 气清神爽
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 霁,万物一新,树木 繁茂, 空气清新,高 山寂静,宛若世外桃 源。
明月松间照
· 月 松间明作品月 宁静空明


图 石上清赏泉 清幽洁净
清泉石上流
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 的虬枝翠叶,星星点 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 泻于山石之上,在月 光辉映之下,宛若一 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 光。

长 相清 思纳
兰 性 德
——·走近诗人·——
字容若,康熙时宰相明珠之子,正黄 旗人。文武双全,尤长于词,被誉为 “清代第一词人”
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 独具特色”。 (16纳5兰5—性1德685)代《表饮作水品词:》《等纳。兰词》《通志堂集》
——·词意解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 行,夜深千帐灯。
——·整体感知·——
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 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 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 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 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结构梳理·——
明月松林

山居之景
(动静结合)
清泉岩石





(隐居)

浣衣之女
竹喧归浣女
· 山 竹林浣作品女 勤劳淳朴


图 莲塘渔赏舟 平和安乐
莲动下渔舟
银竹林里传来浣女的 嬉笑声,她们正为什 么事情而开心着呢? 莲叶摇动,水波荡漾, 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 盈地穿过荷花丛,这 一切又使得寂静的山 林热闹起来。
——·讨论交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 作两种排列:
——·结构梳理·——
叙事 山长水远,行军艰难 上阕 写景 帐灯千盏,队伍庞大 羁
长相思

写景 风雪交加,声音聒耳 怀 下阕 叙事 思念故乡,难以入眠 乡
——· 小练笔 ·——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 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 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 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 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笔顺:
pàn

音序: P 结构: 左右 偏旁: 田 笔画数: 10 组词: 耳畔 河畔
笔顺:
——·走近诗人·——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 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有“诗佛”之称。
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 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701年 代表作品:《送元二使安西》《相 -761年) 思》《鸟鸣涧》《使至塞上》等。
笔顺:


音序: B 结构: 左右 偏旁: 氵 笔画数: 8 组词: 停泊 淡泊 漂泊
笔顺:
chóu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