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管理
一、概述
◆物料
指原料、辅料、包装材料。
就生物制品而言,原料系指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生物材料和化学材料,不包括辅料。
辅料系指生物制品在配制过程中所使用的辅助材料,如佐剂、稳定剂、赋形剂等。
◆物料管理
系指药品生产所需原辅料、包装材料的购入、储存、发放和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其基本要求是:
1、未经检验合格批准发放的物料不得用于生产;
2、必须防止物料的混淆和交叉污染;
3、物料管理工作应具有可追溯性。
◆物料管理的目标:
保证为药品生产提供符合质量标准、足量的物料。
◆物料管理重点
●购进物料符合质量标准。
●进口物料必须经国家批准。
●不合格物料应严格管理。
●危险品物料的收、储、发管理。
●标签全过程管理。
二、物料采购原则
1、必须按内控质量标准的要求和采购计划采购
⑴标准依据表
⑵正确采用质量标准。
⑶无任何标准的物料不得用于生产。
2、物料供应商的选择
⑴物料市场准入的证照表
3、物料供应商的评估
⑴评估:由用户对供户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评估。
⑵组织:由质管部门牵头,会同生产技术、供应(物料采购)部门组成评估小组。
(3) 由质管部门批准或否决供应商。
(4) 评估内容
①市场准入资格的考察。
②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估,内容:人员与机构、厂区环境、厂房设施、设备、物料与物料管理、生
产工艺、生产过程管理、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质量标准、生产能力、合同保证能力、包装、运输、价格等。
③物料的实物质量水平:小样检查、收率、上机试验、稳定性考察。
(5) 主要物料供应商应通过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牵头的“物料质量供应商质量体系评估”,并且已列入
“主要物料供应商名单”的单位;
(6) 供应商应保持稳定。
三、仓储的条件与管理
1、仓库管理:指对药品生产所需物料的接收、储存、发放和使用、销毁过程中的管理。
2、仓库管理的质量责任:预防污染、混淆和差错的发生,保证物料质量稳定。
3、仓储条件
(1)仓库、设施、设备
①仓库的空间与生产品种、规模相适应。
②仓库地面平整、清洁、干燥、通风(自然通风及强制通风)、避光、照明。
③“五防”设施,防虫鼠、防火、防盗、防潮、防雨淋。
④温湿度监测及调控设施:空调机组、冷柜、抽湿机、温湿度测定仪。
⑤其他设施、设备:小推车、衡器、叉车等。
(2)仓库分类与适用范围
①按温度分类:冷库温度(℃):2-10℃相对湿度(%):45%-75%
阴凉库温度(℃):不高于20℃相对湿度(%):45%-75%
常温库温度(℃):2-30℃相对湿度(%):45%-75%
②按性质分类:原料库、辅料库、成品库、包材库、易燃易爆库。
固体与液体应分开存放。
4、物料标识
(1)物料名称:采用通用名称
(2)物料代码:具有专一性,代码意味着标准、规格及包装规格,名称与代码一一对应,代码与质量标准或规格一一对应,代码与包装规格一一对应。
(3)进厂编号:对每一次接收的物料给一个专一性批号,编码登记表。
编码格式举例:Y-00X(Y代表原料,00X表示顺序号)
5、入库
(1)入库程序:物料到库——预接收——清外包——验收——请验——入库。
(2)验收方式
①物料按批或批次验收。
(3)验收要点
①核对到货与货票、订货合同一致,票物相符。
②供户是“供应商名单”内。
③外包装检查。
④标签、纸箱、合格证、包装袋等印刷品,验收员还要进行印刷内容的核对,检查材质、尺寸、
折叠、色泽、切割、印刷质量等。
⑤进口原料检验报告书及供应商的SFDA批准证明文件。
⑥包装上标签及其内容检查。
⑦数量或重量核对。
(4) 入库凭证:质管部门签发的“物料合格证”
(5) 入库手续
①填写货位卡
②换下黄色“待验”标志,挂上绿色“合格”标志;把物料从“待验区”移至“合格品区”。
③登记仓库总帐。
6、在库管理
(1) 定置:仓库平面布局图(定置图),标明仓库面积、分区、储存类别、货位排号,按规定
库、区,分品种、分规格、分批或批次存放,货位标识。
(2) 堆叠要求
①“五距”:堆与堆有间距,堆与柱、梁距≥30cm,堆与散热器距≥ 30cm、堆与地面距≥ 10cm,
堆与墙距≥ 30cm,灯垂直下方不得放料。
②堆叠要求:码放牢固、整齐,无明显倾斜。
(3) 状态标志
①各堆货位前应有货位卡。
货位卡是仓库管理的核心,能提供很多信息,在物料追踪上能起到
关键的作用。
②物料状态标志。
③计量器具状态标志。
(4) 养护
①原则:预防为主
②温湿度监测:每天两次记录,上午、下午各次。
③普通库温湿度调节:开窗户,开关排气扇,开关抽湿机、空调机、喷雾。
④巡检。
(5) 复检
①物料按规定的使用期限储存,期满后要复验。
②每个品种的储存期限应根据品种质量稳定性考察评价的结果决定。
③复检期间,物料处在“待验”状态。
④储存期限内,若发现问题,及时复验。
7、发料要点
(1)“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原则。
(2) 根据批生产指令、按批号或批次限额发料。
(3) 未收到“物料合格证”的物料,不得发放。
(4) 超过复验周期、又无复验结果为“符合规定”的检验报告书,不得发放。
(5) 处理后使用或退料的物料,必须经质管部批准后才能发放。
(6) 超额发料,要认真检查原因,确认无偏差并经批准。
(7) 发料复核。
8、报废销毁
(1) 手续、记录。
(2) 销毁方法:根据物料类别及特性选择适当销毁方法。
9、不合格物料
(1) 不合格品由质管部门确认。
(2) 不合格物料的产生。
①验收时发现包装破损、受潮、霉变、生虫、变质或明显不符标准的物料。
②检验时发现不合格品。
③储存中发现不合格品。
④生产过程发现不合格品。
(3) 不合格品处理原则。
①置不合格品区,分类、分品种、分批存放。
②明显标志:不合格品区及每件上贴“不合格”标签。
③专帐登记。
④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