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面相觑‛到‚精彩纷呈‛青岛福州路小学刘英【摘要】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本途径,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老师的任务就是要设臵积极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使课堂成为展示自己的舞台,彰显生命的活力。
交流建立在学生学会倾听的基础上。
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
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
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这里的课堂‚静悄悄‛我们班大多数学生的秩序感比较强,在课堂上大胆表达的学生比较少。
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
我只好强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声音嗡嗡向蚊子一样。
我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孩子们的课堂应当是生龙活虎充满活力的而这……我用过很多种方法,有激情导入式,鼓励启发式,狂风暴雨式……可是收效甚微。
往往开始还如一团火苗般的炙热,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奄奄一息了。
因此上课发言问题一直是令我头疼的事情。
疑虑中的惊喜记得那是一次普通的教研例会,与往日不同的是大忙人赵校长也来了。
有什么新指示?果然,赵校长兴致勃勃的讲我们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我云里雾里听到‚5+2‛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将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充分预习,充分讨论,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一听疑虑丛生,老师讲他们都不会,自己学习能行吗?可是看看校长胸有成竹的的样子,鼓励的眼神,似乎可以试一试。
先做起来吧,或许真就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语文学习带来无限的生机。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5+2‛合作学习的开展给我们班的课堂气氛带来的活力和转机。
我将4个学生分为一组,每一组由民主选举出一个小组长,然后由小组长给组员分配职责,有记录,有评价,有回答问题的。
在课堂上对老师的问题进行讨论,问题答案代表小组的意见。
不再是个人的意见了,学生很兴奋,新奇。
由于在小组分配时注意组员学习能力的均衡搭配,因此学生在参与学习时起到了互补的作用。
这样代表小组发表意见时学生就不再感到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种集体的智慧,于是就有了一种安全的支撑。
因此在交流问题时就比以前的课堂显得踊跃充满活力。
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好不热闹。
甚至下课了没有机会发言的小组还发出‚哎,有没有捞着发言‛的叹息声。
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不是我期待已久的学习状态吗?看来,真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5+2‛教学模式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因此学习的热情才会如此的高涨,看来合作学习真乃是一剂治疗课堂‚静悄悄‛的灵丹妙药,学生的变化让我欣喜不已。
热烈讨论下的隐患‚5+2‛的教学模式的确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可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在课堂上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讨论时学生普遍七嘴八舌的说,貌似讨论的很热烈,可是说完了也就说完了,没有期许中的互动交流与应答;有的孩子只在一边静静地看,不参与;在全班互动的时候每个小组汇报完了,也就下去了。
其他同学也没有提出问题。
有时甚至别的小组在汇报其余的小组成员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还有的组的学生倒是参与交流了,可是回答的问题与前面的同学是重复的,是本来就紧张的时间就显得更加不够用了。
这种现象与我们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所希望的合作学习是思维的碰撞,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旨在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成为积极的探究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可是我的课堂却出现了学生互相说而不是互相学的状况。
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从互相说走向互相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看来真得好好斟酌。
大概老师的引导就在于此吧。
下场及时雨适时引导我们整天讲‚听讲‛我相信学生都会听,可是学生能做到倾听的就太少了!倾听的真正含义是:听交流展示同学的回答,并且捕捉来自语言中各方面的信息,并用相应的情感语言反应来传达对其的理解。
如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会倾听,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一味的畅所欲言,而不是互相交流。
引不起思维的碰撞就是伪交流,假合作,要真正的合作首先就要学会倾听。
针对以上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明白‚倾听‛的概念。
首先要专心的听同学的汇报。
并且去思考,哪一些表述自己有同感还可以深入下去,哪一些观点与自己不同可以进行探讨。
做到真正的倾听。
学生是否会倾听是很难考量的。
因此,规定课堂的回答的问题分‚有效问题‛和‚无效问题‛只有有效问题才可以给小组加分。
所谓有效问题就是‚不重复‛有‚自己观点‛的回答,再就是参与互动交流的有效问题也可以给小组加分。
学生明确了如何才能得到奖励很是积极,无效问题少了很多,学生的课堂讨论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当然学生一开始合作的时候是生疏的,如,展示的同学可以提问台下的同学,会有不好意思的感觉,或者对自己的角色还很陌生,因此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很不自然,有些别扭。
于是我就又对学生的提问的语气态度进行了辅导,让学生感到课堂上互相提问,互相回答,互相求助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应该是学习中的常态。
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合作学习终于从‚互相说‛慢慢过渡到‚互相学‛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那天学习《詹天佑》一课,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经理清课文的脉络,即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程师。
那么课文举了哪些事例呢?学生很容易找到‚勘测线路‛‚开凿隧道‛‚人字形‛线路。
然后再让每个小组展开讨论。
然后就一个场景展开合作学习,让学生文本谈体会。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很热烈,我全程跟踪了一个小组,他们是小组有4人,全部参与了讨论。
有的说:‚从‘人字形’线路可以看出詹天佑的杰出的。
它能够想出这样的办法解决火车上坡难的问题。
‛有的同学说:‚‘人字形’线路多简单呀,有什么可杰出的?‛有的学生若有所思了。
我并没有将答案告诉他们,我要让他们在全班交流的时候自己去寻找答案,可以求助其他小组的成员,体验探究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他们继续讨论着,有的说:‚简单。
‛有的说:‚不简单可以体会到詹天佑的创造精神。
‛争论的好不热烈。
交流的时刻到了,我请他们到讲台交流他们的体会。
我想看看他们的讨论成果。
只听主讲人说:‚我们从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体会到他杰出的才能。
‛紧接着学生又补充:‚因为坡度特别大,爬不上去只好这样设计解决了这个难题。
‛台下的学生频频点头表示认同。
咦?他们的问题不是有异议吗?疑惑之时只听主讲人说:‚我们组讨论的时候意见并不统一。
有的同学说从‚人字形‛线路看不出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哪位同学能够给他解答一下?‛没想到学生会用这样的方法解决自己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自告奋勇:‚可以看出杰出的才能,因为当时坡度很大,如果修盘山公路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多,这样的方法节省了的人力物力.‛有同学接着说:‚因为这样的方法以前没有人用过,詹天佑是‘人字形’线路的第一人,因此体现了非凡的创造性。
‛还有的说:‚这样节省了材料,缩短了工期,有力了回击了帝国主义一开始的蔑视,为国争了光,更能体现他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我自始至终是倾听者,望着他们神采飞扬的样子心里暗暗窃喜学生学会争论了,而且在交流中生成的答案越来越完美。
这就是合作学习的状态和节奏。
精彩还在继续。
这个问题解决了,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个小组正要下去,有个同学突然提问:‚‘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的?究竟火车如何上山的?‛台下的同学也仿佛思索起来。
我正准备解答没想到台上的同学说:‚我来划一划。
‛然后就在白板上画出了路线图,一边说,一边画,只听他娓娓道来:‚山势很高,坡度很陡,要从山下爬上去很费力,根本做不到。
火车走到半山腰坡度大大减缓了,然后再用原先的火车头和尾调换过来,形成了人字形线路,火车上山就省力多了。
‛一目了然。
台下的同学也十分满意。
回答完毕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如今,合作学习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待解决。
但是学生不再是互相说的关系,形成了互相学得状态。
由此引起我的一些感受。
合作学习去‚伪‛存‚真‛彰显优势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
交流建立在学生学会倾听的基础上。
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
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
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教师简介:刘英女,教26年,担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崇尚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
把自己看做学生学习伙伴,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获得新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所教学科深得学生喜爱。
多名学生的作文获全国大奖,还有的在报纸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