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美学概论 教学教案

影视美学概论 教学教案

影视美学概论教案课程名称影视美学概论英文名The introduction of film aesthetics课程编号18600760j学时数32学时学分数2学分任课教师授课对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学年1401班学期2015—2016 第2 学期一、课堂讲授部分32学时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8学时第二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8学时第三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8学时第四章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8学时第一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美学特征及其发展流变,深入理解传统电影美学理论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节:电影符号学一、电影第一符号学的产生与研究方法二、麦茨的八大组合段概念第二节:电影叙事学一、电影导演史话二、电视导演史话第三节: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一、电影第二符号学的代表学者及其基本观点二、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主要特征第四节: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为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提供的理论基础二、“系统缝合”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五节: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一、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代表性论著及其主要观点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电影美学理论的影响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影符号学难点:电影叙事学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课件讲授、视频案例教学、提问、课堂讨论五.时间分配1、电影符号学(2课时)2、电影叙事学(2课时)3、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2课时)4、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1课时)5、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1课时)六.教学内容电影第一符号学以结构语言学为模式来研究电影艺术,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

20世纪60年代中叶产生三大研究领域:电影的符号学特性电影符码的类别电影叙事学分析电影作品的叙事结构结构主义叙事学普罗普例子31种功能七种角色:反面角色(对头);提供者(施与者);助手;被寻找者和她的父亲;送信人(发送者);英雄;假英雄列维—斯特劳斯: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结构主义分析。

格雷马斯:角色模式:主角与对象;支使者与承受者;助手与对头语义方阵电影叙事学电影中的叙事角度:弗朗索瓦·若斯特认知角度(聚焦)内认知聚焦:叙事局限于人物可能知道的。

外认知聚焦:不是人物认知,但也剥夺观众的某些认知观众认知聚焦:观众比人物知道得更多视觉角度(聚焦)内视觉聚焦:通过某个人物的眼睛看到的零视觉聚焦:不是通过任何人的眼睛听觉角度(聚焦)内听觉聚焦:通过某个人的主观听觉听到的零听觉聚焦:客观,不通过任何人的主观听觉七、布置练习题用符号学分析电影并说明原因。

八、参考书目1、王心语《导演的梦幻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匈)贝拉.巴拉兹著《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第二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应全面了解电影与电视作为当代社会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怎样的功能与属性,掌握大众文化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并能从文化哲学的层面深刻理解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节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一、大众文化的特点二、大众文化与影视艺术的关系第二节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一、“深层集体心理”的含义二、大众文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基本类型第三节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传播一、影视艺术民族性的产生根源二、影视艺术民族性问题的实质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难点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课件讲授、案例播放五.时间分配(一)、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2课时)(二)、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4课时)(三)、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传播(2课时)六.教学内容第一节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1.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进行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2.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播的开端,也被称为形体和信号时代。

第二个阶段是语言的产生,也被称为说话和语言时代。

第三个阶段被称为文字时代。

第四个阶段被称为印刷时代。

第五个阶段是大众传播时代,也被称为传播史上的电子时代。

第六个阶段是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标志着大众共享信息时代的开始。

3.传播类型划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4.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第二节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一)影视艺术与“深层集体心理学”1.社会心理的定义:一种不规范的、处于模糊状态的社会意识,它包括社会政治心理、社会审美心理、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其基本特点就是自我朴素性、日常经验性和群众普遍性。

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

”这是一个保存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

第三节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传播(一)影视艺术的民族性1.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各民族的影视作品都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尤其是反映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为主,并且注重创造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影视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影视的表意符号具有世界通用性,比起文字符号来更加容易跨文化交流。

2.新德国电影运动:即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功能,并将其纳入宏观的历史视野,将历史创伤和战后德国重建的阴暗画面交织展开,赋予历史思辨色彩和哲学深度。

他们重视电影的大众性文化特征,从而克服了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在较高层次上达到了理性思辨与现实形象、电影审美与大众观赏性的生动融合与有机统一。

3.印度电影:印度电影最鲜明的内容就是载歌载舞,几乎达到了无片不歌,无片不舞的奇特风格.4.日本电影: 传统的特色(文学、诗歌、音乐、美术)七、布置作业影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八、参考书目1、王心语《导演的梦幻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匈)贝拉.巴拉兹著《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第三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影视艺术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造型性与运动性的几个基本特征,能够对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有深入的认识与全面的把握。

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节综合性与技术性一、影视艺术综合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二节逼真性与假定性一、影视艺术逼真性的具体体现二、影视艺术假定性的具体体现第三节造型性与运动性一、影视艺术造型性的具体体现二、影视艺术的运动性包含四个方面内容三、影视节奏的分类及其含义第四节电视艺术美学特性初探一、电视与电影的根本区别二、数字技术时代电视艺术的新特点第五节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一、数字技术时代电影虚拟美学的核心与关键二、“后电影”现象的意义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视艺术美学特性初探难点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课件讲授、案例播放。

五.时间分配(一)、综合性与技术性(2课时)(二)、逼真性与假定性(2课时)(三)、电视艺术美学特性初探(1课时)(四)、电视艺术美学特性初探(1课时)(五)、第五节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2课时)六.教学内容第一节综合性与技术性影视与戏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戏剧艺术在编剧、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影视艺术提供可贵的经验。

影视受到文学的影响:文学融入影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的深厚的文学基础。

此外,影视还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与叙事手法。

影视从美术中,吸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

影视艺术与音乐、舞蹈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与感染力,音乐丰富了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二节逼真性与假定性从根本上讲,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是具有辩证关系的美学特性。

逼真性虽然是电影和电视的本性,但它却并不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目的。

影视艺术的真实不仅仅在于画面的逼真,而且要求寓本质真实与直观真实之中,这就是说,作为艺术来讲,影视艺术的逼真性离不开假定性。

与此同时,影视艺术的假定性也离不开逼真性,电影电视的假定性只能建立在逼真性的基础上。

第三节造型性与运动性1.造型性指的是画面视觉原色的构成和形式,运动形指的是视觉内容的变化及其特点。

造型性强调影视的空间意识,造型美主要是空间结构的美;运动性则更注重影视的时间意识,运动美主要是时间进程之美。

2.节奏是影视艺术及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和生命特征。

第四节电视艺术美学特征初探电视艺术主要是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各类文艺节目,其中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以及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等等。

电视又具有自己独具的特征:(1)首先,电视的技术性形成了这门艺术的特征;(2)其次,电视的介入性形成了这门艺术的观赏特点;(3)再次,电视传播的迅速性形成了这门艺术更加生活化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构思一个微电影八、参考书目1、王心语《导演的梦幻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匈)贝拉.巴拉兹著《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第四章: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系统了解影视艺术在视觉心理、深层心理、接受心理这三个层面的特点,深入理解审美心理及其在现代影视艺术研究中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并能够应用审美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分析与解决现代影视美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节镜像世界与视觉心理一、“格式塔”的涵义二、闵斯特堡对电影影像运动感与纵深感的解释第二节梦幻世界与深层心理一、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四种运作方式及其功能二、麦茨对电影观众深层心理结构的分析三、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第三节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一、审美心理“先在结构”的涵义二、皮洛的“复合形象”说三、姚斯的“期待视界”理论的三个基本内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一)导演的剧本分析(二)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课件讲授、片例播放。

五.时间分配(一)镜像世界与视觉心理(4课时)(二)梦幻世界与深层心理(2课时)(三)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2课时)六.教学内容第一节镜像世界与视觉心理电影心理学是依据心理学原理和范畴,研究电影视像特性、电影创作与观众感受等领域的电影理论分支,是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的交叉学科。

它主要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美学理论和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两部分内容。

1932年,德国电影理论家鲁道夫。

阿恩海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视觉表现手段的发生学元素,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理结构能力说”提出“局部幻想论”,认为由于心理活动的参予,影片只要再现现实的最需要部分,观众就会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感知活动可以对各感觉器官提供的素材进行创造性的组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