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血染的实验报告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血染的实验报告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血染的实验报告
血染的实验汇报
教材说明
〔解习题〕
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记叙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为代价,杰出地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实验的事。

一天,卡尔•施密特在研究巨型毒蛇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他忍着剧痛,在5个小时里仔细记录了被毒蛇咬伤后的生理反馈,最后献出了生命。

他的记录成了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使抢救被毒蛇咬伤的人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这件事反映了卡尔•施密特仔细务实的科研品格,赞扬了科学家为科研事业、为人类的安康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

题目“血染的实验汇报”,用一个偏正词组概括文章的内容。

“实验汇报”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是专门描述、记录XXXX项课习题研究全过程与结果的汇报类文体。

详细讲,就是以实验法为主进行观测、剖析、综合、判断,照实地记录成文,这就是实验汇报。

卡尔•施密特的关于毒蛇咬伤治疗的实验是用他本身当实验对象的,他的研究与记录都是他在被蛇咬伤后忍耐剧痛、走向死亡的过程中进行的,最后他为科研而牺牲。

他的记录,就是实验汇报。

这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实验汇报,是用血写就的实验汇报,所以称为“血染的实验汇报”。

〔构造剖析〕
本文共5个自然段,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局部。

第一局部(第1自然段),对卡尔•施密特作简要介绍。

第二局部(第2~5自然段),完整地记叙卡尔•施密特所作汇报的特殊时间、地点及起因。

这是事件发生的过程。

第2自然段写卡尔•施密特在实验室里专心研究美洲巨型毒蛇,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

第3自然段写老科学家不慎被毒蛇咬伤。

第4自然段,详细写老科学家在知道自己将要死去的情况下,决心为人类留下人被毒蛇咬伤后的感受与生理反馈的资料,于是,他忍耐剧痛顽强做记录。

第5自然段写老科学家将“实验”记录一直记到停止呼吸,也写了老科学家这份记录在医学的重大意义。

〔语意理解〕
“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的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是千千万万为科学事业捐躯的人中的一个。


句子用“芝加哥”起首,点明卡尔•施密特是美国的科学家,“血染的实验汇报”写于美国的芝加哥。

“捐躯”,为崇高的事业牺牲生命。

科学事业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事业,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因此是崇高的事业。

科学研究总有风险,轻则损财伤身,重则失去生命。

历伟大的正义的科学家都是敢担风险的人,他们为科学甘愿贡献,不怕牺牲。

卡尔•施密特也是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

“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的,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显露出令人恐怖的凶光。

”一句话详细勾勒出巨型毒蛇的凶猛形象。

3、4、5分句写毒蛇之大,在笼子中盘五六圈儿,说明蛇体很长。

蛇的大小与蛇身长短有关,体长则型大,型大则力大,力大则凶猛。

第6、7、8分句描画毒蛇之凶。

它被关在笼中也不安本分,
时刻准备攻击人类。

蛇的视力不强,它了解四周情况主要凭长舌。

蛇的舌头神经极其敏锐,能精确感知四周物体的性质、大小、远近,为其捕食、进攻作出判断。

“不时”,时时,经常不断地。

这条笼中的巨蛇,高抬头,频吐舌,正是它判断四周情况的表现,是随时准备进攻的表征。

蛇大,毒大,力大,又时刻准备进攻,自然其眼睛给人凶狠的感觉。

对蛇凶狠形象的描写,为下文老科学家被蛇咬伤做了铺垫。

蛇这样凶狠,自然危险四伏,靠近者随时有被伤的可能。

老科学家全然不顾,甚至还拿着它观察,抽蛇血化验,为科研事业他毫无畏惧。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激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毒蛇的毒主要在蛇牙。

毒蛇咬人时,咬坏肌肉,同时放出毒液。

蛇毒多为神经性毒液,毒性强。

蛇毒进入血液,先麻醉神经,使人身体不能活动,继而使身体器官丢失功能,最后脑部充血而死亡。

施密特作为研究蛇的动物学家,当然懂得这些常识。

当他感觉到伤口剧疼,四肢麻木时,分明自己中蛇毒了。

“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这几句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

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电话后,他又知道没人能救他,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

但是,多年科研实践锻造出的坚毅、贡献的品格使他临危不惧。

他认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用自己身体作实验品进行“蛇咬伤生理反馈”的课习题实验。

于是他果决而坚决地在心中说“不”,要“再做些什么……”,这里用省略号,其意虽未言明,却使人明了,就是记录蛇咬伤后的生理现象与感受,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

这些心理,是老科学家坚持记录直至牺牲的强大的内驱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

可以想象,在漫长的时间里,老科学家该忍耐如许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学家的实验记录该如许困难。

读者联络上文不难知道,他记下了体温的变化,器官功能的变化,血液的变化,体力的变化,等等。

这是在疼痛中的记录,是在知觉逐步消失中的记录。

卡尔•施密特是如许刚强的科研工作者,有如许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写“死了”,而写“手中的笔落在地上”,表明老科学家科研至死,坚持记录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这个字眼去记叙可敬的科学家。

〔写作特点〕
1.新颖的文习题。

用短句或词语概括文章内容是拟习题的常规方法。

本文没有采取这个方法。

一方面作者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一种包装,只有有创意,使题目新颖,才能具有吸引读者的巨大力量。

另一方面,文章在赞颂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而老科学家临终的行为正是在搞科研,其对被蛇咬后的生理反馈的记录正是朴素的科研汇报,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科研汇报。

所以,作者别开生面地采用比拟的规定去拟定题目。

这个题目能激起读者强烈的浏览期待,奇妙地反映老科学家固执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老科学家的敬服、赞赏与留念。

2.曲笔与直笔互相配合。

这也是作者艺术功力所在。

曲笔,委婉地表达;直笔,直白地表达。

曲笔与直笔有机相融,文章生动、耐读,也更能强烈地表情达意。

比如,第1段,直写卡尔•施密特的功劳,使读者一开篇便对老科学家的奉献有个概括的了解。

“67岁
的他以生命作为代价,完成了一次特殊实验”,设置了一个悬念,既扣标题,又促人读文。

第2段写蛇的凶猛,是曲笔,全段无一个词语直写蛇的凶猛,也没写明它是毒蛇,而是在详细描写蛇的颜色、体长、脑袋、舌头、眼睛中,让读者自己产生蛇是凶猛的毒蛇的认识。

文章讴歌老科家至高至上的人品及对人类的奉献,是在通过写老科学家在负伤后超常的表现后让人们自己悟出的。

教学建议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那为了科学事业无私贡献的伟大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领会老科学家那无私贡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精确运用。

〔教学准备〕
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情境导入。

①播放南美洲毒蛇的录像,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②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种蛇的。

③齐读这句话。

④如许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它咬伤而死去。

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规定,造福人类,许多科学家用它来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机密。

卡尔•施密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

但不幸的是,在用这种毒蛇做实验的时候,他不小心被蛇咬伤了。

那是怎样的情形啊?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情景。

2、精读课文。

①课文哪几段详细写了博士做记录的情景?
②指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读第4、5自然段。

③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的烈感受是什么?
④针对“像往常一样”这个词重点讨论:一是这次实验真像往常一样吗,二是哪些方面确实像往常一样,三是为什么博士能在这个实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⑤指导朗诵4、5自然段。

3、激情提升,延伸表达。

这份资料将为研究毒蛇做奉献,这是用生命换来的呀,所以课文作者发出这样的赞赏———齐读最后一句话。

2.积攒内化。

1、把自己最想对博士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2、完成选择词语填空。

3.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可以分为形声字和熟字加偏旁等方法认字。

2、指导书写。

指导的重点:一类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博”容易误写成“ ”;一类是左右构造的字,如“损、惧、肤、燥”等都是左小右大,构造安排要合理。

4.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再找一些为科学事业做出奉献,甚至献出生命的科学家的故事来浏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