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着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
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湖南大学2014年考研真题)(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教会新报》林乐知创办、主编。
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
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
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诬蔑孙中山。
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
(5)、《申报》:《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
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
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经营副业。
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
1876年《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
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
;③编印画报。
1877年《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
;④印书。
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6)、《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须结合王韬重点记忆)(7)、《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中外纪闻》特点:1 、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若考梁启超办报经历,这张报纸要出现)(8)、《国闻报》: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
1897年由严复创办,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但它“尤以通外情为要务”。
在副刊《国闻汇编》上发表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该文提出“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着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国闻报》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首先,它以“通外情为要务”;其次,讲究办报的策略;再次,消息迅速,稿源茂盛(9)、《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
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
(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扞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
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万份。
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梁启超办报经历的重点,考法、考点非常多)、(维新变法期间出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10)、《新民丛报》: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
于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
从创刊到1907年11月停办,前後近六年,共出版九十六期。
这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
《新民丛报》对中国社会的实际影响在其前後阶段有所不同。
早期即自创办至1903年 2月前,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新学说,客观上曾产生过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广大知识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影响很大,启发他们中的一些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中期自1903年 2月至1905年末,则加紧立宪保皇宣传﹐逐渐暴露其敌视革命的顽固立场﹐影响大为削弱;后期自1906~1907年冬,主要与革命派的刊物《民报》进行激烈论战(论战的几个议题)﹐表现了对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极度恐惧﹐其言论对革命起了阻碍作用。
(11)、《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着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三阶段极为重要)。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着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十分重要)(12)、《中国日报》:1900年1 月5 日在香港创办,孙中山选择香港作为办报的基地。
陈少白主编,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
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它对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13)、《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
敬告青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从创刊到1922 年7 月止,共9 卷。
陈独秀主编。
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18年1 月,第4 卷第1 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
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
(14)、《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 月在北京创刊。
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
从第26期起,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每周评论》大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
《每周评论》配合《新青年》,支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斗争。
《每周评论》是4 开采版小型报,栏目新颖多样。
《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
(15)、《湘江评论》:由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创刊号寄到北京后,李大钊认为这是全国最有份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湘江评论》每周1张4开,约12000字,"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深受读者欢迎。
第2期署名"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指出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办法在于民众的大联合。
8月上旬,军阀张敬尧派军警查封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湘江评论》。
(16)、《向导》周报:《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1922年上海创刊。
1927年停刊,共出201 期。
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向导》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