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

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

1.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 工作。 2.由转出科护士携带病历、 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 前往转入科室,与转入科室 护士当面交接。 3.安置好病人后,完善识别 交接程序,双方签字确认。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
统一使用腕带作为信息 识别的载体并携带手术 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本 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
手术患者 身份识别
必须核对腕带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五)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氏,由接诊护士临时命名,命名的方式为: X年X月X日X时+无名氏+编号。 (六)有效识别患者身份的程序: 方式一:当患者意识不清、在病床上操作时:患者自报姓名,与床头牌、操作 物核对。 方式二:当患者意识不清、在病床上操作时:看腕带,与床头牌、操作物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为确保医疗安全,在本院就诊的患者必须如实填写门诊医卡通/住院病历 首页上的身份信息提供给挂号处/住院处人员,核对无误后给予办理医卡通/入 院手续。 (二)门诊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各种护理诊疗时,需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 等信息,发现不符,及时纠正。
(三)每位新入院患者到达病区时,责任护士核对住院病历首页上的患者:姓名、性别、
身份识别对策
对策一
加强对患者腕带标识佩戴的监督,首先从管理 下手,加强监督检查,把握3个重点时段。 入院当天:护士长评估新入院患者对腕带的认知 情况,护士健康教育到位情况;每周1—2次对腕 带依从性进行专项检查,了解患者佩戴的依从性; 出院时了解患者对此感受,并及时将情况向全科 护士反馈,以改进工作偏差,确保患者标识系统 良好运转。
年龄、住院号等信息是否与患者及电脑上的信息相符。如有不符及时电话通知住院 处予以纠正。 (四)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前或转运患者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使用 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的方法。实行双向核对法,即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能有效沟
通患者,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的姓名。无法有效沟通患者,除核对床头卡外,还
2.填入的“腕带”信息准确无误,要求字迹清晰,项目齐 全。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新时同 样需要经二人核对,给患者佩戴前须经有效确认,无误 后方可戴上。
3.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松紧要适 宜,以免脱落或影响血运。
4.在病人出院、转出、死亡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取下腕带, 按院感要求进行处理。
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
“腕带”是识别病人身份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有效 查对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加强腕带的管理,杜绝差错 事故的发生,特制定以下制度:
1.在诊疗活动中应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识别 病人的一种手段。所有住院病人均佩戴腕带,对传染病、 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识(腕带与床头卡)。对 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 “X年X月X日X时+无名氏+编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
• 3、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中均 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 4、各项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标本采集、给药、输 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送检或手术前等各类诊疗活动 时辨识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 5、鼓励患者参与身份识别查对,提高身份识别正确性。 • 6、护理部落实督导,并有记录。
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
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下都必须持续地履行:
.查对制度
.识别“患者身份”
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核心条款
3.1.2.1
身份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
环境 身份 ID 社会——姓名——身份证 医院——患者——手腕带
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性
• 患者:医疗护理操作的对象。
• 患者身份识别是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 ———是确保各项检查、治疗安 全、准确执行的基础。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请患者或其陪同人员说出患者的姓名。请患者主动出示腕带,查 看腕带上患者姓名、住院号与输液卡/治疗单/注射本/特殊治疗单/化验单等上患者姓名、 住院号核对,信息完全一致时,实施操作。
实施操作后再次确认患者身份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正确性的具体措施
• 1 、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送检 或手术前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门诊患 者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卡号四项核对患者身份; 住院患者核对医嘱单、治疗单等与腕带上患者姓名、性别、 年龄、床号、住院号五项信息以识别患者身份。 • 2 、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 (或家属)沟通,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方式三:患者意识清、不在病床操作时:患者自报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
方式四:患者意识不清、不在病床操作时:让患者家属报患者姓名,与腕带、 操作物核对。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
必须严格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 和交接规定
急诊科与病房、 ICU之间患者身 份识别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
病房与病房、 ICU之间患者身 份识别
患者身份识别的内容
• 姓名
• 科室
性别
住院号
年龄
过敏史
床号Hale Waihona Puke 血型腕带佩戴的目的
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手术、外出检 查等)
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
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别正确识别
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互相混淆 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信息
腕带使用的正确性
对策二
规范护士行为:一方面向全体护理人员耐心讲 解身份腕带,对快速确认患者身份、确保患者医疗 安全,尽量减少护患纠纷的作用,转变护士传统的 查对模式,将腕带查对纳入患者身份确认的常规工 作。要求护士书写时字迹工整,便于辨认。
对策三
全面落实健康教育,规范护士腕带佩戴的健 康宣教行为,随时提醒患者:为了您的安全,请 随时戴好腕带,解决患者心理上的拒绝。
护理操作时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患者入院时护士填写腕带上的信息,请另一名护士核对无误后,协助患者正确佩戴腕 带。向患者和/或家属讲明腕带使用目的及注意事项。
输液卡/治疗单/注射本/特殊治疗单/化验单等上患者姓名、住院号与病历上信息完全一 致,并经二人核对
携输液卡/治疗单/注射本/特殊治疗单/化验单/药品用物等到患者床边(严禁空手或抄 小纸条到病人床边执行操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