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法学(1)

行政法学(1)

《行政法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行政法?有何特点?(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答: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规范国家行政权力的组织,行政权力的活动以及对行使权力后果如何补救,其目的在于实现依法行政,确认或建立行政法律秩序。

特征:(一)行政法在形式方面的特征1、行政法没有统一的、完整的法典形式2、行政法渊源的多层次性3、授权立法居多(二)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征1、行政权是行政法调整的核心内容(行政法的内容广泛)2、存在于行政法规、规章中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3、实体法与程序法没有明确的界分,行政法主要是程序法二、☆什么是行政法律关系?其特征有哪些?答: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对公共行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后,所形成的行政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特征:(一)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一方具有恒定性和不可替代性(二)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的行政法地位具有不对等性(三)行政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往往决定于行政主体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四)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国家权力不可自由处分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其基本含义与具体要求是什么?答:(一)行政合法性原则1)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涵义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2)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容1.行政活动必须根据法律2.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第一,行政行为必须证据充分第二,行政行为不能超越法定权限第三,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程序3.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二)行政合理性原则1)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涵义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2)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内容1.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目的2.行政行为必须具有合理的动机3.行政行为必须考虑相关的因素4.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公正法则5.违反行政合理性原则也需承担法律责任第二章行政主体一、☆什么是行政主体?其特征?它与行政机关的区别何在?确立行政主体的意义有哪些?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

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

特征:1.行政主体必须是承担行政职权,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2.行政主体必须是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3.行政主体必须是能够承担行政活动的法律效果(主要是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的组织。

4.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区别:1.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

2.并非行政机关在所有场合都能成为行政主体。

3.成为行政主体的不限于行政机关。

意义:1.实现依法行政的需要2.确定行政行为效力的需要3.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需要4.保持行政活动连续性、统一性的需要二、☆什么是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二者的区别何在?受委托组织应当具备哪些条件?行政授权: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或规章直接规定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全部授予某个组织,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由特定的行政主体,通过法定方式,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全部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行政委托: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权的一部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或个人来行使的法律行为。

区别:(1)从行为名义来看:行政授权是被授权方;行政委托是委托方。

(2)从效果归属来看:行政授权的效果归属于被授权方;行政委托的效果归属于委托方。

(3)从承受对象来看:行政授权的承受对象是组织;行政委托的承受对象是组织或个人。

(4)从创设结果来看:行政授权是形成一个新的行政主体;行政委托的创设结果是形成一个新的行为主体。

(5)从诉讼地位来看:行政授权接受诉讼的被授权方;行政委托接受诉讼的是委托方。

(6)从条件程序来看:行政授权的条件程序相对严格;行政委托相对宽松。

受委托组织应当具备的条件:(1)受委托组织必须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2)受委托组织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3)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技术鉴定。

第三章行政相对人一、☆简述行政相对人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行政相对人是指某一具体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具有对应权利义务关系的另一方当事人,也即其权益与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密切相关的组织和个人。

特征:第一,行政相对人是具体行政管理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

第二,行政相对人是与行政主体具有对应权利义务关系的另一方法律主体。

第三,行政相对人是具体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因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第四章行政行为一、☆什么是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二者有何区别?(1)抽象行政行为静态意义:指行政机关制订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动态意义:指行政机关制订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2)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

区别:1.调整范围不同抽象行政行为一般调整不特定的多数人和事,但是具体行政行为仅仅针对特定的人和事。

2.能否反复适用不同抽象行政行为能反复适用;而具体行政行为则不能。

3.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方式不同具体行政行为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抽象行政行为一般并不会直接导致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变化。

4.行为程序不同抽象行政行为程序接近于立法程序;具体行政行为则强调调查程序以及听证程序。

二、☆简述行政行为的构成(成立)要件和合法要件。

构成要件:(1)主体要件——行政权能的存在(2)权力要件——行政权的实际运用(3)法律要件——法律效果的存在(4)形式要件表示行为的存在合法要件:(1)行为的主体合法(2)行为的权限合法(3)行为的内容合法(4)行为程序合法(5)行为形式合法三、试述行政行为无效、撤销、废止的条件和法律结果。

无效的条件:1.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

2.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

3.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

4.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

5.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无效的结果:1.无效的行政行为自始不生效力。

2.行政相对方可在任何时候请求有权机关确认并宣布其无效。

3.有权国家机关机关可在任何时候确认并宣布其无效。

4.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被行政行为改变的状态应尽可能恢复到行政行为作出之前的状况。

撤销的条件:1.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

2.行政行为不适当。

撤销的结果:1.被撤销的行政行为失去法律效力且撤销的效力以溯及既往为原则。

2.如因行政主体的过错引起行政行为被撤销,由此造成相对方的一切实际损失应由行政主体予以赔偿。

3.如果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相对人的过错或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共同过错所引起的,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应对各自的过错负责。

废止的条件:1.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文件被修改、废止或撤销。

2.国际、国内或行政主体所在地区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3.行政行为已完成原定目标。

废止的结果:1.被废止的行政行为行为自废止之日起失效。

2.行政主体应对因废止行政行为给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偿。

第五章抽象行政行为一、☆什么是行政立法?如何认识行政立法的性质?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性质:1.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质:(1)行政立法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权限的国家行政机关。

(2)行政立法所调整的对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务及与行政管理密切关联的事务。

(3)行政立法的根本目的是实施和执行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实现行政管理职能。

(4)行政立法与其他行政行为是一种属种关系。

2.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质:(1)行政立法是有权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创制法律规范的活动。

(2)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具有国家强制性。

(3)行政立法必须遵循相应的立法程序。

二、试述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及其权限?(一)国务院的行政立法权限1.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2.《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事项。

4.宪法或法律规定由国务院作出规定的其他事项。

(二)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立法权限1.为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2.本系统机关内部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

如各部委行政公文处理办法等3.有关行业标准4.法律或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规定由有关部、委员会作出规定的事项(三)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立法权限1.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2.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3.法律、法规规定由地方政府作出规定的事项4.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事项三、试论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一)权力机关的监督1.严格规定授权立法的目的、性质和范围。

2.审查行政立法行为,撤销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或规章。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2)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3)授权机关撤销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授权范围或者违背授权目的的法规,必要时撤销授权。

(二)行政机关的监督1.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2.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三)司法机关的监督1.认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合法、有效性并对违法的行政法规、规章向有权国家机关行使撤销或改变的建议权。

2.在行政诉讼中对违法的行政法规、规章不予适用。

四、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一)在行政管理领域的法律效力1. 对行政管理相对方的个人、组织具有拘束力和强制执行力。

2.对行政机关本身具有确定力,对具体行政行为具有适用力。

3.是行政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的依据。

(二)在行政诉讼领域的法律效力1.行政诉讼当事人可以以行政规范性文件作为论证相应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合法的根据。

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时,应同时审查相应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3.人民法院在判决的正文中,不宜直接引用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条文,但在判决的理由部分,可以指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合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六章具体行政行为一、☆名词解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是指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依法应当给予处罚的行政相对人所实施的法律制裁行为。

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措施,又称行政即时强制,是指行政机关为了预防、制止或控制某种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危险状态,或者为保全证据、确保案件查处工作顺利进行,而依法采取的对相对人的人身、财产加以暂时性强制限制,使其保持一定状态的行政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