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第九章技术创新

第八章 第九章技术创新


研究成果投产率
9.2 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
内企业 创新小组 新事业发展部 企业技术中心 虚拟创新组织
1、内企业与内企业家 内企业与内企业家
有的企业为了鼓励创新, 有的企业为了鼓励创新,允许自己的员工 在一定限度的时间内离开本岗位工作,并 在一定限度的时间内离开本岗位工作, 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 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并且可以利 用企业的现有条件,如资金、设备等。 用企业的现有条件,如资金、设备等。 这些从事创新的员工被称为内企业家, 这些从事创新的员工被称为内企业家,由 内企业家创建的企业成为内企业。 内企业家创建的企业成为内企业。
模仿创新
风险小 , 周期短 , 投资少
技术上处于被动地 位,竞争力弱
合作创新
减少开发投资 , 缩 短开发周期 , 分散 风险
不能独占技术 , 合 作方有时成为竞争 对手
第九章 技术创新能力和组织
9.1 技术创新能力 9.2 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
9.1 技术创新能力
一、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
资源投入能力: 资源投入能力:资金投入 、人员投入 、项目建设 研究开发能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研究开发能力:基础研究、 制造能力: 生产能力、 制造能力:新产品试制能力 、生产能力、配套能力 营销能力:市场研究能力、市场开发能力、 营销能力:市场研究能力、市场开发能力、销售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过程
重 大 创 新 率 工 创新 创新
阶段 的创新
过 技术
阶段 创新的 、 和
阶段

8.3 技术创新成败因素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
1.高层领导的支持; 高层领导的支持; 2. 研发部门与营销、 生产部门 研发部门与营销 、 的合作; 的合作; 技术带头人; 3.技术带头人; 高水平人才; 4.高水平人才; 体制合理; 5.体制合理;
第八章 技术创新概述
8.1 技术创新基本概念 8.2 技术创新过程 8.3 技术创新成败因素 8.4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8.1 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创新基本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1912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1912 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技术创新。 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技术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于创新要素的新 组合” 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取潜在利润。 组合”。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取潜在利润。 资本主义发展周期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资本主义发展周期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1、技术推动模型(最早) 技术推动模型(最早)
该模型认为, 该模型认为,技术创新是由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 动的,研究与开发(R&D)是创新的主要来源, 动的,研究与开发(R&D)是创新的主要来源,市 场是创新成果的被动接收者, 场是创新成果的被动接收者,研究开发产生的成果 在寻求应用过程中推动创新的完成。 在寻求应用过程中推动创新的完成。
工艺创新( innovation)又称过程创新, 工艺创新(Process innovation)又称过程创新,是指 在生产(服务)过程技术变革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创新, 在生产(服务)过程技术变革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创新, 它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 它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
技术创新 市场创新 组织创新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征
指从技术的新构想开始, 指从技术的新构想开始,经过研究开发或 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 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 社会效益的商业化的全过程。 社会效益的商业化的全过程。 技术创新的特征
以技术为基础 所依据的技术变动有较大的弹性 以商业化为目标
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
资金: 资金:技术创新的必备条件和保障 队伍: 队伍:从事技术创新的主体 决策: 决策:体现决策者的全局意识和冒险精神 组织: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 组织: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灵活性 机制: 机制:激发人员的创新热情和能动性
8.4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四种不同的分类 技术开发方式 、技术竞争态势 、市场竞争策略 、行为方式 战略类型 有利性 不利性 适用范围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 生产 销售
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例如,无线电、晶体管、 例如,无线电、晶体管、计算机的发明
20世纪60年代中期 世纪60年代中期) 2、需求拉动模型(20世纪60年代中期)
该模型强调市场是R&D构思来源, 该模型强调市场是R&D构思来源,市场需求 R&D构思来源 为产品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机会, 为产品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机会,并激发为之 寻找可行技术方案的活动。 寻找可行技术方案的活动。
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创新机制建立与运作能力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能力 评价指标 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 资源 投入 能力 技术购买费用支出强度 新产品、新工艺实施投入强 度 技术人员比重 研究开发人员比重 人均研发费用 研究 开发 能力 人均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成 果 人均获专利数 计算方法(当年数) 研究开发费用/销售收入 技术购买经费/销售收入 新产品生产准备投入/企业资产总额 技术人员总数/企业职工总数 研究开发人员数/技术人员总数 研究开发总经费/研究开发人员数 鉴定的成果数/研究开发人员数 申请专利总数/研究开发人员数 专利授权数/研究开发人员数 已应用并取得效果的成果数/成果总数
创新构思 R&D 设计 制造 市场销售 一体化的创新过程模型
20世纪90年代初 世纪90年代初) 5、系统集成网络模型(20世纪90年代初)
系统集成网络模型是一体化模型的进一步 发展。 发展。强调创新过程不仅是一个职能交叉 过程, 过程,而且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 过程。 过程。 更多地借助于企业间合作、专家系统、 更多地借助于企业间合作、专家系统、仿 真系统、CAD、 真系统、CAD、CIMS
社会和市场需求 新需求
构思产生
项目确认
研究开发
设计
生产制造
销售
新技术 技术积累与技术进步
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
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世纪80年代后期) 4、一体化模型(20世纪80年代后期) 将创新过程看作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R&D、 将创新过程看作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R&D、 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过程。 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过程。 强调各部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强调各部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市场需求 研究开发 生产 销售或应用
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研究表明, 研究表明,60%~80% 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 因此对企业来说:研究需求的。因此对企业来说:研究需求-拉动创新
3、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模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世纪70年代末80
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共同作用引发的, 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共同作用引发的,单纯的技术推 动和需求拉动创新过程模型只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创新 过程模型的特例。 过程模型的特例。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
熊彼特将创新概括为以下五种形式: 熊彼特将创新概括为以下五种形式:
①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 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 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 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 开辟新的市场; ③开辟新的市场; 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 ④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 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⑤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三、技术创新的作用
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
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技术创新; 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技术创新;而我国 经济增长仍然主要是靠资金和人力的追加投入, 经济增长仍然主要是靠资金和人力的追加投入,因此资 源浪费是抑制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严重障碍! 源浪费是抑制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严重障碍!
工艺创新同样也有重大和渐进之分。 工艺创新同样也有重大和渐进之分。
重大工艺创新 。如CIMS 渐进工艺创新 。如节能降耗的工艺改进
五、技术创新的要素
经营环境与创新政策 影 响 技术 机会 创新者 支 持 实现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要素
8.2 技术创新过程
一、单项技术创新过程
20世纪60年代以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五代具有代表 世纪60年代以来 性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性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技术推动模型 需求拉动模型 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模型 一体化模型 系统集成网络模型
四、技术创新的分类
按创新对象分类
产品创新( innovation)是指对产品的原理、 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是指对产品的原理、 结构、用途、性能、 结构、用途、性能、原材料等方面进行的创新
按照技术变化量的大小
重大产品创新。如电视机、计算机、 重大产品创新。如电视机、计算机、喷气式发动机 渐进产品创新。 渐进产品创新。如包装箱发展起来的集装箱
18世纪80年代-1842年 18世纪80年代-1842年,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产业革命 世纪80年代 1842-1897, 1842-1897,以蒸汽机和钢铁工业为代表的发展时期 1898年后 以电气、 年后, 1898年后,以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创新为代表的发展时期 每一个时期都与当时的技术创新高潮相一致。 每一个时期都与当时的技术创新高潮相一致。
障碍因素: 障碍因素:
1.缺乏创新资金; 缺乏创新资金; 缺乏人才; 2.缺乏人才; 研究开发支出少; 3.研究开发支出少; 缺乏技术信息; 4.缺乏技术信息; 创新风险大; 5.创新风险大; 缺乏市场信息; 6.缺乏市场信息; 企业产权不明确, 7. 企业产权不明确,奖励 不到位; 不到位; 创新时机难于把握; 8.创新时机难于把握; 创新网络不适应; 9.创新网络不适应; 10.创新的回收期太长 创新的回收期太长。 10.创新的回收期太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