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语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


学校:________________ 学科: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青岛市四方区教育体育局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任教班级 基本情况 一年级刚入学学生情况分析 分 析
认知 能力
(二)汉语拼音的目标定位及教学策略
1、目标定位:

《课标》目标定位:帮助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 本册教学要求:准确拼读,正确书写
2、教学策略:


激发兴趣是前提
情境激趣;儿歌激趣 ;故事激趣 ; 游戏激趣(“找朋友” 、“打扑克” 、“抽奖” 、“摘 苹果” 、“翻日历” ……)

拼读音节是重点
4.要坚持让学生好读乐背。
(1)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课文,赏中乐背。 (2)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创中好背。(以说促背、以演助背、 借助图画背诵、抓重点词语背诵……)
(三)“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激活情趣。 (2)放手试读,整体把握,初步认读生字。 (3)反复朗读课文,确保读得正确、连贯。 (4)强化对本课生字的认读。 (5)识写结合,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1)复习对本课生字的认读 (2)选择课文的重点、精彩处,读中感悟。 (3)熟读成背,形成积累。 (4)迁移运用,拓展探究。 (5)指导写字,描仿临写。
2、“词串识字”
识字2:我的早晨 识字3:儿童乐园 识字4:观察昆虫 识字5:海滩观景
识字6:现代化大城市
☆“词串识字”的功能:“一专多能”
“一专”:识字功能
“多能”:认知功能 、审美功能 、铺垫功能
☆“词串识字”的基本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①激趣入境; ①复习巩固生字。 ②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②读词成串,边读边想。 ③将词语与事物挂钩; ③连串成篇,形成积累。 ④词串连读,培养语感; ④识写结合,指导习字。 ⑤识写结合,描红仿影。
4、识字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遵循教材的特点, 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在识字教学中一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 性和个性。 教儿童识字,要着眼于儿童会识字,引 导他们在阅读和日常生活中主动识字。


5、关于“写字教学”
☆ 写字教学的策略: (1)明确学习方式。(识写结合,描仿入体) (2)从抓坐姿入手。(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3)正确掌握字的笔顺、笔画、结构。 (4)提笔即是练习字时。 ☆ 写字教学的基本步骤: (1)读贴。 (2)看笔顺。 (3)做坐姿操。(《写字歌》) (4)学生练写。(一般来讲,每节课要给学生7——8分钟的写 字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完成写字任务。) (5)巡辅激励。
两拼音节: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三拼音节:声轻、介快、韵母重,三音相连猛一碰。 带调音节:音节数调法;音节定调法;韵母定调法

用好教材是关键

用好教材是关键
一是不要把“情境图”当作“看图说话”来教。(引出 字母,导出正确读音) 二要正确使用“语境歌”。 (1)在通过“情境图”引出所学字母,并指导学生正 确发音之后,可通过“语境歌”巩固认读成果; (2)在学完课文后,利用“语境歌”来复习所学字母。 三要创造性地使用“表音表形图”。
☆“认一认”的教学策略: 1、“四言韵语”,反复诵读,整体把握。 2、凭借教材,利用“前期经验”,自主识字。 3、利用“生字表(一)”,复习强化,巩固学习效果。 ☆“认一认”的基本教学步骤: 1、借助课文的呈现方式或汉语拼音自学生字。 2、整体诵读课文。 3、借助图像强化认读。 4、通过多种形式的整体诵读,巩固识字成果。 ☆“认一认”教学的注意点: 1、要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进行教学,不可强行灌输。 2、对生字的识记,只要求从整体上认读,不要进行字形、字 义的分析,不要孤立地进行识字教学,更不要布置学生做 写字练习。
(三)汉语拼音教学的基本步骤
第一课时
1、利用情境图引出字母 2、认读字母 3、利用“表音表形图”加强对字母的记忆 4、利用“语境歌”巩固字母的认读成果 5、通过描红仿影学写字母
第二课时
1、复习字母的认读 2、利用课文的插图把握拼读方法 3、运用拼读方法进行拼读练习 4、描、抄音节练习
三、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的编排
编排原则:“识写分流”、“多认少写” 编排体例:
1、与汉语拼音穿插安排的“认一认”(整册课 本共安排了80个字,大多是独体字和部件 字)。 2、以韵文的形式安排的“词串识字”。 3、随课文安排的识字、写字。
1、“认一认”
☆“认一认”的编写体 例
最上面是一幅这个字的实物图画 (图像); 中间是标示该字读音的音节(声 音); 下面是与图、音节相对应的汉字 (符号)。
(二)“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要坚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到首位。
“趣”自疑中来 “趣”自情中来 “趣”自练中来
2.要坚持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过好“认读”关。
(1)正确认读、读得连贯,指导“双行认读”; (2)以句子为单位进行阅读,克服“破词”“破句”等现象; (3)尽量减少齐读,多增加个别读和自读; (4)少做或不做标重音、划停顿之类的朗读知识和技巧指导; (5)一般课文至少要读五六遍。
☆“词串识字”教学的注意点:
1、不要孤立识字;
2、在词语与事物挂钩这个教学环节,注意 采用卡片对号入座、画连线等方式来辅 助教学(有条件的可以用电脑课件); 3、无论是“连词成串”的读,还是“连串 成篇”的读,都要注意这是韵文,要读 得有韵味。
3、“随课文识字”
☆“随课文识字”的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3)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 “识写结合”的原则。 (4)坚持用好每篇课文后面的“写字教材”。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维度谈。
1、学习习惯 …… 2、汉语拼音 …… 3、识字写字 …… 4、阅读 …… 5、写话 …… 6、口语交际 …… 7、综合性学习 ……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构想和具体措施
五、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 具体时间 计划进度 实际完成进度 备 注
(三)“习惯篇”的教学步骤
1、谈话激趣。 2、观察发现。 3、对照模仿。 4、示范操练。 5、表扬鼓励。
二、关于“汉语拼音”教学
(一)汉语拼音的教学目标及编排特点

汉语拼音共15课,分5单元。穿插编排“认一认”5课。 每课一般包括5个部分:①字母和相应的情境图、表 音表形图;②汉语拼音书写教材;③音节拼读练习; ④拼音词和相应插图;⑤有关的拼音词拼音句练习。 编排特点: ⑴创设“两境”,激发情趣。 ⑵音形合一,蕴含人文。 ⑶书写图示,一目了然。 ⑷拼识同步,双线并进。 ⑸抓住难点,巧妙突破。(与ü相拼的规则)
六、其他
教研教改
根据学校校本教研和个人实际,确立一个主题。
课外活动内容 根据区教研重点、本册教材“单元练习”内容 (“读读背背”、“说说写写”)、学校活动安排 及具体安排 等,注意与说话、写话相结合。
七、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预期目标(既要有概括性目标,又要涉及论文、公开课、能手等具体 内容)
分项发展的具体措施(教学能力、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反思能力等)
五、关于“单元练习”的教学
(一)“单元练习”的编排体例
练习以综合性为主,一个“单元练习” 一般分为三个板块:
1、综合练习(学用字词句、写字)
2、语文积累(读读背背)
3、口语交际
(二)“单元练习”的教学策略
1、学用字词句 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懂要提示语,明确练习要求。 依照课文的编排顺序,看看、读读、说说、连连、 写写、画画。 注重实践。 及时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2、“读读背背” 要坚持“先吞噬,后反刍”的策略; 强调爱读、多诵、乐背,还可以唱; 可以不求甚解,提倡在交际实践中运用。
——不错、不添、不漏、不破、不重复
3.“阅读教学”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主。 (1)在读中理解词句(《小河与青草》“长满”)
(2)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领读和范读、合作读、分角色读、 引读、以演促读……) (3)“读”要分层推进 a.过好“认读”关; b.一边读书,一边在头脑中出现表象和画面; c.把自己摆进课文的情境,进行自我体验; d.抽身跳出情境,领悟课文语言了。
1.上课铃一响,站队快静齐。 轻声进教室,身体坐坐直。(通常用于课前组织学生) 2.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课前准备操。 动动手,动动脚,开动脑筋勤思考。 3.(师)小小手——(生)放放好。 (师)小眼睛——(生)看老师。 (师)嘴巴——(生)闭紧了。 (师)小腰板——(生)挺直了。(通常用于组织课堂教学) 4.身体――坐正, 两肩――放平, 两脚――分开, 眼和书本――一尺远, 胸离课桌――一拳头, 手离笔尖――一寸宽, 笔尖朝向――左前方。(通常用于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 势)
3.语文学科教研重点
(1)深入开展“小学语文学习策略”课题研 究。
识字策略研究 精读策略研究 作业布置策略研究 集备策略研究
(2)大力开展古诗文诵读和大阅读活动。
《课程标准》规定背诵书目、《小学语文课外 阅读》、《阅读一点通》、《古诗卡》
(3)进一步推介优秀教学法,带动骨干教师 成长。
低年级识字学习策略课题研究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暑 假 教 研
2008年8月18日
一、2008年下半年教研工作思路 二、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简析及教学策略建议
三、 汉语拼音单元备课参考
2008年下半年教研工作思路
1.市教研工作重点 以“创新一高效”为主题,减轻学生负担, 创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 量。 2.区教研工作重点 主题:聚焦有效课堂,品味细节精彩 (1)继续加强对有效集备的研究。 (2)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构建有效课堂。 (3)继续加强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