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笔记整理

马原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提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正确地理解实践概念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答:核心思想:以社会实践为主线,批判旧唯物主义。

理论意义:1,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在理论上的错误,阐明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面临的历史任务。

2,马克思这个《提纲》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而写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试述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答: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受宗教关系制约的人,所以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

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次之分的有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人的本质发生影响,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因此,既要全面的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又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科学的理解这个问题。

3、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1.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人的本质。

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 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1、《形态》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什么?(1)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把历史归结为精神发展的德国唯心主义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是思辨终止的地方开始。

(2)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历史时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具体的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的活动方式、分工、所有制形式,社会关系的分析,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大形态。

(5)马克思概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

2、为什么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改造只能由无产阶级来实现?(1)无产阶级在他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基础上是“反对统治阶级而不再谋求任何特殊利益”的阶段。

(2)其他一切受资本压迫的阶级与阶层都缺乏那种为实现共产主义联合所必需的手段。

3、“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只能是被意识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生活过程”。

对这句话的理解。

(1)意识是受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决定生产方式的生产力所决定。

(2)意识是人的意识而不是其他动物的感觉,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人们是自己思想观念的生产者(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积极地反映社会存在。

二、论述题1、试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一、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二、承认人类认识本质是对外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一、旧唯物主义不理解外部世界(主要是人类生活其中的地球)是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的。

二、不理解人的活动的主体性或主观能动性;三、没有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

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的。

2、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地位。

《意识形态》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清算了黑格尔以往的德国哲学。

第一次详尽而全面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揭示,同时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

马恩在该文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实践;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社会结构、精神生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实践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明确地宣称他们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因此,实践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个统一的基础正是实践。

《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在当代所具有的理论价值?(1)关于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理解经济全球化具有指导意义(2)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3)、对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论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2、共产党宣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

答:《宣言》是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纲领,它批判了当时各种错误的、反动的思潮,驳斥了各种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污蔑,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布了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主张,向世人预示了共产党人的形象。

《宣言》阐述的理论不会过时,它的思想对共产主义运动及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具有永久的指导意义。

(1)着力阐述共产党人与一般无产者的血肉联系是《宣言》的重要内容。

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

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哥哥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与《宣言》的思想是一脉相承。

(2)重视生产力,强调发展生产力,是《宣言》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把物质生产力看作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社会历史问题得出的必然理论。

《宣言》之所以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折服力量,其根本原因也是由于马恩运用了唯物史观这一崭新的阐释历史的理论方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宣言的精神和方法,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高度对新时期的根本任务提出了要求。

(3)强调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既是《宣言》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特色。

《宣言》提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并发扬了《宣言》的这种精神,强调共产党人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要勇于开拓创新,不懈进取。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简答题:如何理解生产与消费的相互依赖性?(1、)生产决定消费。

首先,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

其次,生产决定消费的性质、方式。

再次,生产通过产品引起消费的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首先,消费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

其次,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成为产品。

再次,消费创造出新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力。

2、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答:1、具体-抽象-具体的方法。

2、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

3、论述题。

《导言》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中具有何种科学价值?答:首先,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阐明了生产关系的诸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但互相间有差异,是有差别的统一。

生产决定和支配着其他各个要素,整个过程总是从生产开始,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的一定关系。

但是,各个要素也反作用于生产。

其次,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达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以此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就必须把最简单的在整体上处于支配的地位的范畴作为逻辑起点。

同时,这个逻辑起点与历史的发展顺序也是相统一的。

2、《导言》中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如何论述的?《导言》认为,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

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仅仅限于描述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以及形而上学地割裂这四个环节内在联系的错误观点,阐述了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提出了生产对其他环节居于首位的原理。

他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

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他并不认为在一切有机整体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一,生产和消费。

(1)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生产是消费:一方面是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的消费。

消费是生产。

通常说是消费是指生活消费,是人们恢复劳动力的消耗并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人自身的再生产。

马克思说,“人吃喝就是生产自己的身体”。

二,生产和消费相互依赖,每一方都以对方为媒介、手段。

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首先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

其次,生产决定消费的性质和方式。

再次,生产通过产品引起消费的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不是消极的受生产决定,它对生产起着积极地反作用。

表现在,首先,消费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

其次,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后称其为产品。

再次,消费创造出新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力。

(三)生产和消费是有差别的,是不能完全等同。

虽然生产和消费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但它们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两个要素,各有不同的只能,是有差别的,生产居于支配地位,是决定要素。

二、生产和分配。

分配结构决定于生产结构。

生产要素的分配决定生产结构也决定分配结构。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三、最后,交换和流通。

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交换“是生产以及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费一方之间的媒介要素”,它作为生产前的一个要素,包含在生产过程更致中国。

这是因为:第一,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者之间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本身就属于生产活动。

第二,各生产部门以及各企业之间进行的生产资料的交换,虽然表现在独立于生产之外的事情,但也是由生产决定。

四、综上所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一个总体各个环节,是构成再生产过程的统一体,生产决定这分配与交换,分配与消费。

交换与消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都具有反作用。

分配与交换,分配与消费、交换与消费也都存在着相互作用。

马克思所以要详尽的论述四环节的辩证关系,是要说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正是有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构成的有机整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