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1.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用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 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 她怜悯,不忍离去。 2.“卷不去”“拂还来”表达了思妇怎样的思想感 情? “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 门帘和捣衣砧上不忍离去,暗指思妇的 愁思无法排遣,反衬出游子的离愁别恨。
3.“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三部分:情感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 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 的憧憬。
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
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 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 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 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影响极为深远。
【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 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 的顶峰”。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 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 您。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 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 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 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 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沉沉:深沉的样子。 碣石:指北方。 潇湘:指南方。 乘月:随着月色。
【抒情层次】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 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 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 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 憬. 情感美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 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 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 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 满了江边的树林。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 人情的相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 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 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 月年年望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 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 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 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 命意义的深刻体会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 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第二部分:哲理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 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 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春江花月夜
知识点: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 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 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了作者的思 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 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即景抒情诗
主要内容:
1. 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 的高贵品质。 2. 表达作者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情绪。表 达作者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 的感情。 3. 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 追求。
鉴赏要点:
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
一、字音 滟 滟(yà n) . 芳甸 (dià n) . 青枫浦 (pǔ) .
纤 尘(xiān) . 扁 舟(piān) . 碣 石(jié ) .
霰 弹(xià n) . 石砧 (zhēn) . 汀 上(tīnɡ) .
1.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遐想?
年年岁岁,月是亘古不变的,而对月之人却 代代更替。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由无数 个有限人生组成的人类如长江水长流不逝, 而个体的人生却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 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默默不语,它在期待何 人呢?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抒发了人 生短暂而宇宙无穷的惆怅之情。(哲理美)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 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 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 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 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景) 思妇游子(情) 宇宙人生(理)
完 美 融 合
滟滟:波光闪烁的样子。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甸,原野。
霰:雪珠。
流霜:比喻流泻的月光。 汀:水边或水中的平地。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 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 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 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 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 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 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 烁。 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 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 的白沙看不见
2.请欣赏“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 流水”这两句诗。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 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 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 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 两句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 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 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 相思的离愁别恨。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 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 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 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 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 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 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 不尽,玩味无穷。
情感内容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 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 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 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 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 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 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 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 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 的美好企盼。
白云一片去悠悠, 胜: 能承担,能承受。 青枫浦上不胜愁。 扁舟子:飘泊江湖的游子。 徘徊:指月影移动。 谁家今夜扁舟子? 离人:指思妇。 玉户:指思妇居室。 何处相思明月楼? 捣:反复捶击。 可怜楼上月徘徊,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 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 应照离人妆镜台。 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 上相思? 玉户帘中卷不去,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 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 捣衣砧上拂还来。 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
第一部分:景色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 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 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请找出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
依次写春江、潮水、海、波、明月、芳甸、花 林、流霜、白沙等意象。
了。
青枫浦:一名双枫浦。这里泛指离别地点。
逐:追随。 月华:月光。
光不度:意谓飞不过这片无尽的 月光,也就是书信不到之意。度, 越过。
潜:在水下活动。
文。通“纹”,波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可怜:可惜。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2. 给这幅图画命名。
春江花月图(景色美)
3.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 述这幅图画,并体会本段写景特点。
紧扣题目中的春、江、花、月、夜。看那春江潮 涨,汪洋一片,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 浩荡,洪波翻涌。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 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 江 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 处。但见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但 见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朦胧。而江畔沙滩上,银 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诗人为我 们描绘了一幅极富动感、有(水)声有(月)色、由远及 近、有上有下的立体画。为我们绘出一幅春江潮涨、 江海难分、明月冉冉上升而华光万里的图景。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
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 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 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
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 祖国锦绣的江山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
(2)在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思归的心情。 (3)以 “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4) “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