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11---15)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11---15)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11---15)《唐之韵——唐诗》解说词第十一集大历诗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这次延续了八年的战乱,使充满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

叛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八世纪下半时,即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

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着豪迈的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

时代绷出一脸的严峻,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

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求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刘长卿算得上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半写个人生活上的寂寞和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赏,笔墨简淡,耐人寻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听弹琴》)偶然听到弹奏古琴曲《风入松》》,因为现今人认为这是过时的曲调,不爱弹奏了,所以听了很感动,但诗人敞开想象,避实就虚,只用像劲风吹过松林发出带寒意的声音来描绘琴声,就戛然而止,此外一切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至今仍然活着的诗句。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写得非常简练的诗,标题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诗人在风雪之夜找人家借宿的一次经历。

妙就妙在诗人不说在这种风雪交加的夜晚,碰到有借宿的地方感到如何高兴,而把自己想象成远行的游子终于到家了。

日暮天寒,风狂雪大,远行人由小路指引着走在大山中。

人生不就是这样永远在奔波着么?大历诗人中能自成一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是韦应物。

他有这样一首诗: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寄李儋元锡》)这是唐诗选本必选的名篇。

这首诗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是语言浅切,娓娓道来,明白如话。

第二,诗的意境恬淡平和,说明诗人是名利比较淡薄的人。

第三,从身多疾病想回家隐居又舍不得俸钱,可是拿着俸钱,而自己管辖的地方内百姓还在流亡,又不能不感到惭愧,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个有良心的地方官。

正因为这样,才会感到矛盾和痛苦。

当然这也说明他比较软弱。

刚从安史之乱战争的恐惧中走出来的人,惊魂未定,很自然会采用低调来看待生活,把立身处事的大原则从心上摘下来挂在身上,以便要用时能用上,又不致坠得人心动过缓。

这是八世纪末士大夫的普遍心态。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更是一首广泛流传的名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据说安徽滁县的上马河,就是诗中所说的西涧。

南方的春天是经常下雨的,因而河水流量丰富。

骤雨刚刚过去,河水更是迅速上涨。

也许诗人正想到河那边去吧,可是野渡无人舟自横,渡船停在对岸,没人撑过来。

好在河边树木青葱,野草碧绿,黄鹂正在唱歌。

那就一边等着一边欣赏这河边的美景吧。

诗中展现出一种清幽绝俗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对林泉生活的向往。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顺便还应当提一提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这也是八世纪下半叶创作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流传很广,并不是因为诗有多么的高明,而[是]它背后有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据《太平广记》记载,崔护年轻时到长安考进士没考上,就在长安暂住。

清明日他到南郊游玩,口渴了,就到一家桃花环绕的村舍前敲门讨水喝。

有个姑娘开门接待,给他水喝,还靠在桃树下含情脉脉地看着他。

第二年清明他重游旧地时,却敲不出这个姑娘来了。

于是就在门上题了这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还应该提一提大历时期的诗人张继。

也许我们对张继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却不陌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据考证,这是在安史之乱中,张继逃难到江浙一带写的诗。

逃难,就不是一般的天涯漂泊;这种逃难的苦闷,也就不是一般的乡愁旅绪所能概括的。

诗人乘船来到苏州,停泊在枫桥镇这里。

他站在船头,看一弯新月显现又往西沉落去,听乌鸦鸣噪又终于停下来;望着江上点点的渔火,还有寒山寺朦胧的轮廓;由于感到寒冷,知道正在下霜;他满怀愁绪,睡意全无。

站久了,他终于不得不回到船舱去,对愁眠,也就是抱着排解不开的思绪躺下。

可是睡不着,挨到半夜了还是睡不着。

正在这时,忽然寒山寺响起了悠悠的钟声,低沉而缓慢,一声声敲走了刚刚袭来的一丝朦胧的睡意,敲醒了在异乡逃难的无法排解的悲苦。

于是这首诗在他心头隐现,有一鳞半爪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最令人无奈的,就在于借寒山寺的钟声敲醒人的梦境之后,把人搁在这荒寒中没有着落,并让人用一生的经历来消解这梦后的凄苦。

在文学史上,一提起大历诗坛,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号称大历十才子的一批诗人。

说是十才子,其实各种文献的记载都不尽相同,加起来有十好几个。

这些人才华横溢,在当时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大历十才子都喜欢参禅访道,游山玩水,企求借这种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缓解乱世带给他们的痛苦。

他们的诗都写得精巧清丽,但调子是低沉的,伤感的,内容也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和独创性。

在十才子中,卢纶有些特殊,他有过十几年军营生活的实际体验,至今还有传诵的名篇: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塞下曲》这种写军营生活的诗,要的就是气势。

先一出场就气势威严,咄咄逼人。

主将发布新的军令时,千千万万的战士都一起高呼,军容是那么整肃。

这种体形象,重要的是声势浩大,不怒而威。

下面的这一首诗更是教孩子们背唐诗时多半会教的。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卢纶并没有到过边塞。

真正到过边塞而且写边塞诗也写得非常出色的是李益。

李益擅长写七绝,研究唐诗的人认为,他的七绝足以和李白、王昌龄媲美。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军北征》)刚刚下过雪,沙漠里寒风刺骨。

在这种气候里行军,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这时,出人意外地传来了笛声,吹的还是《行路难》,使月光映照下的千千万万的战士,都不约而同过头去寻找笛声传出的地方。

诗人只说到这里为止,其余一切就都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了。

李益不光是边塞诗写得出色,写人生离合聚散的诗,也有非常感人的: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喜见外弟又言别》)诗人和这个表弟是小时候因战乱而分手的。

一别十几年,如今都已长大。

因而见了面一时竟认不出来了。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一联写得非常传神。

初见时一惊,说明模模糊糊还有那么一点印象,于是才互相探问姓名。

这中间包含着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伤心惨目的事件。

诗人只用别来沧海事一句就把这股潮水闸住了。

为什么才一见面就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又要各奔东西呢?自然还是因为战乱给人造成的生活艰难。

第十二集韩孟诗派韩愈是河南孟县人(韩愈墓)。

他曾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家和诗人,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对解放和扩大汉语的表达能力起过扭风气的作用。

他是个语言大师,写文章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就是说务求避免用烂熟的词语。

从这种主张出发,他创造了许多叫人耳目一新的词汇。

如面目可憎垂头丧气不平则鸣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等。

这些词语又形象又生动,都被沿用至今。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这里不过是说,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无知小儿故意贬低李白,只不过像蚂蚁妄想撼动大树。

可是被韩愈这么一写,就有一种震撼力。

李白是个狂人,但李白的狂是用不屑一顾的微笑来看待一切权威;韩愈的狂,则是走进人,吼出不同凡响的一声,使大家由不得都回头去看看他。

很显然,韩愈的不可一世,虽然出自天性,但总是使人感到有些过火。

韩愈既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就是说,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文美。

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也就是所谓的以文为诗。

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一奴长须不裹头,一俾[婢]赤脚老无齿。

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寄卢仝》)且不说破屋数间而已矣是纯粹的散文句,还带之乎者也这类虚词,就是其他各句也都是散文化的,从语序看都符合口语的习惯。

不过这种平直浅白的散文句,却又别有一种潇洒自在,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

喜欢在诗里融入哲理,《山石》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枝[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粗[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粝[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把议论引入诗中,这可以说是韩愈开创的风气。

可以这样来总结:韩愈是中唐也是整个唐代开宗立派的大诗人。

他的诗狠重奇险,气魄宏大,想象丰富,像惊风掠地,闪电腾空,有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

他追求新颖、奇特,甚至不怕流于怪诞。

在遣词造句、立意布局上都极力要从前人的圈子里跳出来,以期能产生一种不容抗拒的震撼力,使人耳目一新。

不过他有时使用散文句太多,使人感到太平淡,或使用冷僻字太多,使人根本读不懂。

他又爱在诗里发议论,以致有时造成说理的成分太重,虽然新奇,却往往没什么诗的味道。

由于他的诗狠重奇险的风格特征非常突出,影响很大,同时缺陷也非常明显,因而在后世引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褒扬的说他超过杜甫,贬低的则说他根本不懂诗。

宋朝人爱在诗里发议论,搬弄学问,就跟他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是陕西扶风县法门寺。

法门寺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这里有镇寺之宝——佛骨。

为了这节佛骨,韩愈差点儿丢了性命。

当时,信佛的唐宪宗把佛骨迎入宫中,于是在京城长安引起轰动。

针对这一事件,韩愈写了《论佛骨表》,指出信佛对国家没有好处。

文中提到,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惹得怕死的唐宪宗勃然大怒,非要处死他不可。

由于大臣们苦苦求情,他才算捡回一条命,被贬到广东潮州。

韩愈起程去潮州时,路过陕西蓝田县的蓝田关,写了这首给他的侄孙韩湘的七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原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李白的诗是一口气喷出来的,韩愈也一样。

不过,李白随心情而定,也许是一声吼叫,也许是一声叹息,讲究的是自然。

韩愈则不然,总的看来,使人感到就像唱黑头,运足了全身的气力,猛一嗓子喊出来,要的是一下把人镇住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