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DNA与cccDNA:cDNA是由mRNA通过反转录酶合成的双链DNA;cccDNA是游离于染色体之外的质粒双链闭合环形DNA。
2.标准折叠单位:蛋白质二级结构单元α-螺旋与β-折叠通过各种连接多肽可以组成特殊几何排列的结构块,此种确定的折叠类型通常称为超二级结构。
几乎所有的三级结构都可以用这些折叠类型,乃至他们的组合型来予以描述,因此又将其称为标准折叠单位。
3.CAP:环腺苷酸(cAMP)受体蛋白CRP(cAMP receptor protein ),cAMP与CRP 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称激活蛋白CAP(cAMP activated protein )4.回文序列:DNA片段上的一段所具有的反向互补序列,常是限制性酶切位点。
5.micRNA:互补干扰RNA或称反义RNA,与mRNA序列互补,可抑制mRNA的翻译。
6.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在RNA的剪接加工过程中起到自我催化的作用。
7.模体: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中存在着某些立体形状和拓扑结构颇为类似的局部区域8.信号肽: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N端有15~36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引导蛋白质的跨膜。
9.弱化子:在操纵区与结构基因之间的一段可以终止转录作用的核苷酸序列。
10.魔斑:当细菌生长过程中,遇到氨基酸全面缺乏时,细菌将会产生一个应急反应,停止全部基因的表达。
产生这一应急反应的信号是鸟苷四磷酸(ppGpp)和鸟苷五磷酸(pppGpp)。
PpGpp与pppGpp的作用不只是一个或几个操纵子,而是影响一大批,所以称他们是超级调控子或称为魔斑。
11.上游启动子元件:是指对启动子的活性起到一种调节作用的DNA序列,-10区的TA TA、-35区的TGACA及增强子,弱化子等。
12.DNA探针:是带有标记的一段已知序列DNA,用以检测未知序列、筛选目的基因等方面广泛应用。
13.SD序列:是核糖体与mRNA结合序列,对翻译起到调控作用。
14.单克隆抗体:只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起作用的抗体。
15.考斯质粒:是经过人工构建的一种外源DNA载体,保留噬菌体两端的COS区,与质粒连接构成。
16.蓝-白斑筛选:含LacZ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酶)该酶能分解生色底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产生蓝色,从而使菌株变蓝。
当外源DNA插入后,LacZ基因不能表达,菌株呈白色,以此来筛选重组细菌。
称之为蓝-白斑筛选。
17.顺式作用元件:在DNA中一段特殊的碱基序列,对基因的表达起到调控作用的基因元件。
18.Klenow酶:DNA聚合酶I大片段,只是从DNA聚合酶I全酶中去除了5’ 3’外切酶活性19.锚定PCR:用于扩增已知一端序列的目的DNA。
在未知序列一端加上一段多聚dG 的尾巴,然后分别用多聚dC和已知的序列作为引物进行PCR扩增。
20.融合蛋白:真核蛋白的基因与外源基因连接,同时表达翻译出的原基因蛋白与外源蛋白结合在一起所组成的蛋白质。
1.翻译(translation):以mRNA为模板,氨酰-tRNA为原料直接供体,在多种蛋白质因子和酶的参与下,在核糖体上将mRNA分子上的核苷酸顺序表达为有特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密码子(codon):mRNA中碱基顺序与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对应关系是通过密码实现的,mRNA中每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这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
3.密码的简并性(degeneracy):—个氨基酸具有两个以上密码子的现象。
4.同义密码子(synonym codon):为同—种氨基酸编码的各个密码子,称为同义密码了。
5.变偶假说(wobble hypothesis):指反密码子的前两个碱基(3’-端)按照标准与密码子的前两个碱基(5’-端)配对,而反密码子中的第三个碱墓则有某种程度的变动,使其有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碱基配对。
6.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在mRNA中,若插入或删去一个核苷酸,就会使读码发错误,称为移码,由于移码而造成的突变、称移码突变。
7,同功受体(isoacceptor):转运同一种氨基酸的几种tRNA称为同功受体。
8.反密码子(anticodon):指tRNA反密码子环中的三个核苷酸的序列,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通过碱基配对,识别并结合到mRNA的特殊密码上。
9.多核糖体(polysome):mRNA同时与若干个核糖体结合形成的念珠状结构,称为多核糖体。
1.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生物体遗传信息流动途径。
最初由Crick(1958)提出,经后人的不断补充和修改,现包括反转录和RNA复制等内容。
2.半保留复制(简称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亲代双链DNA以每条链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各合成一条互补链,这样一条亲代DNA双螺旋,形成两条完全相同的子代DNA螺旋,子代DNA分子中都有一条合成的“新”链和一条来自亲代的旧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3.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指以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底物,按5’→ 3’方向合成DNA的一类酶,反应条件: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Mg+、模板、引物。
DNA聚合酶是多功能酶,除具有聚合作用外,还具有其它功能,不同DNA聚合酶所具有的功能不同。
4.解旋酶(helicase):是一类通过水解A TP提供能量,使DNA双螺旋两条链分开的酶,每解开一对碱基,水解2分子ATP。
5.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是一类引起DNA拓扑异构反应的酶,分为两类:类型I的酶能使DNA的一条链发生断裂和再连接,反应无需供给能量,类型Ⅱ的酶能使DNA的两条链同时发生断裂和再连接,当它引入超螺旋时,需要由ATP供给能量。
6.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 ,SSB):是一类特异性和单链区DNA 结合的蛋白质。
它的功能在于稳定DNA解开的单链,阻止复性和保护单链部分不被核酸酶降解。
7.DNA连接酶(DNA ligase):是专门催化双链DNA中缺口共价连接的酶,不能催化两条游离的单链DNA链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反应需要能量。
8.引物酶及引发体(primase &primosome):以DNA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底物,在DNA合成中,催化形成RNA引物的酶称为引物酶及引物体。
大肠杆菌的引物酶单独没有活性,只有与其它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体,即引发体才有生物活性。
9.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复制中的DNA分子,末复制的部分是亲代双螺旋,而复制好的部分是分开的,由两个子代双螺旋组成,复制正在进行的部分呈丫状叫做复制叉。
10.复制眼θ结构:在一段DNA上,正在复制的部分形成眼状结构。
复制眼在环状DNA上形成的结构与希腊字母θ相象,所以叫θ结构。
11.前导链(1eading strand):在DNA复制过程中,以亲代链(3’→ 5’为模板时,子代链的合成(5’→ 3’)是连续的.这条能连续合成的链称前导链。
12.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后随链(1agging strand):在DNA复制过程中,以亲代链(5’→ 3’)为模板时,子代链的合成不能以3’→ 5’方向进行,而是按5’→ 3’方向合成出许多小片段,因为是冈崎等人研究发现,因此称冈崎片段。
由许多冈崎片段连接而成的子代链称为后随链。
13.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在DNA复制过程中,一条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另一条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所以叫做半不连续复制。
14.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
15.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eriptase):催化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逆转录过程的酶。
Temin(1960)首次从劳氏肉瘤病毒中发现。
逆转录酶具有多种酶活性:依赖RNA的DNA聚合酶活性;依赖DNA的DNA聚合酶活性,RNA水解酶活性,DNA合成方向5’→ 3’。
合成时需要引物与模板。
16.突变(mutation):基因组DNA顺序上的任何一种改变都叫做突变。
分点突变和结构畸变。
17.点突变(Point mutation):是指一个或几个碱基对被置换(replacement),这种置换又分两种形式:转换(transition)一--指用一个嘌呤碱置换另一个嘌呤碱,一个嘧啶碱置换另一个嘧啶碱;颠换(transversion)一--指用嘌呤碱置换嘧啶碱或用嘧啶碱置换嘌呤碱。
18.结构畸变:基因中的缺口、或插入(insertion)或缺失(deletion)某些碱基造成移码突变使DNA的模板链失去功能。
19.诱变剂(mutagen):使基因组发生突变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叫诱变剂。
20.修复(repair):除去DNA上的损伤,恢复DNA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是生物机体的一种保护功能。
21.光裂合酶修复(又称光复活)(photoreactivation):可见光将光裂合酶激活,它分解DNA 上由紫外线照射而形成的嘧啶二聚体,使它们恢复成两个单独的嘧啶碱。
22.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DNA分子中受损伤部分切除,以互补链为模板,合成出空缺的部分,使DNA恢复正常结构的过程。
23.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DNA在有损伤的情况下也可以复制,复制时子代链跃过损伤部位并留下缺口,通过分子间重组,从完整的另一条母链上将相应的核苷酸序列片段移至子链缺口处,然后用再合成的多核苷酸的序列补上母链的空缺,此过程称重组修复。
24.诱导修复和应急反应(induction repair and SOS response)(SOS修复):由于DNA受到损伤或复制系统受到抑制所诱导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应急效应,称为应急反应。
SOS反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DNA损伤修复(SOS修复或称诱导修复)和诱变效应。
SOS 修复是一种易出差错的修复过程,虽能修复DNA的损伤而避免死亡。
但却带来高的变异率。
25.DNA重组(recombination):DNA重组是指在真核生物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菌细胞的转化中、病毒转导中等发生的DNA片段的交换或插入。
26.基因工程(又称基因重组技术)(gene/genetic engineering):是将外源基因经过剪切加工,再插入到一个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载体DNA中,将新组合的DNA转移到一个寄主细胞中,外源基因就可以随着寄主细胞的分裂进行繁殖,寄主细胞也借此获得外源基因所携带的新特性。
27.转录(transcription):由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催化,以DNA的一条链的一定区段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合成一条与DNA链互补的RNA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