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的一生

鲁迅的一生

鲁迅的一生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
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
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时常穿一件朴
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考
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
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
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
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
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三味书屋
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
《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
事新编》,杂文集《坟》、《乳房》、《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
集《朝花夕拾》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
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
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
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
鲁迅
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
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
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
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
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
《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
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着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
典文学,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求学时期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作官的道路。

当不上
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
不通,还可以去经商。

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
学堂”。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
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
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着作,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
英国人赫胥黎着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
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着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
机会。

1902年,他
鲁迅先生画像
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

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
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青年时期的鲁迅
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
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
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

3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
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
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
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

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
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
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

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临颍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四班六年级:张涵2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