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目的:建立注射用水(纯蒸汽)系统验证标准操作程序,通过检查、试验及长期运行,确认注射用水(纯蒸汽)系统达到设计技术规范的要求,确定注射用水(纯蒸汽)系统的适用性。
适用范围:所有注射用水(纯蒸汽)系统的验证责任者:设施、设备验证小组、质量保证部程序:l、注射用水系统工艺流程图:原料水(纯化水)→进水泵→冷凝器→预热器→各效蒸发器→冷凝器→注射用水贮罐→送水泵→各使用点2、注射用水系统的预确认·2.1对原料水水质的要求和供应量的确认2.1.1 原料水水质应符合药典2000版关于纯化水水质的规定。
2.1.2 确认原料水的供应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2对注射用水设备及纯蒸汽发生器的要求2.2.1 多效蒸馏,能反复利用热源,减少能耗。
2.2.2 预热器外置,以防止蒸馏水交叉污染。
2.2.3 蒸馏水机冷凝器上的排气口必须安装0.22μm的疏水性除菌过滤器,此过滤器使用前须做起泡点试验。
2.2.4 蒸馏水机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电抛光并钝化处理。
2.2.5 纯蒸汽发生器采用316L不锈钢材料、电抛光并钝化处理。
2.3 对贮水容器(贮罐)的基本要求2.3.1 316L不锈钢制作,内壁电抛光并作钝化处理。
2.3.2 贮水罐上安装0.22μm疏水性的除菌过滤器(呼吸器)并可加热、消毒。
2.3.3 能经受121℃高温的消毒。
2.3.4 排水阀采用不锈钢隔膜阀。
2.3.5 注射用水必须在80℃以上保存。
共6页第2页2.3.6 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须由有许可证的单位及合格人员承担,须按《钢制压力容器》(GBl50-80)及《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办理。
2.4 对管路及分配系统的基本要求。
2.4.1 3l6L不锈钢管材,内壁电抛光并作钝化处理。
2.4.2 管道采用热熔式氩弧焊接,或者采用卫生夹头分段连接。
2.4.3 阀门采用316L不锈钢聚四氟乙烯隔膜阀,不得使用球阀、闸阀、截止阀,用卫生夹头连接。
2.4.4 管道有一定的倾斜度,并设有排放点,便于排除存水,并确保必要时能完全排空。
2.4.5 管道采取循环布置、串联连接,回水流入贮罐,使用点阀门处的“死角”段长度加热系统不得大于6倍管径,冷却系统不得大于4倍管径。
2.4.6 管路可用清洁蒸汽消毒,消毒温度121℃。
2.5 各输送泵的基本要求2.5.1 316L不锈钢制造(浸水部分),电抛光并钝化处理。
2.5.2 用卫生夹头作连接件。
2.5.3 由注射用水本身作为泵的润滑剂。
3、注射用水系统的安装确认3.1注射用水系统安装确认所需的文件3.1.1 由质量部门或技术部门认可的系统流程图及设计参数(合格标准)3.1.2 系统竣工图及用水点分布图3.1.3 水处理设备及管路安装调试记录3.1.4 仪器、仪表的检定记录3.1.5 设备操作手册及标准操作、维护检修规程3.1.6 设计图纸及供应商提供的技术资料3.2 注射用水系统安装确认的主要内容注射用水系统的安装确认工作由工程(技改)、设备部门完成。
主要是根据生产要求,检查水处理设备和管道系统的安装、试压、清洗是否合格,配套设施的安装、连接是否合格,仪表的校正是否完善,操作、维修规程的编写是否规范可行。
3.2.1 注射用水制备装置的安装确认注射用水制备装置的安装确认是指机器设备安装后,对照设计图纸及供应商提供的技术资料,检查安装是否符合设计及规范。
检查的项目有:电气、连接管道、蒸汽、压缩空气、仪表、供水、过滤器的安装连接情况。
3.2.2 管道分配系统的安装确认(1)管道及阀门的材料。
管道选用316L不锈钢,不锈钢材料的特点是:①钝化后呈化学惰性;②易于消毒;③工作温度范围广。
共6页第3页固隔膜阀便于去除阀体内的溶解杂质、微生物不易繁殖,所以应采用隔膜阀。
(2)管道的连接和试压。
注射用水输送管道应采用热熔式氩弧焊焊接,内壁光滑。
应检查焊接质量,记录焊接接头的数量,并做X光拍片。
由于管道在夹层中难以拍片,应采取先拍片验证焊接质量的形式。
一般采用自动氩弧热熔式焊机,粮据设备手册先确定焊接控制参数,如电流大小、频率等,然后再用此焊接参数焊几个接头,在安装前先拍片(如无条件的可送外拍片),如符合要求,以后在安装时可控制在这焊接参数内,可保证焊缝平整光滑。
焊接结束再用纯化水进行试压,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无渗漏为合格。
(3)管道的清洗、钝化、消毒。
不锈钢管道的处理(清洗、钝化、消毒)可大致分为纯化水循环预冲洗→碱液循环清洗→纯化水冲洗→钝化→纯化水再冲洗→排放→纯蒸汽消毒几个步骤:①纯化水循环预冲洗:准备一个贮液罐和一台水泵,与需钝化的管道连成一个循环通路,在贮液罐中注入足够的常温纯化水,用水泵加以循环,15mim后打开排放阀,边循环边排放,最好能装一只流量计。
②碱液清洗:准备氢氧化钠化学纯试剂,加入热水(温度不低于70℃)配成1%(体积浓度)的碱液,用泵进行循环,时间不少于30min,然后排放。
③纯化水冲洗:将纯化水加入贮液罐,启动水泵,打开排水阀排放,直到各出点水的电导率与罐中水的电导率一致,排放时间至少30min。
④钝化:a、用纯化水及化学纯的硝酸配制8%酸液,在49℃~52℃温度下循环60min后排放;b、或用3%氢氟酸、20%硝酸、77%纯化水配制溶液,溶液温度在25℃~35℃,循环处理10~20min,然后排放。
⑤初始冲洗:用常温纯化水冲洗,时间不少于5min。
⑥最后冲洗:再次冲洗,直到进出口纯化水的电阻率一致。
⑦纯蒸汽消毒:将清洁蒸汽通入整个不锈钢管道系统,每个使用点至少冲洗15min。
上述清洗、钝化、消毒过程及其参数应加以记录。
(4)贮水罐上安装的各种通气过滤器必须做完整性试验,其试验方法详见起泡点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H—132)。
(5)注射用水贮罐上必须安装0.22μm疏水性过滤器,以防止外源性污染。
(6)主要取样点应设在向使用点供水的阀门处。
(7)出了分配回路的水不应再回到系统中去,分配回路与工艺设备及辅助设备之间的连接应能防止水倒流回水系统。
(8)注射用水贮罐进水□和出水□在罐内均应保持弓形,使进水和回水均沿罐壁圆周方向进入,且二者方向一致,以形成湍流。
(9)注射用水贮罐出水口应设于罐底,罐内出水口上应加设锥形档板以扩大采水面,防止涡流。
3.2.3 仪器、仪表的校正注射用水处理装置上所有的仪器、仪表必须定期校验或认可,使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共6页第4页注射用水处理常用的仪表有:电阻(导)仪、时间控制器、流量计、温度控制仪(记录仪)、压力表以及分析水质用的各种仪器。
需要强调的是紫外灯等应引起格外的重视,紫外灯校正的参数足:波长、光强度以及显示时间的时钟。
3.2.4 操作手册和SOP列出注射用水系统所有设备操作手册和日常操作、维修、监测的SOP清单。
4、注射用水系统的运行确认注射用水系统的运行确认是为证明该系统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及生产工艺要求而进行的实际运行试验,所有水处理设备均应开动。
运行确认所需文件有:水质检验标准及检验SOP、系统运行SOP、清洁SOP.运行确认的主要工作如下:4.1系统操作参数的检测4.1.1检查注射用水处理各个设备的运行情况。
逐个检查所有的设备,如冷凝器、预热器,各效蒸发器、注射用水贮罐运行是否正常,检查电压电流、压缩空气、工业蒸汽、供水压力以及管路、阀门、水泵等使用情况。
4.1.2测定设备的参数通过化验分析每个设备进出□处的水质来确定该设备的去除率、效率、量,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水质分析指标应根据该设备的性质和用途来定对照操作手册上的参数来进行。
4.1.3 检查管路情况,堵漏、更换有缺陷的阀门和密封圈。
4.1.4 检查水泵,保证水泵按规定方向运转。
4.1.5 检查阀门和控制装置工作是否正常。
4.1.6 检查贮水罐的加热保温情况,注射用水应在80℃以上贮存。
4.2注射用水水质的预先测试分析在正式开始注射用水监测(验证)之前,先对注射用水水质进行测试,以便在测试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这里的测试是指对最终生产出来的“注射用水”进行测试,测试项目主要是热原,测定可选择在蒸馏水机或纯蒸汽发生器出□处。
测试的方法及标准见下面的“5、注射用水系统的监控。
”5、注射用水系统的监控(首期验证)本步骤即性能确认。
注射用水系统按设计要求正常运行后,记录日常操作的参数,如混合床的再生频率、活性碳的消毒情况、贮水罐充水及放水的时间、各用水点及贮水罐进口水的温度、电阻率,然后安排监测,即狭义上的“验证”,这里说的监测是指注射用水系统新建或改建后的监测。
监测根据设计及使用情况持续三个星期。
5.1注射用水系统监控所需的文件5.1.1取样点位置及编号(在系统流程图上标出)5.1.2监控计划共6页第5页5.2取样频率整个水质监测分为三个“验证”周期,每个周期约7天,每次取样前必须先冲洗取水□,并建立起取样规程,以后使用时亦按此办理,取样点如下:5.2.1注射用水贮罐,天天取样。
5.2.2 总送水口,天天取样。
5.2.3 总回水口,天天取样。
5.2.4 各使用点,天天取样。
5.3 注射用水合格标准注射用水水质分析主要足热原、温度及电阻率,合格标准、分析方法应符合药典2000版之规定。
注射用水水质除符合纯化水要求外,对热源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测定(如鲎试剂检测法),标准为注射用水细菌毒素<0.25Eu/ml。
注射用水电阻率应>1MΩ.cm。
出水量及供水压力应达到设计要求。
5.4重新取样由于重新取样、化验等的因素,有时会出现个别点水质不合格的现象,这时必须考虑重新取样化验。
5.4.1 在不合格的使用点再取一次样。
5.4.2 重新化验不合格的指标。
5.4.3 重测这个指标必须合格。
6、注射用水系统的日常监测注射用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后,必须有计划地进行日常监控。
6.1 取样点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