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论文: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摘要]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而“身韵”则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本文在阐述中国古典舞和“身韵”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身韵”对于中国古典舞的重要价值,并且着重从“形、神、劲、律”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身韵表现风格
一、概念阐述
1.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是基于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员的调整、提炼、创新,并且结合长时间的舞蹈实践的经验流传下来的。
中国古典舞主要是借鉴了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戏曲,并且加入了武术、芭蕾等原形的成分,成为了中国特色的传统舞蹈。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
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
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
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中国古典舞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最终形成了一门单独的学科,并且逐渐走向成熟,而“身韵”可以说是这一学科建设
在舞蹈本体观、舞蹈方法论方面成熟的标志。
2.身韵
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在创新性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身韵”,使中国的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约束,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
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
主张将身法与韵律结合与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目的是突破戏曲舞蹈的“做、打”等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古典舞自己独有的特点。
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
身韵主要以“拧、倾、圆、曲”动作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的气质美,还要求表演者的动作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特点。
二、“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价值
中国古典舞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成为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法。
而其中的“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发展至
今的精髓所在。
“身韵”的创立对中国古典舞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首先,“身韵”的出现,解决了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
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着“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而“身韵”就是中国古典舞的风格训练和功能训练的一个最好的契合点。
其次,“身韵”的创立,解决了课堂与舞台相分离的矛盾。
“身韵”是“身法”和“韵律”的总称,其“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而“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
一个是外部技法,一般在课堂教学;一个是内涵神采,一般是在舞台上实践。
两者通过“身韵”,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最后,“身韵”的创立,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运用,使中国古典舞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创作。
如剧目《黄河》,在剧中运用了身韵中人体后背的表现,从拧倾的动态和水云的意象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气势,无论在地面动作还是空中技巧中,都充分地发挥了被发掘出来的表现区域,展现出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与饥荒的搏斗。
运用身韵的优秀作品还有《木兰归》、《长城》、《梁祝》等,可以说,“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形态的当代建构,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三、“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表现风格
任何一种舞蹈都有自己的表现风格,不同的风格代表着
不同的舞蹈类型。
当然,中国古典舞也有自己的风格,而“身韵”堪称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那么,“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又有着什么样的表现风格呢?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
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也就是说具备了中国古典舞的重要表现手段——“身韵”。
一般认为,身韵包含着“形、神、劲、律”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下面笔者将从这四个方面来阐述“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表现风格。
“身韵”表现风格之一——“形”,体现在直观的动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路线掌握。
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
“形”首先体现了“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表现为“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尤其体现在“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上;最后,“形”还体现着“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的变化。
《鹰与蛇》就以形为表现基础,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身韵”表现风格之二——“神”,“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
在他看来,舞蹈动作中,“形”只占三分,“劲”占六分,“心意”(即“神”)却占八分。
由此可见,“神”是多么重要。
“神”也就是由舞者内心世界所表现出的神态,表现
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化。
“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
”动作舞蹈《太极》就强调了动作的延伸,以神带舞,能够让观众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身韵”表现风格之三——“劲”,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
“劲”运用得当,那么,“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才能够得以表现,体现为快慢有制、有阴阳顿挫、轻重缓和。
《轻伞若舞》就是在具有“形”与“神”之后,更加突出了“劲”,使作品的生命力更加活跃,让作品的色彩更加绚丽;“身韵”表现风格之四——“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
“律”又可以分为“正律”和“反律”,“正律”主要体现为“顺”,让人有一种“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主要体现为“不规则顺”,让人有一种“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感觉。
《鼓韵》就有“行云流水、藕断丝连、点中有线、线中有点,矫若游龙、形如旋风”的感觉。
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然后又产生并达到“形、神、劲、律”的统一,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李冉.浅论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职业圈,2007,
(12).
[2]刘柳.“身韵”在当代中国古典舞建构中的作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冉少敏.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