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中心设计
论文摘要:本学期的第一次设计作业社区文化中心已经完成,本论文主要对我在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思想及手法进行解析,在解析反思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寻求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地形环境平面功能空间造型
概述:本项目位于扬州,处于百祥路与汇西路交界处的一个三角形地块上,占地面积2300平,南临城市公共绿地,西近引潮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本项目为社区会所,它的建设将极大地满足社区成员在工作、学习之余的文化、休闲、娱乐以及教育的需要。
设计解析:
一环境分析与场地设计
在设计之初,首先要考虑场地的环境
条。
从场地图上来看,地块的南面有一块
公共绿地,西边有一条引潮河。
这样在设计
时,我就会考虑怎样将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环
境资源利用起来。
对于城市公共绿地而言,这是一个现成的环境资源。
我希望它不要与我的建筑场地脱节,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怎样将它与我的场地联系起来。
我也做了很多的尝试,最后我的做法是将公共绿地的绿化延伸到我的场地内,保证我场地的延续性。
对于引潮河而言,这又是一个“幸福的烦恼”,人天生就有亲水、近水的天性,在我建筑旁有一条自然的河带风光,无疑会为社区会所增色不少,同时也能满足人们亲水的天性。
但是怎样利用
好这条河又令我头疼不已。
在我头脑中我是一定要做亲水平台的,那么将这一概念如何与建筑与场地联系在一起?最后决定做一个后广场,通过广场将建筑、亲水平台、河流三者结合起来,之间有一个延续的关系,这就又回到上面所说的了。
最后从地形上来看,它给了一个三角形地块,这种特殊形状地块的处理是有很多方法的,我决定沿着三角形的边来,这样就形成了最后的总图。
二功能与空间设计
(1)空间形式就是由建筑功能决定的,但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一、功能对于空间大小和容量的规定性。
二、功能对于空间形态方面的规定性。
从功能布局及分区上来看——社区文化中心的功能部分主要以服务用房为主,那么在设计时就应该注意功能的分类,服务部分、办公部分以及其他。
毫无疑问相同功能部分应该放在
一起。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动静分区主次的关系,上面是我这次社区中心的功能布局。
我将比较“动”的部分都放在了一层将比较“静”的部分放在了二层。
这样就做到了动静分开。
同时我将人流量大的功能部分也放在了一楼,这样又便捷有减少安全隐患。
从流线组织上来看——建筑流线组织应本着安全、方便、高效的原则来设计,设计流线的目的在于通过流线来分割空间从而达到划分不同功能区域的目的。
各种流线之间还不能互相干扰,要清晰合理,不能有过多的交通空间。
因为本建筑为社区中心,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人流流线。
上面是我这次设计的人流流线图,从图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流线分割了各个功能空间。
人可以很便捷的进入各个功能空间。
从垂直交通而言,上下两层之间有两部楼梯和一部电梯,人的选择比较多,不太可能有拥堵的情况,流线清晰便捷。
再从体块生成来看——体块生成是一个设计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它涉及了建筑的整体造型及对后面一系列立面设计。
上面的是我社区会所体块的生成,在设计之初,是很混乱而无头绪的。
后来仔细思量依据地形来做。
因为我们的地形是一个三角形体块,所以我就决定我建筑的各边沿着地形来做,因而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体块,有了这个大体体块,然后剩下来的工作就是在这个体块上做加减法。
先是安排好功能分区,确定好平面图,然后根据平面图对体块进行进退,处于观演厅的特殊要求与空间构造,我决定观演部分要做通高,因而就形成了上面的第二个体块。
解决了基础的体块后下一步就是更深层次的对体块进行变化。
为了增加的空间的层次性,我在体块上做了三个减法如上面的第三幅图,最后继续对体块进行推敲。
有减法还不行,我又做了加法,将某一个体块进行拔高,使其在空间层次上错层,继续增加体块的层次性。
做到这,应该是差不多了,可是我总是觉得还不够,我觉得与地形还不够契合,只是有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体块还不够。
于是我又做了一个三角形中庭,并且做了一个三角
形玻璃罩,继续咬合三角形这个元素。
最终就行了上面第四个那样的体块。
对于辅助部分而言,因为属于次要部分,因而应该放在建筑的次要部位。
在我的社区设计中,我都是把它们放在角落里。
我觉得应该把握的原则是不影响使用又不占据建筑的主要空间。
对于本次设计建筑的结构形式而言,因为我的社区中心的造型还是比较规整的,所以我还是想采用框架结构形式,还是用传统的柱梁承重结构体系,因为这个对我的社区中心来说已经足够了。
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
因为我设想的建筑立面是要做表皮的,所以材料的选择就要慎重。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研究,我决定建筑形式模仿北欧建筑。
那么最终我选择的材料是木材。
我想做的是木格栅。
首先木材它质轻、强度大、外观好。
其次做木格栅的话有很多种形式,我就有比较大的空间来操作。
同时木材做的表皮,在整个建筑周围的环境中也是比较吸引人的,能够给建筑增色不少。
最后谈到建筑的造型。
造型的处理是整个建筑设计中的大难点。
但同时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人最直观的的感觉就是看这个房子长得什么样子。
(2)一个简洁的外形往往用来包裹内部复杂的形体与空间组织,这样可以达到一个平衡,如果外表和内部都简单则整体就没有变化而让人感到空洞,如果都太复杂则有些繁琐了,同理,如果内部形体与空间组织简单,则外形要做出变化来。
其实仔细想来造型无非是体块加上立面设计,体块我已想好,建筑材料表皮的形式我也已经考虑好,但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是一个相当头疼的问题。
我先是将
表皮放在体块上,那么下面的工作就是在表皮上做文章。
现在表皮上千篇一律,没有层次变化,也没有虚实关系。
于是,我就想先解决层次变化。
我决定在木格栅上做文章。
隔断有很多种形式,我用不同形式的隔断进行组合,在一个统一的大前提下进行变化,这样整个立面看起来就不会千篇一律。
看起来也有了变化。
但是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
(3)在建筑的形体和立面处理中,虚和实是缺一不可的。
没有实的部分整个建筑就会很脆弱无力,没有虚的部分会使人感到呆板、笨重,只有把两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并借各自的特点相互对比陪衬,才能让建筑外观既轻巧通透又坚实有力,所以我做了下面的立面。
前后都有进退。
凸起来部分为实,凹进去部分为虚
这样边有了虚实变化。
最后,通过这次设计,我掌握了一些建筑设计的手法,当然在设计过程中也有相当苦恼的时候,我觉得这时候就要静下心来找资料,
慢慢琢磨思考。
每一步的设计都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能说出道理来让人信服。
做设计千万不能闭门造车,多与人交流是必须的。
当然,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的。
设计的最终都没能做出自己满意的造型,平面功能布局也是有一些问题,场地设计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以后一定会好好反思改进,多读书,勤思考,希望有更大进步!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
(2)程大锦.《建筑空间形式与秩序》
(3)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