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343 期2010·3(中)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使其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试能力。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顺利完成其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既包括企业对毕业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包括各种行业对成熟的从业者心理素质的一般要求,这些心理素质将在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过程中直接与其职业发展有关。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08 届高校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 万,大学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待业率为14%,74 万的大学失业毕业生。
2009 年高校毕业生611 万人,到当年10 月底,毕业生就业率为83%,从上面的统计情况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
对个人而言,大学生能否就业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职业心理素质。
目前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状况,在不同方面情况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优势方面不多,缺陷明显存在。
优势方面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理论水平高,专业知识也较丰富。
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做事有激情、有闯劲,给企业带来活力。
与此同时,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缺点也很明显,在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例如一些大学生只知道本专业内的知识,不懂相关学科内容,知识面不够广阔,缺乏实践锻炼,实际工作经验不足,造成了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在企业中提出的问题多数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员工创造性地研究解决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许多大学生欠缺这方面的能力。
另外,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不强,以自我为中心,常常眼高手低,期望过高,竞争心理有余而合作精神不足,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应变能力较差。
二社会各行业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要求虽然各有不同,难以提出一个统一标准,但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要求则存在共通之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的职业态度。
一般情况下,从业者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对从业人员而言,只有首先解决好职业态度,形成正确的职业心态,才能表现出持久而积极的行为方式。
因为任何工作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预期的情况,但正确的心态可以令我们积极主动地面对各种变化。
一个人只有积极、乐观地接受工作中的挑战,应对工作的困难,才有可能在事业上得到很好的发展。
目前许多企业对员工进行心理培训、素质拓展训练,其首要目的都是协助员工建立积极的职业态度、拥有愉快的心境。
2.良好的职业心智。
职业心智是从业者在长时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的心智。
由于心智模式植根人们的内心深处,它不仅会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影响人们的决策,也会影响人们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影响人们处理人际关系遵循的准则和人们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行业和人际间依赖性的增强,都对从业者的心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只有浅析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 张海涛苏苓摘要: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其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具有制约、调节、鉴别功能。
文章在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功能及用人单位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塑造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职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塑造作者简介:张海涛,徐州建筑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主任,副教授,硕士;苏苓,徐州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
(江苏徐州221116)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 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重中之重课题(批准号3-34)“高职生素质教育体系建设” 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0)03-0077-02 心理教育77 2010·3(中)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343 期形成良好的心智模式,大学生才可能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优秀的从业者。
3.较高的职业情商。
职业情商是从事某种职业应具备的情绪表现,“智商决定是否录用,情商决定是否升迁”,已成为决定职业发展的重要信条。
职业情商侧重对自己和他人工作情绪的了解和把握,以及如何处理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是职业化的情绪能力的表现。
职业情商的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人职业素质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职业情商是最重要的职业素质,提高职业情商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
目前许多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也越来越重视考察应聘人员的情商素质,通过心理测试或情商测验等手段来测试应聘者情商的高低。
4.善于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能力是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的综合体现。
一个成熟的从业者,都是具有较强独立性的个体,都必须具备自我管理能力。
现代从业者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由传统的他人领导型转变为自我管理型。
一个单位只有把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调动起来,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员工的心智和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行严格的管理,如果得不到员工的理解,忽视了从业者的自我调控,即便可能使他们表面服从,也很难充分调动其职业潜力。
现代企业往往会有意识培育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不是强化他们盲目的、绝对的服从心理。
这种自我管理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随心所欲、自由发挥,而是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任务,自觉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取得新的工作业绩。
三综合以上的分析及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与培养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1.良好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与体验。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差距过大,会感到痛苦和郁闷,缩小差距的办法就是通过与他人比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客观、辩证、理智地自我评价,能够接纳自我,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短处,不苛求自己,既不妄自尊大而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不妄自菲薄而甘愿放弃可能发展的机会,自信乐观,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设计自我,发掘与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有效地调控自我、超越自我。
2.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健全人格是指构成人格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各方面均衡、和谐发展,不存在明显缺陷。
为此大学生应确保自我认识现实而客观,适应社会而又能保持独立,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保持情绪稳定,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以此为中心,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
大学生应以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方向而努力,为以后的人格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积极健康的情绪。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个人取得成就85%是因为有了积极健康的情绪,而只有15%是因为个人具备了专门技术。
良好的心情使人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积极、自信、乐观、满足的心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在痛苦、忧伤、苦闷等不良情绪袭来时,善于调整并保持情绪的稳定。
随时了解自己的情绪并能理解别人的情绪,能激励自己,不为挫折和困难所左右。
4.抗挫折能力。
人生不顺十有八九,这是规律,但挫折和失败也是一种重要的财富。
大学生在求职和以后的发展中,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挫折,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努力培养抗挫折能力,敢
于面对挫折和失败,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并能注重及时调整目标;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安慰、心理升华等各种抗挫折的方式、方法,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认真分析、对待所有的事情,努力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大有益处。
5.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现代人生存所必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生存能力的重要指标。
交往能力可分为个体交往能力、团体合作精神、领导能力等方面。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职业心理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然而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约有33%的学生对自己的交往能力持怀疑态度,缺乏交往的信心。
对大学生来说,在校学习期间努力培养职业交往的能力,更显得重要。
6.创新能力。
创新的道路是成功的道路,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集体产生新思想、新事物和创造新体制的能力,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性思维,其关键是创造性突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佳创造潜力发展年龄的前期。
具有务实、敢为、进取、自信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要努力培养大学生敢于突发奇想,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打破常规,主动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参考文献: [1] 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
育与职业,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