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城市性质和规模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第六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第七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与旧城改造第八章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第十章城市工业仓储用地规划第十一章城市市政设施规划第十二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第十四章郊区规划第十五章近期建设规划第十六章城市远景设想第十七章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第十八章城市规划的实施规定及措施第十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为适应莱芜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正确引导与控制城市各项建设活动,在1998 年《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依法制定的指导莱芜市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
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执行本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参照本规划执行。
•对本规划的调整、修改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条款执行。
•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从区域角度出发,以促进集聚发展为重点,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城市用地,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凸显城市特色,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着眼全局,面向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全国人大(1990)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发[1991]14 号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发[1995]333 号4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 号5 、《山东省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暂行技术规定》鲁建规发[1995]7 号6 、《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 )7 、《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 )8 、《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03 — 2020 年。
其中:近期:2003 — 2010 年远期:2011 — 2020 年远景:2020 年以后•城市规划区范围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由以下部分组成。
1 、莱城、钢城城区界限:西起张高庄村西丁字路口,经郭家镇村北、北王家庄村北、大洛庄村东、梁坡水库北500 米,东至205 国道东2500米;往南至辛庄河与盘龙河交叉口,经大官庄西北、东田庄西南、颜庄河岔口,至涝洼村南韩莱路;往南经红岭官庄南、大上峪(新华机械厂东),至磁莱铁路线与新泰莱芜边界线交叉点;往西北经上古墩东南桥头、颜庄西、西港煤矿铁路、鲁能水泥厂南,至轮胎翻新厂东;往西经埠阳村西北、东汶南西,至南刘家庄北;往北经王家岭,至张高庄村西丁字路口。
总面积约375 平方公里。
2 、雪野水库保护区雪野水库保护区从雪野村南,经西抬头村西、革命烈士纪念碑、北白座峪村东、石泉村东北、上游村南、西下游村西、花峪村西、小楼村东,至雪野水库大坝西南,总面积约41.9 平方公里。
3 、杨家横水库、大冶水库、乔店水库等其他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乡镇驻地、独立工矿点等,由莱芜市人民政府具体划定。
第二章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八条发展战略立足现状,参与区域分工合作,按照“一快、一高、一好”的指导思想,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钢铁、先进机械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建设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把莱芜市建成鲁中地区的经济强市和山水共生的园林城市。
第九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十条发展战略重点第1 款工业发展与结构调整限制能源产业,发展“节水型”工业,提高、延伸钢铁产业,形成以钢铁、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体系。
第2 款城镇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化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的建设,形成合理、有序的区域城镇发展格局。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利用国家南水北调的契机,加快引水工程建设,尽快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第3 款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流通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并适当发展旅游休闲、信息、科技和教育等第三产业。
第4 款农业与农村经济初步形成以区域专业化、集约化和商品化为特征的农业发展格局,使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相结合,实现农业经济生态化和多元化。
第十一条区域发展的空间战略根据莱芜市在山东省的区位特征,规划确定“南北推进,两翼展开,中心强化,全面发展” 的区域发展空间战略。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二条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第1 款市域总人口近期:136 万人远期:150 万人第2 款城镇化水平近期:50%远期:65%第十三条市域城镇建置规划将高庄、张家洼的城镇建成区纳入莱城城区,将艾山、里辛、黄庄的城镇建成区纳入钢城城区,将和庄乡升为建制镇。
规划期末城镇15 个。
第十四条空间网络结构规划形成“双心三点四片”的空间系统、“一主两副”的轴线系统。
1 、双心莱城主中心和钢城副中心。
2 、三点口镇、苗山、雪野3 个城镇作为片区中心的重点镇。
3 、四片南部核心经济区:包括莱芜城市(莱城、钢城)、颜庄、辛庄、方下和牛泉,是整个市域的核心。
西部平原经济区:包括口镇、寨里、羊里、杨庄4 镇,以口镇为本区中心。
北部山地经济区:包括茶业口、雪野、大王庄3 个镇,以雪野作为本区的中心。
东北部山地丘陵经济区:包括苗山、和庄2 个镇,以苗山作为本区的中心。
4 、主轴指钢城- 莱城- 口镇- 雪野轴线。
5 、副轴指博莱高速公路和泰莱高速公路沿线。
第十五条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第十六条城镇职能结构第十七条重点城镇专论第1 款莱芜城市莱城为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先进机械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的园林城区,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达到45 万人。
钢城为市域副中心,以钢铁、机械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区,规划期末城市人口20 万人。
莱城、钢城作为莱芜城市的两个城区,规划期末城市人口合计达65 万人。
第2 款莱芜城市周边城镇颜庄镇:以工矿为主的重点镇,同时作为服务于钢城的生活服务基地,规划期末城镇人口为3~5 万人。
辛庄镇:以生活服务为主的商贸城镇,规划期末城镇人口0.5~1 万人。
方下镇:莱城远景发展的工业备用地,规划对其规模进行控制,规划期末城镇人口0.5~1 万人。
第3 款口镇市域的商贸型重点镇和西部平原经济区的中心,规划期末城镇人口3~5 万人。
第4 款寨里位于西部平原经济区中部,规划为以商贸为主的重点城镇,规划期末城镇人口3~5 万人。
第5 款苗山市域交通型重点镇和东北部山地丘陵经济区的中心,规划期末城镇人口1~3 万人。
第6 款雪野旅游型重点镇和北部山地经济区的中心,规划期末城镇人口1~3 万人。
第十八条市域空间可持续发展规划将市域划分为5 种地域类型,并对其提出不同的建设要求。
第1 款城镇密集区包括莱城、钢城及周围地区(颜庄、牛泉、方下、辛庄等城镇)。
是市域的中心,各城镇应相对集中紧凑发展,避免城镇沿交通线蔓延。
第2 款平原农业区包括位于西部平原地带的口镇、寨里、杨庄、羊里等镇。
以高效、集约农业为主,加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和专业化;非农产业和人口应向区内的重点城镇集中。
第3 款山地丘陵农林区包括北部和东北部的茶业口、大王庄、雪野、苗山、和庄等5 个镇。
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绿色植被为主,因地制宜地侧重于发展山地、丘陵经济。
第4 款严格保护区包括大峡谷、雪野、棋山、莲花山、云台山、望夫山、锦阳关、嬴城、青石关、独路等风景区,保护好自然植被、地形和地物,禁止开山、采石和任何破坏环境的建设活动,避免水环境污染。
第5 款生态敏感区包括位于莱城东南的生态走廊、牟汶河沿线和雪野水库、乔店水库、大冶水库、杨家横水库、葫芦山水库等水源保护区。
严禁建设任何有污染的工业项目,以生态绿化、农田和林地建设为主。
第十九条市域基础设施规划第1 款市域交通设施公路规划以莱芜城市为中心,形成“五射一环两联络线”的公路网格局。
五射:博莱高速公路、莱新高速公路、泰莱高速公路、莱青高速公路(济青南线高速公路莱芜- 青岛段)、济莱高速公路(济青南线高速公路济南- 莱芜段)- 明莱公路(省道242 线)。
一环:为杨庄—寨里-口镇—苗山—辛庄的半环形公路网,联系莱芜城市外围主要乡镇,全线规划为一级公路。
其中杨庄—寨里—口镇路段为泰莱、济莱高速公路联络线,在沿线城镇的外围通过。
两联络线:在环路系统外围的北部地区,规划修建两条联络线,一条为大王庄- 雪野水库- 和庄线;一条为大王庄—雪野—茶业口线。
道路等级为二级。
对省道803 线城区段进行改线,使其经莱城东外环-快速环路联络线-钢城西外环- 永兴路通过。
铁路将辛大线、磁莱线的线路和站场扩容,提高运输能力,并结合货运站建设物流中心。
促成磁莱线新泰站与兖石线平邑站之间的铁路建设,使莱芜通过新(泰)平(邑)线向南直接与兖石线沟通,加强莱芜与日照的联系。
第2 款市域供水设施近期完成乔店、葫芦山、沟里和大冶水库扩容改造工程,兴建杨家横水库闸、和庄至大冶水库调水工程以及汶河、汇河拦蓄工程,建设乔店、杨家横、雪野、大冶和葫芦山水库向城市输水工程。
远期结合国家南水北调和山东省西水东调计划,积极建设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
加强对市域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控制污水排放,在水源地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避免水质性缺水。
第3 款市域供电设施完善市域电网系统,在钢城东北部新建500kV 莱芜变电站;在南部核心经济区新建方下、韩家庄、魏家洼、莱北、鹏泉、钢城、钢城Ⅱ、寨子8 座220kV 变电站,扩建220kV 长勺变电站和棋山220kV 变电站;将核心区的220kV 变电站和莱芜、莱城电厂联网,形成环绕核心区的220kV 输变线路环网。
远期在市域北部建设220kV 石门变电站,将35kV 枝状供电线路改建成环网。
第4 款市域通信设施规划电话主线普及率为27 部/ 百人,远期为33 部/ 百人。
适应网络智能化、广电数字化的发展要求,对现状通信线路、设施进行改造。
第二十条市域旅游规划第1 款旅游发展定位依托周边旅游区客源市场以及市域生态景观、农业资源,发展以自然观光、生态休闲为主的旅游业。
第2 款旅游分区按照旅游分区—景区两个层次对市域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规划。
形成北部旅游分区、东北部旅游分区和南部旅游分区三大旅游分区。
重点建设大峡谷、雪野、棋山、莲花山、云台山、望夫山、锦阳关、嬴城、青石关、独路等10 大景区。
第3 款旅游组织重点建设两条旅游线:自然景观旅游线和军事题材旅游线。
自然景观旅游线:西起仲临路、明莱路,经莱城,顺韩莱路向东南延伸,形成以大峡谷-雪野-中心城市-棋山旅游区为主要景区的自然景观旅游线。
军事题材旅游线:西南起牛徐路、泰莱路,经莱城,循205国道向东北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