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法1、以读启发思考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

——课上第四个阶段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生教师(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哪些语句能表达出这些思想?(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情节人物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心理6、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同时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重点品读下课后那部分,体会韩麦尔先生神态、动作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感。

形成板书:情节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深情、悲痛课上(发展)难受、懊悔思索、内疚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心理)(肖像、动作、语言)7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初一学生,总体处于独立逻辑思维萌生,仍以感性思维为主;个体意识觉醒,生活经验不足;好奇心较强,自我管控较差等较复杂的生理、心理、智力过渡阶段。

学习状况处于从知识储备到掌握能力的过渡期,有如下学情特点:1、学生已经了解了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的内容,并能通过阅读课文区分归类人物描写的种类。

但,对于人物描写对人物内心世界、故事情节发展和文章内涵的作用了解不够透彻,运用人物描写独立分析文章深层含义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

应在此基础之上,提升学生对于人物描写的深层分析能力,提升阅读素养。

2、学生已经储备粗浅的近代历史知识,了解一次、二次世界大战概况,熟悉我国近代遭受外国侵略的历史事实,能够独立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这些历史知识较远,对此只能产生知识储备式的了解性掌握,不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共鸣。

所以,应当以增强情感共鸣为主要教学手段。

3、学生还处于理性意识较蒙昧,感性体验为主的心理年龄阶段。

对事物的感知、学习仍以模仿为主。

因此授课形式以讲故事型有感情朗读为主,以富于变化的情感语调吸引学生感性认知的兴趣,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和教师示范鼓励引导学生模仿练习提升能力。

最终达到在枯燥的文本之外,直接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减轻学生的学习疲劳度。

4、对于有感情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舞台表演式朗读指导,对于中等基础的学生采取情感体验式指导,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抓关键词语音语调变化指导。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的模式,能极大降低学习难度,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能满足目标要求。

5、课前学生能够通过独立阅读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了解相关写作背景,独立概况出小弗郎士的心里活动。

效果分析在分析以下几个问题的时候,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积极踊跃,效果很好。

1、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这段貌似长了点.你挑几句抄吧.)分析:这里是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写出小弗朗士内心的诧异与吃惊,并且衬托出最后一课的不同寻常,为高潮做铺垫.2、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分析:这是对小学生的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写出了同学们的专心,突出他们对法国文字的热爱和对国家的热爱.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分析这是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小弗朗士对普鲁士兵的憎恨与讽刺表达了小弗朗士强烈的爱国情怀.<最后一课>教材分析一、整体把握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

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

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

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

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

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

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

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

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

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

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二、问题研究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