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战略分析报告姓名王彤专业物流管理年级09 级2班学号0931010224目录(一)----------------------------------------------- 企业大概情况一一企业名称、代码、简介---------------------------- 3(二)---------------------------------------------- 企业愿景、使命以及战略目标--------------------------------------- 3(三)----------------------------------------------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31•宏观外部环境一一PEST分析法 ----------------- 4a. 政治与法律因素(P)b. 经济因素(E)c. 社会环境因素(S)d. 技术因素(T)2. ----------------------- 微观环境分析---------------- 五力竞争分析法------------ .6.a. 行业内竞争者b. 卖方c. 买方d. 潜在入侵者e. 替代品厂商3. 产业环境分析-- SCP分析-------------------- .6.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竞争对手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四) -----------------------------------------------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6.企业内部环境——SWOT分析------------------------ .7.a. 内部优势条件分析(S)b. 内部劣势条件分析(Wc. 外部发展机遇(O)d. 外部的威胁(T)(五) ----------------------------------------------- 企业战略.9.(六) ----------------------------------------------- 价值判断.9.(七) ----------------------------------------------- 结束语.10.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战略分析报告(一)企业大概情况中国农业银行简介: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简称ABC,农行){601288}中国农业银行是国际化公众持股的大型上市银行,中国四大银行之一。
最初成立于佃51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也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行设在北京。
数年来,中国农行一直位居世界500强企业之列,在全球银行1000强”中排名前7位,穆迪信用评级为A1。
2009年,中国农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在2010年完成“A+H两地上市,总市值位列全球上市银行第五位。
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佃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业银行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不同发展阶段。
佃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设,佃96年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
2009年1月5日,中国农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从国有独资银行向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历史性跨越;2010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香港两地面向全球挂牌上市,成功创造了截止2010 年全球资本市场最大规模的IPO,募集资金达221亿美金;这标志着农业银行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时期;也标志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改革上市战役的完美收官。
(摘自百度百科)(二)企业愿景、使命以及战略目标(1)中国农业银行愿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愿景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目标,是全体农行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是广大员工愿意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
中国农业银行追求金融一体化的业务格局,卓越持续的经营业绩,国际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控能力;追求业务协调发展,主要业务稳居市场主流地位,核心经营指标位居国际一流水平;追求员工队伍人才济济、团结进取、精英辈出、团结和睦,产品品牌传播深远、客户信赖、倍受推崇,企业形象卓然出众、社会认可、受人尊敬。
(2)中国农业银行使命:面向“三农”,服务城乡,回报股东,成就员工使命是中国农业银行开展全部活动的根本原因和终极责任的集中反映。
中国农业银行致力为中国“三农”事业贡献力量,为最广大城乡客户提供优质金融产品与服务,为股东创造持续一流价值回报,为员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搭建事业发展平台,着力实现与国家、社会、客户、股东以及员工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和谐相处、繁荣共进。
(3)中国农业银行:努力实现打造国内一流零售银行的战略目标。
(摘自百度)(三)企业外部环境分析1. 企业宏观外部环境分析一一PEST分析法a. 政治与法律因素(P)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我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发挥金融核心作用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党中央、国务院坚决实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推进建立现代金融制度,佃93年提出要"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
改革开放以后,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开始交叉并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竞争局面,商业化的驱动和对利润的追逐使这种竞争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变的越来越激烈。
同国际标准和国外成功的商业银行相比,中国的四大商业银行仍然是幼稚的,低效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银行间的竞争也始终未走出各自为战的低层次竞争格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银行业进行体制机制重大变革的五年。
五年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工作,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及时、正确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金融方针政策,我国银行业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进,金融体系不断健全,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国家的政治政策十分注重农业的发展。
在2007年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会议上表示,将维持中国农业银行的完整性,表示中国农业银行需要强化市场地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农村经济。
并批准中国农业银行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并且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农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总原则。
此后,由央行牵头,国务院研究室、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等部门参与成立了农行改革工作小组。
在建行、中行和工行相继完成注资股改、不良资产剥离和整体上市的改革之后,农行股份制改革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收官”之战。
2010年,在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带动下,全球经济摆脱衰退走向复苏。
中国在危机期间实行的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政策取向回归常态。
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转向稳健。
沿着“十二五”规划,各项意义深远的改革措施将会有序展开,包括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等,将在更长周期内为中国经济提供发展动力。
b经济因素(E)通过阅读有关银行业的书籍我认为,支持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高增长的一些因素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过去的发展战略正面临系统性重估和调整。
具体而言:第一,拉动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三大红利",即人口红利、市场红利和全球化红利虽然继续存在,但效应开始衰减;第二,此前由"投资-出口"这个外循环拉动的高增长不可持续,但要从外循环转为"投资-消费"形成的内循环需要一段时间,并且这个动力的切换能否顺利,尚需要时间的进一步验证;第三,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挑战,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面临重估和调整,这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总结来说,我认为以下四点;首先,稳定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前提和保障。
其次、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保障金融业发展。
第三、投资多元化的趋势分流了储蓄的来源。
第四、个性化的金融业务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金融业务。
c.社会环境因素(S)首先、居民对银行的认同度和接受度相当高。
我国居民对银行的存在持认同态度,并且对银行的存在有依赖性,接受度很强。
虽然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并且也积极的接受国外的思想,但是我国的国民还是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更愿意接受风险较低的项目,由此大多数国民更偏好选择储蓄这种低风险的业务,所以我国是一个储蓄率高、潜在购买力坚实的国家,对银行的存在具有依存性。
另外,国民对于国家的信任程度较高,所以更愿意选择具有良好的国家信誉支持的国有银行。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强化了储蓄意愿。
居民储蓄存款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预防心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比如生病、天灾等可以应付。
随着社保制度的完善,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储蓄边际趋向降低,储蓄存款的增长增速可能降低,甚至为负。
但是,目前由于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等)不完善,加上证券等投资方式的风险较大,因此虽然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刺激居民消费,但居民的储蓄意愿仍很强烈。
第三、社会教育水平难以满足银行人才需要。
加入WTC后,金融业竞争将更为激烈。
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是不可能的。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未来的经济建设任重道远,对于经济金融类人才的需求将长期存在。
我国需要大批谙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善于应用科学理论和方法于中国和世界经济实际的人才;在中国金融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更是多种类、多层次的:既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从业人员,又需要有金融工程师、金融分析师、保险精算师等高技术含量的金融专才;既需要有银行、投资、理财、保险等金融各业的企业家,又需要能胜任宏观金融调控与监管任务的高级金融管理人才;既需要数量充足、熟知中国国情的金融人才,又需要有精通国外业务运作的国际性金融人才,还需要有一支投身于金融理论和实务研究的队伍。
目前,我国金融人才匮乏,教育和培训活动无法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第四、信用文化薄弱阻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文化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夹缝,在个体方面表现出受到传统思想的严重束缚,市场经济观念淡薄,风险意识差、竞争适应能力不足;在群体社会文化意识方面个人利益观念空前增强、集体利益观念开始弱化,在旧有传统和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思维定式立即得以改变的难度较大。
由于中国近代市场经济发育不够充分,信用经济发育较晚,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建国后又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导致社会的信用观念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