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只要有教学活动存在,就会有教师对教学的选择。
随着初中课课程标准(修订)的实施,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全面铺开,教师个人对课程、教材和教学的理解、诠释成为影响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创设情景创设问题引入时政改革课堂评价
有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原理枯燥,乏味,空洞,所以就出现了“学生上课昏昏欲睡,考前死记硬背,考后书籍支离破碎”的厌学现象。
其实在学习中没有感悟、没有体验、没有合作,更没有实践,这是教学中的一个最大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现行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要完成这些目标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诱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表明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可见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动起学生愉快的情绪和学习的积极性。
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同样,上好一堂课关键在于导课。
这就要求教师要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使之进
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
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幽默的导言,甚至滑稽的表演,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
想方设法放下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改变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样子。
“平等和谐、宽松自在”只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种氛围,一种心情。
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心情状况以及调控艺术。
教师创设了这样良好的教学环境,还必须在这种环境下,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为了有效地实现初中思想政治课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积极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认识、观念与情感得到充分统一。
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充分了解学生情感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或者他们都十分熟悉的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对于有效的教学是十分关键的。
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所经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尊重
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
即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途径来尝试活动解难释疑,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这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地实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学会向他人学习,在“探究”中学会与人交流,在探究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主动地去寻找解决的方法的目的。
三、引入时政,在生活中实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校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结合,把课堂上的理论、观点放到生活实践中去验证,验证的过程就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又作为政治理论的载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接受政治原理,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把教材中
折射出的时代气息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自觉培养新的思想观念和素质。
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就一些时事,热点问题,社会现象,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如世界金融危机,“农村医疗合作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在对这些外界环境的了解和知悉的过程中,让学生提高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和观点来进行周围事物分析的能力,这也是政治教学的目标之一,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赋予了时代的精神,赋予了开放的特征,更能为学生所喜闻乐道了。
四、改革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的手段是单一的,主要是通过考试;对象是狭窄的,主要看考试成绩;主体是局限的,主要是教师的评价。
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使许多学生感觉不到自己的成功之处,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授人以渔,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要利用好各种教学方式,以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感悟中学,在生活中学。
如果学生的情感与体验融入了课程,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动力将得到根本保障,新课程的
意义也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98~200
3、教育家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