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一、单选题(共7题;共14分)1.如下表是物质 A 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现向 100g 水中不断加入固体 A 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20 30 40 50 60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A.②中 A 的质量分数最大B.③⑤中 A 的质量分数相等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2.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 t1℃时,a 的溶解度等于 c 的溶解度B.c 的人家的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C.a 的饱和溶液从 t2℃降温至 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D.当 a 中含有少量 b 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a3.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0g.在此温度下,向5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A.40.0%B.30.0%C.28.6%D.23.1%4.下表是固体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温度/℃0 20 40 100甲溶解度/克0.173 0.165 0.121 0.076乙溶解度/克13.3 31.6 63.9 246A.20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B.100 ℃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但溶液仍饱和C.20 ℃时,甲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D.20 ℃时,100克乙物质加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50%5.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B.加入6gNaNO3晶体C.把溶剂蒸发掉30g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6.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B.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C.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7.烧杯中盛满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溶液密度约为 1 g/cm3),全部倾倒后烧杯内仍残留0.5 mL溶液,用每次20 mL蒸馏水冲洗了2次,此时烧杯中残留的醋酸溶液的浓度约为原先的( )A. B. C. D. 无法确定二、填空题(共3题;共26分)8.已知: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10℃20℃30℃40℃50℃60℃70℃80℃氯化钠溶解度/g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硝酸钾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1)20℃时,将100克氯化钠加入到2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最简整数比为________。
(2)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硝酸钾,要得到比较纯净的氯化钠,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3)将含有不溶性杂质的硝酸钾加入到一定量20°C的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100g固体没有溶解。
继续升高温度至60℃,充分搅拌后仍有60.8g固体没有溶解。
然后将混合物升温到80℃,再充分搅拌,恒温过滤,得到滤渣34.74g则这一定量水的质量是________g,原固体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
9.在室温情况下,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两个试管和烧杯的水中,现象如下图所示,甲、丙还有剩余固体,乙固体全部溶解。
升温到80℃时,发现甲固体全部溶解,乙有固体析出,丙没有明显变化。
(1)室温时,________(选填“甲”、“乙”或“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右图中能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选填“a”、“b”或“c”,下同),能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
(3)在t2℃时,曲线a、b、c所代表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用“a b c”填)(4)在温度________时,丙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更大。
第9题图第10题图10.如图1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2)t2℃时,将5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4)t1℃时,将盛有c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2),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三、解答题(共5题;共30分)1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某一实验结果,当我们要探究其中的一种因素时,就要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探究此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完成实验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因素1:溶质的种类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温度操作步骤:在常温下,用量筒各量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③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钙各29,振荡,观察各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少量氯化钠未溶,试管②中硝酸钾全部溶解,试管③中有多量氢氧化钙未溶。
实验结论:________因素2:温度(以硝酸钾为例)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________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硝酸钾)操作步骤:用量筒各量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③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9硝酸钾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40"C,将试管③加热并保持在60"C,振荡,观察各试管中硝酸钾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多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②中有少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③中硝酸钾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在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12.根据溶解度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如表是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温度/℃0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①60℃时,3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②现有20℃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要使它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水中的溶氧量大小对水生生物至关重要.①夏季为鱼池水补养,常用水泵将池水喷到空气中落下,其原理是________.(填选项)A.增大氧气溶解度B.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升高水温②下列大致图象中,不能反映氧气在水中溶解度规律的是________.(填序号)A. B. C.13.已知30℃时100克水中溶解50克氯化铵恰好达到饱和,30℃时将80克氯化铵配制成400克的溶(1)计算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①蒸发溶剂法:需蒸发多少克水才能成为饱和溶液?②加溶质法:需再加入多少克氯化铵才能成为饱和溶液?14.一定温度下,将425 g含有A物质的溶液蒸发掉300 g水后,溶液恰好饱和;若另取85 g原溶液,加入25 g A物质和40 g水充分搅拌后,溶液也恰好饱和.求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15.某温度下,将440克A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分成等质量的2份。
向第一份加入9克A物质,充分搅拌,还有1克固体不能溶解;将第二份溶液蒸发掉40克水,并恢复到原温度,溶液恰好饱和(无A析出),则A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多少?原来440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大?(保留小数点后2位)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5℃时,A的溶解度大于37.2g,小于41.4g,则100g水中加入A物质,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即①;再加入 4.2gA,即一共加入41.4gA,不能够完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则溶液中有固体,即②;升温到60℃时,此时溶解度为55.2g,则41.4g固体全部溶解,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固体全部溶解,即③;此时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②,故A错误;再加入9gA,则此时加入固体的总质量为41.4g+9g=50.4g,固体能全部溶解,此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即④,故C错误;降温到50℃时,溶解的溶解度变为50.4g,此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且无固体析出,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③,故B错误;综合可知,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故D正确。
2.C【解析】A、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时,a的溶解度等于c的溶解度,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a的饱和溶液从t℃降温至t℃时就会有晶体析出,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D、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而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可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来提纯混有少量b的a,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3.D【解析】本题主要能正确理解溶解度的意义: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0g,说明在此温度下,100g 水中最多溶解30g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所以在20℃温度,50g水中最多溶解15g硝酸钾,还有5g硝酸钾剩余。
由溶质的质量分数= 可以知道,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23.1%,由于所得溶液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所以还可以利用公式: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进行计算: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23.1%所以选D.4.B【解析】A.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20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析出固体,仍为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B.100 ℃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为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符合题意;C.20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若不能确定是否饱和,则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不符合题意;D.20 ℃时,100克乙物质加入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1.6g,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不符合题意。
5.C【解析】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则溶液的质量=60g﹣60g×(1﹣10%)×=33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8.2%;故A不正确;B、加入6gNaNO3晶体,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8.2%;故B不正确;C、把溶剂蒸发掉30g,则溶液的质量=60g﹣30g=30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0%;即蒸发溶剂质量为原溶液质量一半时,由于溶质质量不变而溶液质量减小一半,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故C正确;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则所得混合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3.3%;故D不正确.6.C【解析】A.甲和丙中均有不溶解的溶质存在,说明二者均已饱和,根据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可知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正确;B.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中,所溶解的三种物质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丙>甲,所以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故正确;C.乙物质已经完全溶解在水中,如改变温度可能不会对溶质的质量产生影响,故错误;D.由溶解度的概念可知,20℃时,在100g水所溶解的溶质质量越小(达到饱和状态时),其溶解度越小,故正确.7.C【解析】因为稀释前溶液的密度是 1 g/cm3,所以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和体积数值上是相等的,所以上述公式中的m1可用V1代替,又因为稀释后溶液的密度会小于 1 g/cm3,所以稀释后溶液的质量和体积数值上应该不相等,所以用V2代替m2的话,公式中间应该用≈,即V1w1≈V2w2第一次稀释:数据代入公式为 0.5w1≈20.5w2第二次稀释:数据代入公式为 0.5w2≈20.5w3两式相比得≈,化简得≈,即≈,也就是说最后烧杯中残留醋酸溶液的浓度约为原来的.二、填空题8.(1)9:25(2)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3)50g;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