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择成就卓越

选择成就卓越

选择成就卓越摘要吉姆-柯林斯被誉为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2011年10月其出版了历时9年的管理研究成果《选择成就卓越》,这一成果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可以在动荡的环境下获得巨大的成功,本文对这一最新成果进行了综述,包括系统的综述研究方法论,以及该成果的主要核心原理,主要有十倍领先者的领导力、“二十英里征途”原理、“先让子弹飞,再用炮弹炸”、“转危为安”的三要素,以及持效秘方,最后简要探讨了该成果中值得中国的管理研究与实践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选择成就卓越方法论核心原理一、引言吉姆·柯林斯,1958年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1992年获得斯坦福大学杰出教学奖,并获得科罗拉多大学和德鲁克研究生院的荣誉博士,离开斯坦福大学后,1995年柯林斯在科罗拉多创立了管理实验室,至今该实验室成为柯林斯进行管理研究、教学、咨询的主要场所。

《财富》杂志称“吉姆·柯林斯是当今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经济学家》杂志称“柯林斯胜过了美国商业研究的实证方法”,1994年出版的《基业长青》和2001年出版的《从优秀到卓越》是其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基业长青》持续六年位居美国《商业周刊》最佳畅销书排行榜,《从优秀到卓越》被翻译成为35种语言,销量超过400万册,2011年10月11日出版了其最新管理研究成果《选择成就卓越》(great by choice,with morten t hansen),《商业周刊》评价“吉姆柯林斯再次完成了一部像《基业长青》一样的著作”,其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都是在研究卓越企业,该研究与《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的差别在哪里?”,差异在于这次的研究重点引入了环境的考虑,以往选择的企业是绩效卓越的企业,《选择成就卓越》则选取的是在动荡的环境中那些有卓越表现的企业,从三部著作的研究问题也可以发现这种差异,1990年代,美国企业再次崛起,也真正积累了一批成功“百年老店”,于是《基业长青》选取了这些百年老店来研究企业如何实现长青基业,《基业长青》之后,吉姆·柯林斯发现,《基业长青》只说明了卓越企业本身的特质如何,并没有说明这些企业之前是如何从一家优秀企业跨越到卓越企业,因此开始了《从优秀到卓越》的研究,2001年,“9·11事件”给美国带来的巨大的动荡,柯林斯想到,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获得成功,由此在2002年开始了《选择成就卓越》的研究,副标题即为“同在不确定、动乱和运气的环境下,为什么有些企业会获得巨大成功”。

吉姆·柯林斯在书的最后说明了缘何选取“选择成就卓越”作为书名,他表达了对“美国当代文化”的忧虑:越加盛行的一个观点是,人们更加希望通过环境和运气而不是行动和自我训练来获得巨大成功,我们真的希望构建一个鼓励我们相信可以不对自我选择和自我绩效负责的社会和文化吗?犹如内丹术中所讲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柯林斯实际上是在重拾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传统,环境越动荡,越应有更加严格的自我选择与训练,这是世人适世之所需。

目前,国内尚未出版该著作的中文版本,本文将对《选择成就卓越》的方法论和主要原理进行综述,以帮助更多中国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了解其精要,同时,对那些值得中国管理研究和企业实践所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进行简要探讨。

二、方法论吉姆·柯林斯选择“配对案例法”作为研究方法,即找出在某一维度上(在其研究中为长期绩效)有显著差异的成对企业,通过分析其历史行为的差异来解释绩效差异的原因。

采取的研究步骤为:1.确定研究问题和分析单元柯林斯的研究问题是“同在不确定和混乱的环境中,为什么有些企业会获得巨大成功?”,在分析单元中将时间作为控制变量,即表明研究对象并非是无限时间期中的企业,而是限定在一段时期之内,该研究将1970一2002年作为观察期,因为有了时间控制变量的存在,保证了在it行业的配对组中,微软作为卓越企业,苹果公司作为对照企业的合理性。

2.选定研究方法:配对法配对法是多案例研究与对比案例研究的结合,其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提高内部效度,即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推论的可信度,从而找出真正产生导致企业成功的因素;如果只是研究多个成功企业,可能找出的诸多因素中有一部分并非是导致成功的真正因素,通过对照,可以剔除那些对照企业也同样具备的因素,从而更准确的找出因果关系。

3.选择研究的样本空间:美国的上市公司选择的对象为在1971年至1990年开始上市的美国公司,他们在上市初期都非常年轻、规模也小,这样,他们也就都相对比较脆弱,易于受到不确定性环境的影响。

4.确定出绩效异常出色的企业这些企业被称为“十倍领先者”,他们的绩效在行业平均水平的十倍以上。

这些企业具体满足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首先,持续高水平绩效,即连续超过15年以上绩效水平远高于平均水平;逆境成长,这些是在逆境中获得的持续高水平绩效,环境动荡,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控,还有潜在的危险;低起点,由弱到强,这些卓越企业的成长起点都很脆弱,在十倍旅途之初都非常年轻,规模也很小。

除此之外,称之为“十倍领先者”,而没有直接成为“十倍领先企业”的原因在于,如书中所讲,在动荡中实现卓越并不仅仅是企业的挑战,所有的组织和个人也都需要面对,总结出的规律性的原理对于组织和个人而言,亦有借鉴意义。

5.选出对照企业有两个要求:相似性,即对照企业在上市之初与十倍领先者非常接近,相同的行业,相仿的年龄,相近的规模;中等水平,即对照企业能够反映出平均的股市绩效,从而易于对照反映出卓越企业的十倍领先。

以表1中的一个对照组为例说明十倍领先者和对照企业的差别。

将1972年至2002年期间美国航空业受到的各种不良影响考虑在内:燃料冲击、撤销管制规定、劳工冲突、空中交通指挥员罢工、后果严重的经济衰退、利率攀升、抢劫、接二连三的破产、以及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如果在1972年12月31日对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投资1万美元(当时的西南航空公司只有三架飞机,艰难地实现盈亏平衡,大型航空公司纷纷与其抗衡,试图把这家弱小的公司挤出市场),到2002年底,投资的1万美元应该已经接近1200万美元,比一般股票市场的收益高出63倍。

将西南航空公司直接对比太平洋西南航空公司,虽然同处一个行业,采用同样的商业模式,拥有同样的机遇,却在艰难度日,蹒跚而行。

6.数据收集:历史进程数据的来源主要有:商业报道和文章,商学院案例,专著,年报,企业分析报告,行业资料,直接从企业获得的材料,以及企业财务数据;收集数据的方向主要有:领导力,成立基础,战略,创新,组织结构,组织文化,运营实践,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运用,销售和利润走势,关键行业事件,主要的走运和厄运事件,反应速度。

7.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对内分析,即找出导致组内差异的原因,对于每一组,通过阅读两个企业的报道,找出可以解释同一组中绩效差异的可能的主要原因,这些可能的解释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必须要求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这种原因是两者的显著差异,其次,这种原因可以解释其影响绩效结果的因果机理;对间分析,即统计组问的规律,找出在大多数组中都存在的原因;形成概念,借助对内分析和对间分析,确定出可以解释绩效差异的主要概念。

8.局限与讨论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柯林斯的研究亦不例外,因此其在最后也对一些可能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予解释,诸如:那些采取了本研究成果的企业是否也能够获得这种成功?柯林斯的回答是,因为研究并没有对所有的美国企业进行研究,所以不能完全证实这种肯定的答案,同时柯林斯也做了三点补充,首先,因为数据收集来源于诸多行业(包括七个不同的行业),这种多样性降低了其研究成果只适合单一企业或行业的可能性,其次,该研究并非主张“确定的因果律”,而是“可能的因果律”,该成果可以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非一定成功,最后,所有的“十倍领先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实践了本研究的所有原理之上的,如果一些公司仅仅实践了其中的一条或者小部分,可能也无法达到如此巨大的成功。

三、主要原理综述1.十倍领先者的领导力类似与投资回报(return on investment,roi)、资产回报(returnon assets,roa),基于对外界运气的回报,吉姆·柯林斯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运气回报(return on luck,rol),并强调指出,决不能将运气与运气回报混为一谈,即好运不等于好报,而厄运也不等于恶报,如图l所示,以运气和运气回报为两个维度划分了四个象限,不同的企业在其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好运的环境之下,具备基本能力的企业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那些基本功差的企业则走向了平庸,在厄运的环境下,十倍领先者度过了生死关头,而平庸的企业则在厄运之下走向死亡,这就是柯林斯最新研究所观察到的现象:一些企业在厄运之下大放光彩(第一象限,great return on badluck),这是为什么?通过上述方法论的研究,如表2所示,柯林斯总结了一些意外的发现,研究的结论并非与原来根深蒂固的认识一样,并用图2概括了其研究的答案。

在研究发现中,吉姆·柯林斯首先呈现的是那些十倍领先者并不比对照企业好的地方,如他们并没有更多的创造力,更大的野心,更大的勇气,这并非是说十倍领先者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好,而是这些是共同的方面,因为这些特点也同样发生在那些并不十分成功的对照企业中。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双方的根本差异?主要有两大方面,首先,从思想上,十倍领先者是一个矛盾体,他们既不抱怨现实,也不屈服于现实,即一方面他们能够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持续的不确定性以及这些不确定性的不可控制和不可预测,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相信这些外在的不确定可以决定他们的成果,他们会对自己的命运全权负责,这种思想表现在图2所示的中央“第五级事业心”,这种强烈的不屈不挠的进取心成为了行为的核心动力;其次,从行动上,十倍领先者把这种思想转化成为图2所示的三种核心行为:高度自律,实证创新,转危为安。

高度自律是指,在整个发展过程之中,不论环境如何改变,都对价值观坚守,对长期目标坚守,并且坚持高水平的绩效标准,而乱世中随波逐流的结局很可能是死路一条,即厄运下的恶报。

实证创新是指,十倍领先者的创造力来源于实证基础,他们依赖于直接观察和进行实践的实验,而非依赖于个人观点,传统思维,以及未曾测试的想法,相比许多对照企业领导者的疯狂自信,十倍领先者的领导者则多了一份理智。

转危为安是指,十倍领先者对环境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居安思危,他们相信环境会突如其来对其进行攻击,更重要的是,他们会采取必要的准备和措施来解决危机,做到有效应急。

需要说明,对照企业并非完全没有这些表现,但是从程度上远远不如十倍领先者。

2.“20英里征途”原理这一原理对应了“高度自律”的概念,如同《从优秀到卓越》中的“刺猬理念”,吉姆·柯林斯会通过有意思的故事来表明富有内涵的原理,“20英里征途”巧妙地借助了这样的故事:假设你将要开启3000英里的徒步旅途,从圣地亚哥到缅因州的南端,第一天,你走了20英里,成功出城,第二天,你走了20英里,第三天,你来到了沙漠,天气炎热,你想躲到凉爽的帐篷里休息一会,但是你没有,仍然继续走了20英里,保持着同样的速度,20英里/天,天气渐渐凉爽,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下你本可以一天走的更远,但你没有,你仍然坚持着,控制着自己的速度,坚持20英里/天,然后,你到了科罗拉多雪山山脉,气温剧降,你只想留在帐篷里,但你仍然起床,继续着你的20英里征途,若干20英里之后,你走进了平原,时间也进入了春季,在这个绝佳的时刻,你可以每天走40~50英里,但你没有,你仍然把速度控制在20英里/天,最终你抵达缅因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