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体系与霸权兴衰考试整理

世界体系与霸权兴衰考试整理

1、自然环境对人类简单直接的影响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简单直接的影响,首先就是气候。

②气候包括:温度;降水;各种自然现象(洪水,风灾,旱灾)③世界的温度和温度模式多种多样,它们反映出所在的位置、海拔、阳光倾斜度的不同④上述不同,直接影响了所有生物活动规律:在北半球的寒冬,许多动物冬眠;在炎热的沙漠,蜥蜴和蛇在岩石和地表以下纳凉。

⑤人类的天性是趋利避害,只是在寻找开发金矿和石油及科学探索,才克服这种趋利避害的天性。

(1)温度实践证明,炎热给人类带来的不适感,要大于寒冷。

寒冷对人的影响。

为了对付寒冷,人们发明衣服、建立居所、生火取暖。

这些技艺已经有几万年的历史,人类从非洲发源地散布到气候比较寒冷的地区。

炎热对人的影响①炎热对人的影响则是另外一种情景。

人活动会产生大量热量,人体必须把热散发出来,才能保持适宜温度。

减少这种不适感的最简便方式,就是尽量不产生或者少产生热量,或者说,静止不动。

②人类有一种社会化适应方式:午睡,让人们在中午最热的时候不活动。

炎热的有害性①温度高,害虫多。

昆虫体内的寄生虫的成熟和繁殖更为迅速。

疾病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当然相应的免疫力也提高。

②在温暖的气候环境下,由害虫引起的疾病非常猖獗。

③这些炎热气候促成的传染病,控制费用是比较高的,建立公共卫生体系也更困难。

(2)降水热带地区降水充足,但是降水时间往往没有规律、多为暴雨。

计算平均降水量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尼日利亚北部地区,90%的降雨是时速25毫米的暴风雨,一个小时的降水等于伦敦郊区皇家植物园平均半个月的降水。

在热带和亚热带,丛林和雨林生长茂盛,但是,要搞农业种植业很不容易。

(3)各种自然现象洪水风灾旱灾2、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复杂间接的影响①认为自然地理决定一切是错误的,但是忽视这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也是错误的。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缓解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但不能消除这一影响。

③况且,在人类社会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对自然环境作出了适应性的反应。

④自然环境会影响人类的生活习惯、生产活动、社会组织、观念意识等。

(1)炎热气候与奴隶制①从历史上讲,奴隶制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相关并非意外的巧合。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

②奴隶制可以其实他人从事繁重的劳动。

这种社会生产劳动方式,与炎热气候是有一定的关系。

(2)降水不规律与河流文明①有些地区降水不规律,有雨季和旱季,江河有丰水期和枯水期。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在于水的储存和浇灌,这里较早的产生了对水的管理需要。

②中央集权在河流文明都非常早就产生,这不是偶然的。

(3)自然灾害与社会生活①1961—1970年有22处在“气候恶劣区”的国家因为飓风,台风,干旱和其他灾害造成的损失接近10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同期从世界银行得到的贷款总额。

②1970年飓风使得孟加拉50万人丧生,100万人流离失所。

2004年印度洋海啸给印尼造成损失③美国1992年飓风、1993年和1997年中西部洪水、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

富国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是发展中国家。

④根据中国防总统计,2008年度截止8月31日,因洪涝灾害死亡436人,失踪113人,直接经济损失721亿元。

(4)环境与生活态度①恶劣气候下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危险、沮丧和残酷。

②这里生活的人们,生活不易,生存困难。

③根本就无法累积财富,所以也没有这种观念,贫困问题非常尖锐。

(5)传染病多发与社会冲突①在热带医学和药理学出现以前,非洲锥虫病对一些地区的经济造成破坏:家畜养殖和运输业都不可能。

大宗货物的运输无法进行,只有运输体积小、价值高的货物。

使用人工搬运。

②人们在奴隶制当中找到解决办法。

③非洲大陆许多部族陷入掠夺和动荡,奴隶贸易早在欧洲人到达以前就存在。

三、中国与欧洲1、中国2、欧洲中国形成大一统局面与观念三个基本原因1、治水:治理大江大河的工程与费用2、赈灾:旱灾、水灾、虫灾等。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这里已经表现出中国初期农业的艰难。

姚善存根据《图书集成》及其他资料统计,中国在民国前的2270年,有旱灾1392次,水灾1621次,见于官方报告。

3、防虏:秦始皇统一后,使蒙恬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而筑长城。

此后这种活动持续二千多年,直到清康熙打败葛尔丹后,才最终解除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长城与400毫米等雨线大致相吻合。

第二章欧洲独特发展道路一、民主制二、私有财产权三、自治城市四、宗教与世俗社会分离五、罗马帝国衰落及彻底分裂六、为何哥伦布不是中国人而是欧洲人?欧洲一直自认为,它与东方社会不同。

民间传说或者旧派上流人士认为,希腊与波斯人在萨拉米斯和温泉关的大战,是东西方之间、自由城市与贵族帝国之间、主权公共所有(至少自由民拥有主权)与东方专制主义(所有人均负担劳役)之间决战的象征。

古希腊发明民主概念,这是它的特色。

二、私有财产权西欧社会,私有财产权的理念一直保存下来,有利于经济发展、积累财富。

重视发展工商业。

东方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于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不力,当然没有这方面的理念。

法兰西民间传说“苏瓦松花瓶”故事。

三、自治城市城市到处可见,在任何社会里都存在。

但是半自治城市或者自治城市,这种组织形式是欧洲所特有的现象。

在西欧之外的国家里没有出现过这种组织形式。

自治城市。

首先是:商人拥有、商人享用、商人治理其次是:能赋予居民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城市人拥有独立的民事权利。

中世纪有一句名言:城市空气使人自由。

它对瓦解农奴制发挥作用。

四、宗教与世俗社会分离基督教希望帝国宽容,很早就把上帝和凯撒区分开来,教会讲世俗社会的权利交给凯撒,并且让出相当大一部分原属于上帝的权利。

双方各得其所,各司其职。

权威分立,导致异端异论纷纷出现。

这不利于保持确定性和一致性。

但是却有利于精神活跃和公众发挥创造力。

在伊斯兰世界里,宗教至高无上。

权威一统,压抑了思想活跃。

五、罗马帝国衰落及彻底分裂东方国家,权威单立,大一统国家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性,但是不利于思想活跃,容易僵化。

欧洲好运气在于:罗马帝国衰落以及彻底分裂。

罗马帝国实现大一统,有权威秩序,罗马治下的和平光荣一直受人怀念。

人们普遍认为,分裂是一种导致大灾难和冲突的根源。

对罗马帝国瓦解后的欧洲分裂,也要看到另一面。

一方面,分裂对恣意妄为和暴戾行为起到制约作用。

四分五裂的政治小单元之间免不了要进行竞争,它们会改进管理。

一方面,由于权威非集中化,欧洲免于一击即溃命运。

许多帝国战败一两次,立即土崩瓦解。

13世纪蒙古人征服到东欧,15世纪后土耳其人征服南欧。

西欧幸免于难。

六、哥伦布为什么不是中国人而是欧洲人?为什么16世纪进行地理扩张的是欧洲,而不是同时期的中国。

这主要是因为欧洲的世界和中国的世界不同造成的。

具体来看有两个原因。

一是欧洲和中国这一时期在农业领域的不同所致。

二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广大的帝国,而同时期的欧洲却是一个初生的世界经济。

欧洲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空间上划分为三个地带:核心地区、边缘地区、半边缘地区;这种空间结构,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以往任何体系的根本不同;500年以来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展过程中,这种空间结构一直没有变化,只是具体的角色有变化;核心地区核心地区是指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以及高工资产品所在的地区。

核心地区的经济活动,一般是资本密集程度高的生产,以及由此带来的高额回报,对劳动的剥削和压迫程度低。

雇佣制度更加成熟,劳工组织化程度高,经济外强制较少。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以来,只有少数国家处于核心地区,16—19世纪的西欧、20世纪的美国、日本。

边缘地区边远地区是指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低工资所在地区。

基本特征:产业产品简单,专业化生产;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报酬低;生产工具和组织简单;对劳动的剥削和压迫程度高。

劳工组织化程度低,雇佣制度不发达,经济外强制明显。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处在这个地带。

半边缘地区半边缘地区是指处于核心与边缘之间的地区,对邻近的核心区而言,它呈现一种边缘化过程,但相对于邻近的边缘地区而言,它又呈现一种核心过程。

半边缘地区发挥特殊作用,虽然从全球看是半边缘地区,实际上在所在地区发挥特殊作用,在核心区与边缘区架起一道桥梁。

例如新兴工业化国家。

三个地带相互关系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并非固定,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是彼此相连的,在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重新出现分化组合。

某一时期的核心地区,有可能衰落成为边缘地区,而以前的边缘地区经过竞争有可能成为核心地区,这主要看资本累积的速度和质量。

特殊性的文明被普遍化的三种途径一、社会科学的制度化二、意识形态的制度化三、社会运动途径一:社会科学地制度化将自然和社会作为两个不同的系统来研究,在西方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寻求天人合一的偏好形成鲜明对比。

社会科学的制度化通过三种方式:建立国家学术机构;在大学中设立系和教授席位;图书馆对学科进行分类。

这种制度化使得西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文明。

途径二:意识形态的制度化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文明的另一个途径,是借助于法国革命影响(法国大革命对世界体系的最大影响在于:承认变革的正常性),在19世纪出现三种意识形态。

时至冷战后的今天,这三种意识形态仍然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

三种意识形态:保守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途径三:社会运动劳工运动:争取经济利益。

社会主义运动:争取社会变革民族主义运动: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2、资本主义文明与发展的“两难境地”(1)问题的提出(2)发展中国家的两难困境(2)发展中国家的两难困境对于那些处在边缘地区的国家而言,它们对于核心地区所创造的那种文明是很难作出有效的反应,它们往往陷入一个两难境地:拒绝接受将是一个损失,接受也是一个损失。

如果拒绝接受,边缘地区很难享受科学给世界带来的利益;如果接受,那就意味着放弃自己以前的文明。

“不规则发展法则”一位荷兰历史学家认为:“在发达程度较高的、新的文明阶段处于领先地位的任何国家,当它达到一个临界点或界线时,要超越这一界线向前发展是极其困难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人类发展的下一步不得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迈出”。

一种文明形态的核心地带不能产生另一种形态的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只有在现有文明的边缘地带产生发展。

就像在自然界,飞禽要变成走兽是很难。

美洲金银与欧洲兴起15世纪货币供给不足引起“银荒”,使得易货贸易开始在欧洲一些地区扩大。

欧洲经济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冲破现有的货币流通额不足的限制。

据布罗代尔计算,美洲金银来到之前全欧洲贵金属总量约为黄金2千吨,白银2万吨,人均贵金属600克。

1495年以后西欧新增全部贵金属中大约85%来自美洲。

1521-1600年秘鲁墨西哥流入西欧1.8万吨白银和2百吨黄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