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主任的沟通艺术

班主任的沟通艺术

小学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技巧
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学生的“益友”。

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总会频繁遇到一些在校内外多次发生违反校规校纪、不遵守社会公德、在学生群体中表现较差的的学生,我们称这种学生为行为不良学生。

他们的不良行为上表现为:欠交作业、照抄作业、违反课堂纪律、考试作弊、迟到旷课、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痴迷网吧等。

小学生出现这些不良行为,多数是在无意之中造成的,往往与他们学习成绩较差、自制力不强、是非判断能力较差有较大的关系。

班主任在帮助他们纠正这些不良行为时,要以谈话为主,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主动改正。

孟子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班主任在与行为不良学生谈话时,一定要掌握巧妙的谈话艺术,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以赞赏作为谈话的切入点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学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当这名学生惴惴不安地站在校长室里等着挨骂时,出人意料的是,陶行知先生却用四块糖果巧妙地化解了孩子与校长之间的鸿沟,又让这名男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了批评教育的目的。

在班主任的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势必会遇到许多类似的事情,如果班主任把学生拉到办公室就是一阵劈头盖脸地责骂,学生由于害怕,也许会三缄其口,
任由班主任批评。

班主任也会因此失去了解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动机的机会,起不到有针对性的批评效果。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班主任在对行为不良学生进行教育之前,一句赞赏的语言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敞开心扉,乐于与班主任进行交流。

我们也可以如陶行知先生一样,撇开行为不良学生当前所犯的错误,从其他方面的优点入手,展开话题;或者从行为不良学生的所作所为中,挖掘他所表现出来的闪光处作为切入点;亦可以从行为不良学生近段时间的变化过程中找出他进步的表现给予赞赏;还可以从学生具备的优势入手进行表扬。

总之,对行为不良学生的赞赏,可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从而展开层层剥茧式的启发教育,起来事倍功半的作用。

二、蹲下身体,平等交流
当班主任蹲下身体,视线和学生的视线保持在同一水平线时,眼神的沟通有时胜过千言万语的教育。

因为这时蹲下身体,并不仅仅是身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在内心里向学生发送出地位平等的信息,从而成为开启学生心门的一把钥匙。

所以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凡是从事小学教育的班主任都知道,小学生最崇拜的人是老师,而最畏惧的人也是老师,老师的话在他们心中就是圣旨,不能不从。

又特别是对大凡小事都要插手管一管的班主任,小学生更多了一份服从与害怕。

在对行为不良学生进行教育时,有的学生因为对班主任的畏惧,而主动承认错误;而有的学生正因为畏惧而隐藏错误。

倘若班主任没有那份智慧与学生
“斗智斗勇”,让学生的错误侥幸“过关”,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沾沾自喜,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造成这一切的,是班主任高高在上的地位使然。

要使行为不良学生真正接受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只有放下班主任的架子,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而要做到平等,前提条件就是蹲下身体与学生进行交流,让身体上的差异不再对学生构成高高在上的感觉,学生才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批评教育。

三、心平气和,呵护学生心灵
班主任在看到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一般都会想到由此带来的种种麻烦,往往就会动怒,板起面孔,用刻薄的语言训斥学生。

这样批评的结果是越批评,抵触情绪越强,错误反复地犯。

是人就会犯错,而行为不良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在自卑的同时更希望得到班主任的重视,有时便会以不良行为来引起班不任的关注,证明自己的存在。

而且由于小学生自制力较差,明知不可以犯的错误,但总是管不住自己的手脚。

犯了错后又万般后悔,害怕被班主任认定为差生。

所以,小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一般都没有特别恶劣的动机。

班主任在面对行为不良学生时,一定要先来个自我心理安慰,告诉自己:“生气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然后冷静想一想: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我该怎样询问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美丽可爱,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只有在保护了学生心灵不受伤害的前提下进行谈
话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从而乐于改正其错误。

四、用信任为学生启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

即使再调皮的学生,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别人喜欢的人。

当学生由于无知或无意犯下错误时,班主任不能以此就给学生扣上问题学生的帽子,一股脑儿地将他们把入无底深渊。

而要相信他们只是一时的失误,相信他们一定有改正自己错误的决心和能力。

只有信任,才能让行为不良学生逐渐克服缺点,朝着老师希冀的方向前进,甚至出现奇迹。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位学生曾是“惯偷”,教育多次都不见效果。

一次,马卡连柯把去银行为“工学团”取钱的紧急任务交给了他。

开始这名学生难以置信,随后异常兴奋,立即跑得大汗淋漓,把钱取回来。

此后他改掉了偷窃的习惯。

正是由于马卡连柯的信任,使他对学生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取得了最佳的教育效果。

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从内心深处信任学生,学生才能得到鼓励,从而在未来的道路上一定会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

做一名睿智的班主任,带着一份浓浓的爱走进行为不良学生的心灵,循循善诱地把他们从泥沼中带出来,这是班主任的责任所在。

在这一个过程中,班主任也能收获不少教育乐趣,实现自身价值。

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寻找与行为不良学生谈话的艺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在班主任的细心呵护下健康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