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旅游景区的区位选择与布局分区
一、旅游景区的区位选择
1、区位选择的方法理论
旅游景区区位选择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地理学中的区位论,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和探讨地理空间对各种经济活动分布和区位的影响。
对旅游景区区位选择产生积极意义的法则有:
(1)距离衰减法则
该法则来源于物理学上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认为地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但这种作用力最大的特点就是随着距离的增长而出现反向的运动,即距离越大,吸引力越小。
纵观旅游景区的吸引范围,也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即随着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之间的距离拉大,接待的游客数量随之逐渐变少。
(2)加权平分法
它是对多个可行性的区位选择方案,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由专家进行打分,经过核加总分,比较各参与选择区位的总的分值,得分最高者成为最佳区位选择,选用此种方法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市场规模、气候条件、水源及排水、能源供给、环境保护、劳动力来源、安全环境、扩展余地等等,在评价过程中各指标的权重有别。
(3)格伦顾客行为法
格伦和N.J.格伦(Gruen)在1966年建立了一个“行为”方法,通过对典型消费者进行调查,确定消费者人数,估算出可能的消费量,从而确定市场潜力,通过比较选择最佳区位。
2、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1)资源条件
景区中旅游资源条件主要包括自然类型和人文类型,它们的丰厚度集聚度和品位档次构成了旅游景区吸引力的重要条件。
是否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不仅是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所关注的,而且也是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者在区位选择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因为具备富有特色的资源条件才会更加容易形成旅游者前往该景区旅游的行为,从而带动景区的发展。
(2)经济特征
包括收入、消费习性、区域经济状况和企业关系。
区域经济状况通常会影响土地、资金、劳动力的可获得性及成本。
企业关系涉及到同行业的竞争和其他行业的竞争,前者主要争夺客源,后者主要争夺资源。
(3)交通格局
旅游景区的交通格局可以从航空、铁路、公路和水上交通四个大的方面去考察,交通影响可进入性,而可进入性是衡量景区交通条件的基本标准。
景区的可进入性,是指景区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设施,我们通常说某景区可进入强,就是表明该景区能够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进入和离开的交通条件。
(4)社会要素
影响旅游景区的社会要素,一是景区客源地的社会人口特征。
二是社区环境,社区对旅游的重视程度也影响旅游景区的发展,社区支持或敌视旅游业经常影响旅游景区的游客经历、旅游的就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5)城镇依托关系
景区与城镇的依托关系主要是指两者之间的距离和依托城镇的重要性,距离
越近,对景区的发展也就更为有利。
3、旅游景区区位选择实践:
对于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区的区位选择以资源指向为主,即区位接近资源地。
而人造的景观为主的旅游景区的区位选择以市场为导向,即期望接近市场。
我国在选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标准是旅游度假资源丰富、对外交通便捷、国际旅游比较发达,对外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
二、旅游景区的布局
旅游景区的布局就是对景区中众多景观资源要素和服务设施等要素进行空间上的整合。
旅游景区的布局是从区位选择入手,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承载力等的约束下,寻求旅游景观、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在空间上的最优配置。
1、景区布局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首先在布局中紧紧围绕满足人的需求这个核心,让景区布局真正达到创造符合人们生活环境的高度,使人们从景区旅游活动的参与中得到某种身心益处。
同时,旅游景区布局应满足美学上的需求,布局中利用形状、线条、质感、色彩效应等创造一种实质的经历,另外保证技术可行,管理方便,经济上实惠。
(2)整体性原则
要合理划分和利用地域空间,合理组织安排各功能系统,使各功能区域合理衔接,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地制宜地满足旅游区多功能需要。
(3)弹性原则
要方便经营管理,注重长远考虑,留有发展佘地。
(4)保护性原则
在保护的基础加以布局,使景区的布局能够促进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
2、景区布局的任务
旅游景区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景区空间环境上的统一、完善,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优化效能,社会生活上协调共享:
(1)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方便,卫生,高效,优美的空间环境,为游客创造一种特殊的经历。
(2)为旅游景区建立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物质秩序与社会秩序。
(3)立足现实并富有想象力。
建立适合当地风格的旅游体验,适时考虑游客越来越多明显的个性化需求。
(4)综合平衡各方的利益与需求
3、几种典型的布局实践
对于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其布局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基本要素相似,纵观旅游景区的布局实践,大体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布局形式。
(1)一线式布局:适用于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主要沿着交通线分布的情况,交通线有时是公路,有时是水路,甚至有时交通线路本身也是组成游览的一个重要内容。
(2)环核式布局模式:
这种布局模式适应于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服务的集聚度,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某一个中心区域上,而旅游资源则围绕在这一中心区域的布局。
第二种是资源的集聚度,比如在许多景区内,存在着旅游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其中有一个核心景区,聚集了大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而为此服务的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也主要在这里进行布置,周边的陆游资源则构成辅助性的吸引物。
(3)组合式布局:适用于几个处于同等地位,但在地域范围和功能上不能相互重合的资源。
三、旅游景区功能分区
1、旅游景区功能分区原则:
旅游景区的功能分区是为了找到该景区的资源优势,确定其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利于景区内部的经营,也利于景区的管理。
(1)地貌景观与文化景观连续性原则
(2)行政区划原则
(3)内部功能的一致性原则
(4)交通便捷性原则
(5)管理方便性原则
旅游景区功能分区的多少和每个区域面积的大小往往依据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而定,理想的分区应以总体规划规定的功能作为依据。
通常情况,大的规划区域一般按照景观的类似性与地域的连续性进行分区,小的规划区域一般按照景区功能要求的不同进行分区。
2、旅游度假区分区
国外学者沃尔布林德(Wolbrind)在1970年提出了RC-RecreationCentric的“娱乐同心圆”理论,这种分区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旅游景区的中心布局一个服务中心,形成吸引物综合体。
傅思特(R.Forster)1973年提出了关于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密集游憩区划分的“三区理论”。
3、国家公园分区
分区制是国家公园进行经营和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用以保证国家公园内的大部分土地及其生物资源得以保存野生状态,把人为的设施限制在最小限度以内。
一般把国家公园划分为3—5个不同的功能区,如生态保护区、特殊景观区、历史文化区、游憩区和一般控制区等。
(1)生态保护区。
供研究生态的自然区,只对工作人员,不对游人开放。
(2)历史文化区。
保护历史文物及其环境的地区,在不影响历史原貌的原则下,其附近可以适当建卫生、保护设施和绿化。
(3)特殊景观区。
美学价值很高,供游览观赏的自然区,严格限制开发。
除必要的安全、卫生及道路外,不得新建任何建筑物。
(4)游憩区。
也称设施集中区或公园服务区。
本区可以建设必要的服务设施,如游人中心、旅馆、商店、车站、停车场、电讯、管理等设施。
对于建筑的要求:尺度要小、用地方材料、地方风格、与环境协调等规定。
(5)一般控制区。
亦有称普遍区,除以上四区外,皆属一般控制区,有的控制区包括公园界外相邻地段。
4、风景名胜区分区
我国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就其性质、功能及其保护利用而言,相当于国外的国家公园。
我国各风景名胜区由于级别、大小、特点等的差别,在组成部分上有所不同,但在功能分区上一般可以分为:
旅游接待区:这是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有较好的餐饮、住宿条件,有较完备的商业服务、电讯设施等。
游览观光区:这是风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者最集中的场所,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特色的地段,风景点最为集中,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融为一体是游览观光区的一大特点。
休闲疗养区:许多风景区开辟了休闲疗养区,并成为风景区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
商务服务区:借助必要的商业服务设施为游人和当地居民服务,在分区布局时应注意与周围环境和协调。
行政管理区:这是风景区中行政管理机构集中的地段,一般不与游人发生直接联系。
加工工业区:主要是为风景区旅游者提供所需食品加工以及工艺品加工等,该区靠近或分散于居民区中,有的工艺品还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参观游览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