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背景一、严峻的就业形势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
毕业生增幅减缓大环境起点仍高。
同期毕业的学生,相对往年增幅有所减缓。
据统计,前几年的毕业生人数每年都要增加20000左右,而2009年毕业生人数仅增加了8000,增幅相对减缓。
针对学历结构分层次来观察就业形势,数据显示今年毕业生的数字研究生是5万7左右,本科生11万左右,专科生大概是4万3。
这基本是2009年的毕业生结构。
对于高学历的博士生、研究生,基本还是保持了往年的水平,毕业人数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本科生的毕业人数依然是增加的,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应该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最庞大的就业群体;反观高职和专科这部分学生,人数不仅没有增加,相反还略有下降,很多学生选择了续本、出国留学等方式。
但是对于就业岗位而言,却不会因为毕业生学历结构变化而调整。
尽管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但是工作岗位却仍然按照社会、按照实际的需要来招聘人才。
一些专科水平的、专业性很强的一线工作岗位的需求大于符合这部分学历要求的毕业生人数,但是本科甚至更高学历的毕业生难以降低门槛走上这些工作岗位,因此仍需要大量外来毕业生去弥补这部分空缺。
近年来,博士生、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
很多中小企业无法解决毕业生的户口问题,使得一些高学历的毕业生为了自己的出路不得不降低门槛,低调就业,这对于本科毕业生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金融风暴"带来毕业生"就业寒冬"受经济低迷的影响,今年一批企业缩减规模甚至关闭。
进校的大型企业明显减少,用人岗位缩减,甚至一些知名企业明确通知取消今年的校园招聘。
( 一) 今年连好专业都难找工作1 企业数量比往年减少大概1/3,对外企业受影响比较大。
国内企业招聘人数也相对减少。
很多小企业都取消了校园招聘会。
2 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们更加看重公务员和考研等稍显“稳定”的选择。
今年的全国公务员报考人数突破百万人大关,成为报名人数最多的一届。
3 失业的危机感还延伸到明年的毕业生中。
(二) 房地产和金融企业“冻结”招聘计划今年因金融风暴影响,不少公司选择了裁员或正在研究裁员计划。
没有大规模裁员打算的公司,也有的宣布中止2008-2009年全年的大规模招聘计划。
大学生就业冷热不均高教资源存在严重浪费2008年12月15日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公开了一项针对20余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越来越呈现出冷热不均的趋势,即不同大学、地区、行业、职业领域和专业之间天差地别。
该调查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用初次就业率来衡量是不合适的。
因为实际的状况是,毕业半年后是该群体就业的另一个高峰期。
比如2007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仅有55.8%,然而半年后就业率达到了84.9%,提高了近三成。
在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1.2%的人自主创业,55.1%的人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有关,还有28.6%的人的工作和其所学专业完全无关——这意味着140多万名大学生所学知识没有用上,从而表明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
另外,该年度的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失业率为12%,其中9%的人在继续寻找工作,不到1%的人正准备深造,2.2%的人放弃了求职和求学而成为所谓的“啃老族”。
调查报告称,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时下焦点,但细致分析一下,这种“难”并不是均等存在的。
实际上,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同。
调查者将所有学校分为三类:211工程高校,非211工程普通高校和高级职校与专科学校。
211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大概是88%,非211工程是59%,职校和专科院校是43%。
从专业来分,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就业越容易。
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艺术领域,包括美术、音乐和表演专业;二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和农学专业。
同时,低就业率往往和低薪相连。
在不同地域上大学,就业形势也不一样。
东部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区,吸收了就业大学生的六成以上;而中西部地区仅能为当地毕业大学生提供一半左右的就业岗位。
其中,广东、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是大学毕业生净流入省市,而湖南、湖北、黑龙江和吉林净流出率较高。
调查中,另一个重要现象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正在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而国有和集体企业以及政府机构则不再是吸纳的主体。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事实上,造成中国大学生今年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正在释放,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中国整个就业市场都难免受到波及。
然而,对于大结构性的”。
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
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
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
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
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
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
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
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
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
三、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
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
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
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
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