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现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不同点

浅析现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不同点

浅析现代汉语与印欧系语言的不同点
摘要: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

这种特点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并通过与其他语言的比较得以显现出来。

对比现代汉语与印欧系语言的不同点,有利于加深我们对现代汉语本质的认识和对语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现代汉语印欧系语言不同点声调形态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最主要的语言。

英语属印欧语系,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同印欧语系的语言(本文以英语为代表)相对比,现代汉语与之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汉语是声调型语言,而印欧语绝大多数是没有声调的语言。

(二)现代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其主要的语法手段。

(三)现代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

音节、语素、汉字三位一体。

英语的基本语音感知单位是音位,汉语则是音节。

(四)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和造句法是一致的,而印欧语构词法和造句法有很大不同,分为词法和句法。

(五)现代汉语短语的语序比较固定,语素、短语、句群三级单位结构稳定。

(六)现代汉语语素单音节化、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

而印欧语绝大部分是三个音节以上的词。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与印欧系语言的前两点不同。

第一,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印欧语系中的英语、法语等则为无声调语言。

声调即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又称字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根据声调的有无可以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两类——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

非声调语言只能起到改变语气的作用而不能区别意义。

声调是现代汉语音节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普通话音节有四大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现代汉语中每一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

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声母韵母相同的音节,往往靠不同的声调来表示不同的意义。

如yuān(冤,冤枉)、yuán(园,种植花草树木的地方)、yuǎn (远,空间或事件的距离长)、yuàn(愿,愿望)。

印欧语绝大多数都是非声调语言,词的意义与声调无关。

如“lay [lei]”不管用什么调子念,意义都不变。

但印欧语有重音,以英语为例,英语的词中有重音,称为单词重音,其在词中出现的位置有着一定的规律:双音节词重音多在第一音节上,如“sofa[ˈsəufə]”、“paper[ˈpeipə]”;三音节词重音多在第一音节上,如“musical[ˈmju:zikəl]”;多音节词重音多在倒数第三音节上,如“pictorial [pɪkˈtɔ:ri:əl,-ˈtəʊr-]”。

重音的位置不同,词性不同,有时连意义也不同。

如英语的refuse([ri’Ou:Z]动词,拒绝),([’refju:S]名词,垃圾);conduct([kon’dAkt]动词,引导、带领),([’kcmdAkt]名词,行为、举动);instinct([in’stirjkt]活跃的),([’instiljkt]本能)。

重音在前是名,重音在后是动词。

汉语的双音节、多音节词中虽也有重音分布,但这种现象并不重要,一般不被注意到。

第二,现代汉语是一种缺少形态的语言,靠语序、虚词连接句子。

所谓形态变化,是指语言单位在不同的结构关系中产生的形式上的变化。

这种变化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一个词的变化。

例如英语的book、books属于同一个词,前者表示一本书,后者表示两本及以上的书,汉语中则一律用“书”来表示;再如take、takes、taking、took、taken也属于同一个词,有着人称以及时态的区别,而汉语中的“拿”字,不论出现在什么位置都没有形态变化。

这种变化是现代汉语缺少的。

另一种是词形变化改变了词性。

如play、work、look后接上-er,由动词变成了名词;help、use、harm是名词,后加ful变成了形容词。

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变化,例如动词+头/儿可变成名词:盼——盼头,念——念头,盖——盖儿等。

以上两种变化是内部的形态变化,与之相反的则为外部的形态变化。

外部形态是用虚词来表示的,例如英语将来式在原形动词前加will或shall。

用虚词表示的语法关系,在现代汉语里比较常见。

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使汉语的词类缺乏形式标志,而在印欧语中,词性往往由形态标明。

比如英语中表示“美丽”意义的,“beauty”是名词,“beautiful”是形容词,“beautifully”是副词,“beautiness”是名词。

因此,英语词类的功能比较单纯,和句法成分之间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一对一,如动词
——谓语,形容词——定语,副词——状语;少数一对二,如名词——主语或宾语。

而在汉语中,词类缺乏外在的形态标志,不同词性的词,其形式往往是相同的,与其所处的语法位置无关。

如“漂亮”可以作形容词,在“漂亮的衣服”中作定语,在“漂亮是女人的外在美的一种表现”中做主语等;也可以作动词,如“她这些天漂亮起来了”(谓语),“你今天晚上要打扮的漂亮”(补语)。

现代汉语词类跟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种词类可做多种句法成分。

同时,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既没有象英语的“-ness”、“-ation”之类的词缀,也没有动词的有限定是和非限定式(不定时、分词、动名词)等的区别。

因而,汉语很少象英语那样以形态来表示语法关系,如用“’s”表示名词前的定语,用“-ing”表示进行态,语序和虚词就成了汉语表现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

首先,语序的运用。

在汉语的词、短语或句子中,同样的组合成分,语序不同,所表达的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也不相同。

如:
1)生产——产生、现实——实现、计算——算计、动乱——乱动;
2)心肠好(主谓关系,表示对人的客观性评价)
好心肠(偏正关系,表示对人的赞赏性评价);
3)学生爱老师(主谓关系,“学生”是主语)
老师爱学生(主谓关系,“老师”是主语);
4)他很不满意(主谓关系,不满意程度深)
他不很满意(主谓关系,不满意程度浅)
其次,虚词的运用。

在汉语中,同样的组合成分,用不用虚词或用不同的虚词,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大影响。


1)戒着烟(述宾关系,表示正在进行,正在戒)
戒了烟(述宾关系,表示完成,不戒了)
戒过烟(述宾关心,表示经验,曾经戒过,现在又抽了);
2)老师和学生(并列关系,表示两个人)
老师的学生(偏正关系,表示只有一个人);
3)买衣服(述宾关系,表示一种行为)
买的衣服(偏正短语,表示衣服的一种状态)
买衣服的(“的”字短语,表示一类人)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虚词表示主从关系,如“的、地、得”;一些虚词表示并列关系,如“和、同、也”。

它们成为短语的结构标志。

而在印欧语中,因为短语或句子的语法关系是通过词形变化等来表现的,语序对它的作用不大,因而语序相对比较灵活。

总的来说,现代汉语和印欧语系相比,有着诸多明显的不同点。

了解并研究这些不同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特点,推动现代汉语的发展。

参考书目:
(1)钱乃荣,《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杨文全,《现代汉语》,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申小龙,《现代汉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