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内业工作要求及成果制作一、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进展情况经过全省林业系统的共同努力,我省二类调查外业工作于2011年6月底全部结束,二类调查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已基本完成,全省共收集到306.67834万条小班调查记录数据(包括属性数据和图形(矢量)数据)和8.3960个抽样控制点调查记录数据;从2011年元月起,省规划院已对全部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整理,市(县)级拼界检查、小班界线清理、抽样点计算等工作已告一段落。
全省市(县)级森林资源成果的初步数据已经生成,经抽样控制计算,各单位都达到了相关精度要求,这一初步数据成果已经开始应用到我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一系列工作之中。
这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我省近10年来开展的新一期调查,其调查成果将为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进行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性数据,为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提供重要依据。
不仅如此,随着国家林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本次调查成果将作为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因此,这次二类调查成果制作面临全新的任务和要求。
二、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工作面临的发展形势和要求1、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工作的发展形势(1)国家林业局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国林业进入了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关键时期。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林业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指明了林业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林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赋予了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完善的林业动态监测体系,整合现有监测资源,对我国的森林资源、土地荒漠化及其他生态变化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
"为贯彻中央《决定》精神,国家林业局以建设"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龙头,统一部署了全国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先后在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江西、黑龙江、内蒙古、辽宁等省实施了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目前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等省(自治区)已建成了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基础平台、以"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支撑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实现每年公布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数据,及时有效地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向社会公布林业建设动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林业的认识和政府对林业的关注,促进了林业地位的提升。
目前,我省还没有建成规范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其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也严重滞后,这与国家林业局的总体部署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周边省相比也相对落后,因此,尽快启动全省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项目(数字林业工程)已成为当前我省林业建设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2)是实施政府目标考核的需要: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列为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考核的约束性指标。
通过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实现"及时出数",为实施政府目标考核提供依据,已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管理的一项长期性的中心工作。
(3)是林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迫切要求从2011年起,国家林业局对林业工程项目实现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湿地监测调查"、"沙化土地监测"、"土地石漠化监测"、"退耕还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项目,要求所有规划和申报、上报材料全部采用数字化图型,各项统计数据必须基于小班数据库生成,各项工程必须实现有效的监督管理。
而我省目前所有项目的规划、申报材料长期采用"历史数据",且经常"数出多门",各项图面材料也是"手工拼凑"生成,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全省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将各项林业工程信息置于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之上,以使其与国家管理规范相衔接。
(4)建设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省新一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已经结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全省森林资源数据库,为建立省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我省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如果滞后,森林资源现状又需要重新调查,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将更大,而且现在完成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也会失去时效,得不偿失。
2、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体系建设目标和任务以全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为基础,整合"连续清查"、林地变化监测、荒漠化调查、沙化调查、湿地调查、森林火灾调查、野生动植物调查、林业重点工程调查等监测项目,增加生态状况监测内容,建立全省统一的森林资源监测管理操作平台,为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提供信息查询、更新及分析评价等管理手段,构筑起"省-市(州)-县(市、区)"三级联动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采取"天上看(卫星遥感)--地面查(人工实地核查)--网上管"的途径,对全省森林资源、林地征占用、林地流转及沙化、石漠化、湿地、森林健康状况等实行适时动态监测,实现定期向社会公布森林资源建设和发展动态数据,为我省林业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具体目标如下:(1)通过对各项林业监测项目进行整合,建立起完整统一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管理体系,在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方法、统一操作平台的基础上,将各项监测功能进行协调,实现多功能综合监测; 通过卫星遥感(RS)对全省森林资源及林地变化动态进行适时监测。
从而全面提高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实现减少人力物力消耗、缩短监测周期、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效率的目标。
(2)以"3S"技术为支撑,开发建设森林资源监测管理操作平台(林业综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建设全省森林资源数据库,集成各项专题数据库,在统一的操作平台管理下,实现基础数据和各项林业信息资源(数据)共享、监测成果规范统一、技术路线与国家接轨,以全面革新我省林业建设管理技术手段。
(3)建设林业信息专用网络系统,使全省森林资源及各项林业专项监测、林地稽查、林政管理、森林防火管理、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森林采伐作业设计、造林作业设计等实现在网上操作办理,并通过对全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数据的"在线更新",实现上下级管理部门之间的即时信息反馈和数据交换,以增强林业经营和管理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全面提高我省林业建设管理水平。
3、主要技术路线开发建设全省林业综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森林资源监测管理操作平台。
集成全省森林资源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信息源,以卫星遥感信息为动态信息源,在建立卫星影像解译标志的基础上,通过将卫星影像与林业地理信息系统(图)对应配准,进行森林资源信息解译判读,(对解读疑难之处,辅以人工实地核对),从而实现对全省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和信息(数据)的及时更新,在此基础上,集成林业相关专题监测功能,实现对森林资源及林业综合功能和效益进行评估。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技术路线示意图三、我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内业下一步工作任务我省这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在全新的调查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这些新技术主要体现在区划底图采用了遥感技术(RS)、数据处理应用了GIS技术、样点定位采用了GPS技术,其调查内容丰富多样、基础数据采集实现了数字化,本次调查所采集的数据将成为建立全省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调查成果将广泛应用于我省林业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如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中,国家林业局明确规定,必须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基础进行,林地落界必须区划到小班、区划成果必须建立专项数据库(含图形库和属性库),各项成果必须基于数据库生成。
为适应当前工作需要,我省现已经启动全省森林资源数据库及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因此,继续完成好本次二类调查的内业工作,是当前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根据《湖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规定,我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内业还有下列4个方面的工作急需完成:1、继续完成省界、市县界的拼图2、继续完善图层数据的采集和专题图制作3、森林资源统计报表制作4、完成调查报告、质量检查验收报告的编制(一)关于行政界拼图问题1、省界拼图:2011年9月份,国家林业局林地办统一下发了全国省界图,这是我国"全国林地一张图"的规定界线,我院将其与全省二类调查收集的省界图进行了拼合,现发现有较多的地段不相吻合,特别是有些地段出入较大,需各地核实修改,对于修改之处,需同时对二类调查小班数据进行增减。
2、关于县市界拼图问题由于我省这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各地所采用的县市级行政界线未能统一,大多数市县采用了土地部门界线,少数县市采用了民政部门的界线,因此,造成了少数单位与周边县市行政界线不相吻合,这次培训会上有关各单位必须在一起协商解决这一问题。
(二)关于图层数据完善和专题图制作问题这次二类调查所收集的数据普遍存在着道路、河流图层数据不完整问题,断头路、断头河较多,许多县道、乡镇公路、中小河流都没上图,有的路、河中间突然中断,因此,各地应该立即补充完善。
按照《湖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规定,这次二类调查成果专题图制作还没完成,主要包括基本图、森林分布图、林相图等,根据当前我省林业生产建设需要,本次成果要求将主要以森林分布图、林相图为主。
(本次培训安排专题进行讲解)。
(三)关于森林资源统计报表问题森林资源统计报表是二类调查的主要成果,目前各地还没有生成完整的统计报表,这次培训将向各地发布统计程序,各地可通过该程序完成报表制作,但值得注意的是,森林资源数据必须经过政府认可才能发布,因此,目前的统计成果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应用(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各项森林资源数据各地不得自行公开发布,各地拼图工作完成后,可生成到乡镇和村级统计数据,省级生成到市、县级,省厅将上报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省本次二类调查生成11类统计表:1.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2.各类森林、林木面积蓄积统计表。
3.林种统计表。
4.乔木林面积蓄积按龄组统计表。
5.生态公益林地统计表。
6.用材林面积蓄积按龄级统计表。
7.用材林近、成、过熟林面积蓄积按可及度统计表。
8.用材林近、成、过熟林各树种株数、蓄积按径级组、林木质量统计表。
9.经济林统计表。
10. 竹林统计表。
11.灌木林统计表森林资源统计报表程序应用操作在本次培训中安排专题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