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练太极拳的七个要求和步骤

练太极拳的七个要求和步骤

练太极拳的七个要求和步骤
1.练太极拳的第一个要求是,上下相随,动无一处不动
上下相随就是由头顶至足心,把身形调直,使意气下沉至腹腔,再松散舒送至四肢,相连起来,上下一休,保持中正安舒,再开始运动拳架。

两手心与足心,上下相随,协调一致。

前进、后退时平送腰胯,身体垂直平行移动,如同船上的旋,杆一样。

不能低头猫腰,左右摇摆。

不能才了"半截拳",只动上半身,要上下相随。

练习时可以把手臂放下,不动手势,只动身形;也可以在行进中暂时停下来,放下手臂,检查身形动得如何,是否符合要求。

2.练太极拳的第二个要求是:内外相合
内气与外形相结合。

每个姿势都必须有内气的供给,把内气贯穿到姿势中去。

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外形运动由内气支配,不能外形动作找内气的供给。

这个问题要弄清楚,否则就会产生各种毛病,影响身体健康
只有外形动作,只是抡胳臂、踢腿,不是练太极拳。

内外相合,内气与姿势不要互相等待、互不配合。

内三合(神、意、气相合)、外三合(手与脚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内外相合,做不到这个要求,则一辈子也练不好太极拳。

3.练太极拳的第三个要求是:内外相合的上下相合
内外相合,还要保持第一个要求:上下相随。

4.第四个要求是:拆架子
太极拳架是前人把各种应敌之招综合起来编成的套路。

不论哪一种套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练习中,可以根据需要改。

但必须遵循理论的要求进行练习,才能练出功夫。

可以专门练‘唰架子"、"捋架子"、"挤架子",…....。

即一套架子,每个姿势、动作只练一种劲儿。

每个姿势都是"桩"。

可以单独练一个姿势,也可以把几个姿势纽合起来练习。

养生架和技击架是同一拳架,只是练法要求不同。

[详见本篇"(十七)养生与技击一一一两种不同的练法"]
5.第五个要求是:拆手
练知己之功的拳架时,都是用手做出姿势,指出方向,领出内气的去路,所以姿势练得正确与否,和内气练得舒畅得意与否,均表现在手势上。

手必须变换灵活,随机应变,不要有规矩和固定的姿势。

手无定像,但有它一定的活动范围,不是乱动。

要保证在任何动作中都要按照养生的原理,掌握养和散的道理,而掌握的好坏,全在于手。

练知彼之功时,手更重要。

与对方一接手就要求听、懂、化、问。

这些功夫是无形的,叫做"术"。

手必须掌握术的功夫,才能做到轻灵变化无穷。

把功夫练到手上,这叫"功夫上手"。

以后逐渐达到拳谱所说的阶及神明(就是融会贯通的最高阶段)。

这样,与对方一接手,就能先觉察到对方的动向,这叫做"懂劲儿"。

6.第六个要求是:分劲儿
编者按:汪永泉老师对内劲儿的本质及其和力的区别作了专门讲述。

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没有弄清楚,误把力当成劲儿,走入歧途。

内劲儿和力是两码事(不同的事物)。

内劲儿即太极劲儿,是神、意、气的化合,不是神、意、气的集中。

一般理解,所谓劲儿,是把本身的神、意、气集中到一点上,再把这个点运用到某个姿势上
去。

经过长期的锻炼以后,就会逐渐扩大增长起来,变成一种力。

这种力是经过锻炼取得的,是后天之拙力。

这种力形式大、动量滞、交换迟、动的去路直,在技击方面用起来,因身形动作大,运动量较强,因此影响内气的波动,易于浮躁。

这近于长拳的练法和要求。

初练太极拳的人觉得太极拳的练法与上面的练法相似,其实不然。

如果按照太极拳的理论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逐渐把理论与姿势结合起来,就会很明显地感觉出来,上面的练法和要求是与太极拳不同的。

练习太极拳的要求,是把本身的神、意、气化合归一,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轻灵圆活之劲儿。

这种劲儿是以气、意混之为主。

它的本质是气,对它的要求是空、虚、散,而不是集聚的。

这就是太极劲儿,又叫做先天劲儿。

这种劲儿与姿势的关系,是利用身形手势,给这种劲儿开出去路,指出方向,使它能自然畅通,输出无阻。

这种用法只是在应敌时一现用之,切勿在练拳时随意输散,以免致伤身体,影响养生。

在运用时不要把它直接贯穿到某个姿势上去,而产生劲端。

否则在应敌时遇到强力就会使内气返回本身,致伤身体。

7.第它个要求是:入化镜
入化境,这是练拳达到的高级境界。

要达到这一境界,先要把练习太极拳的种种要求和方法熟练精通,逐步做到虚实分清、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招术分清、开合分清。

还要把姿势与劲儿分清,知己和知彼分清,"养"与"伤"分清。

把以上有形的练法分清以后再融合在一起,化于无形,若有若无,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守规矩而脱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

练到这个地步,才能达到空虚无滞、动静自如、无形无象、全体透空。

这样,心性自然得到保养,百病不生,延年益寿。

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以后,才能体会入化境的奥妙。

这是很难用笔墨来表达的。

只有经过心传口授,才能得到。

......... 此外,他还教了一种重要的练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练功。

主要是指太极拳的基础功一一知己之功。

所谓随时随地练功,不是整天比划太极拳的姿势,而是在日常活动中注意使自己的身心状态符合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这样使练功的时间增加了几倍;使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成为自己的习惯状态,像是身体的一种本能。

这很有利于功夫的增长。

如果一个人平时经常处在与太极拳功夫要求相背离的状态,如心浮气躁、精神萎靡、低头猫腰、缩脖耸肩、凹胸驼背、气涌心际、僵滞、全身紧缩、自己跟自己较劲,也许不一定很严重、很典型,只是一种倾向、一点毛病,但这对练功是有不利影响的。

----摘自《汪永拳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