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弟子规读后感800字5篇

弟子规读后感800字5篇

弟子规读后感800字5篇《弟子规》是清朝李毓秀所写的,让我百读不厌, 教会我如何尊重别人———要孝顺父母;是它,帮我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守信;是它,让我学会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问题———要仔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读后感1今年暑假,我阅读了弟子规。

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发现,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就得有规矩,懂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

刚开始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通过仔细阅读解释才明白这段话的含义,我感受到做儿女的应该尊敬父母,只有这样才能报答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同时也真正了解了古代小朋友是多么孝敬父母,我心里也暗暗下定决心向他们学习,要在生活中践行《弟子规》。

于是我便马上行动起来,我先做到了父母叫我时,我立即回答;许多事情都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不惹父母生气;外出时告诉父母自己到哪里去;回家后,告诉父母回来了;父母所讨厌的,我都不去做……这些我都一一做到了,慢慢地我发现父母越来越喜欢我了,不断地夸我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关心人了,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自从我学了《弟子规》,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

以前有好多次,我做作业时总是磨磨蹭蹭,边玩边写,父母批评时还顶撞父母。

可自从我学了“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我深深感受到这就是圣人的教海。

当我认真读完《弟子规》,想到里面让我们要从小学会自强自立的话语,我也决定利用假期充分锻炼一下自己。

于是就让妈妈在深圳给我报了一个“新东方少儿英语夏令营”,这样即能强化学习英语,又能锻炼我的综合能力。

8月上旬爸爸把我送到了遥远的深圳,开始了为期十天的全封闭夏令营生活。

在夏令营期间,我是非常独立的,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

按照《弟子规》中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自己洗衣服、洗头、洗澡、刷牙、洗脸……每天准时起床、认真早读、专心学习、积极发言、快乐游戏、按时作息。

营地生活对我来说每天都是新奇的,都是井然有序、丰富多彩、充满着无限的乐趣。

按照“泛爱众”里面所要求的去做,我与同学们相处得特别好,很快就跟大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我们每天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睡觉。

在宿舍里空闲的时候,由于想家,很多小伙伴都哭了,看到他们哭的那么伤心,我也忍不住想哭,但最终我没有掉一滴眼泪,因为我不想让妈妈为我担心。

营员们大部分都来自深圳、广州,只有我是来自遥远的山东,也只有我自己没有哭,老师们也为我的坚强所感动,纷纷竖起大拇指。

共同度过了十天的营地生活,我和小伙伴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到了夏令营第十天,当我和同学们即将分别的时候,我跟所有的小伙伴每人都拥抱了一次,此刻大家哭声一片,我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真舍不得他们,舍不得老师啊!但是最后还是不情愿的说了一声“再见”,就这样我们依依不舍的挥手告别,心中期待着下次相逢。

学习《弟子规》就是把圣人孔子的教诲融入到生活中,我今后一定做到努力学习,自强自立!我相信我一定比现在做的更好!弟子规读后感2小学时老师曾教我们读过《弟子规》总叙和入则孝的内容: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然而那是小不明白它的含义。

前段时间我们的班主任又叫我们学习弟子规,并且给出了最全弟子规的解释。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做,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日常言语行为中要有礼数、讲礼貌、讲信用;要博爱,向有德行的人学习;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更应该好好学习。

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品德升华的过程。

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现在我们这些00后、10后,似乎每个人都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

有的时候,我们爱去哪就去哪,根本不会跟父母说;有些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就一头栽进房间里,根本也不会跟父母说。

其实,在背后的父母都隐含着无比的担心。

孩子在外边的时候,担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

我们根本不会想象到他们的焦虑,只会自己玩,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

我们爱我们的父母就该“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时候告诉父母知道你们去哪里,回来的时候,要当面告诉父母我们回来了,让他们放心。

家在农村的我,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邻居阿姨谢佳华打小就很照顾我,一直看护我带着我,跟我关系很好,或许是因为我们玩得太熟了,所以我总爱跟大家一样没大没小的直称呼她的名字——小华。

其实,她比我足足大了12岁。

也许是因为习惯了吧,我叫她名字时候,她也不见怪,也没跟我说过什麽怨言。

但其实,她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却不会跟我说任何,或许怕我难为。

现在我知道了,我爱小姨就该“称尊长,勿呼名”,即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要直称呼他们的名字,要称号“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称呼,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长辈。

我发现我的同龄人中有许多人不分大小的跟长辈说话。

有的时候,遇到跟长辈意见不同时,总爱大声反驳,不分尊卑。

有时,跟老师讲话也是如此,令老师感觉很尴尬。

长辈们有时候也会教训他们一下,但他们总是这样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会。

其实,长辈们内心也很不满,但也不会狠狠地骂他们,而他们也不会想到这一点。

现在我明白了,我们爱长辈就该“尊长前,声要低”,即与长辈说话的时候呢,声音要柔和适中,不要大大声音地驳回。

《弟子规》里的行为作则,就是作为学生,晚辈应该具有的规矩。

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们应继承祖国传统的美德,要把《弟子规》中所赋予我们优秀品质发扬光大。

把自己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的、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3“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在谈话。

”国学经典《弟子规》就是一本好书。

它辑录了至圣先师孔子的训诫和教诲。

每每诵读,我总是深受教育。

《弟子规》成了我永不忘却的“老师”。

瞧,一翻开书,四行醒目的字映入我的眼帘:“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 “老师”教导我,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为人处世要谨言慎行守信用,不可信口开河。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高,非貌高。

”这句话说的是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我们敬重他人,不能只看外貌。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都接受着《弟子规》的熏陶。

我也一样。

“借人物,及时还。

后有急,借不难。

”盛夏的一天下午,我正在房间里学着古人的样子,倒背着双手,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弟子规》中的警句,爸爸走进屋来,笑着说:“背得不错嘛!你能说说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我胸有成竹地回答:“借来的东西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了,怎么样,儿子没说错吧?”爸爸点点头:“嗯,不错!那‘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是什么意思?”我想,爸爸,你也太小看你儿子了,我要让你刮目相看。

我挺了挺胸,咽了口唾沫,自信地答道:“不能让身体受伤,那样会让父母担忧;不能让品德有损伤,那样会让父母蒙羞。

”“那你做到了吗?”爸爸严肃地问道,“你今天有没有去偷别人家的桃子,让父母蒙羞?”听了这话,我的心“咯噔”一下,不由得回想起上午干的傻事:离我家不远处,有一座果园里,果园里的桃子熟了,鲜嫩欲滴,我见了顿起馋意。

“小乔,小希,我们去摘果园里的桃子。

”我把几个小伙伴召在一起,压低了嗓门说。

他们二活没说,就跟我走。

我们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走进桃园。

我刚摘了一个桃子,忽听一声大吼:“谁?竟敢偷我的桃子。

”接着,一位彪形大汉向我们疾步走来。

看见有人来了,我们撒腿就跑。

那个人追了一段路,就停住了脚步,嘴里还愤愤地指责着:“小小年纪,竟然偷东西……”我们跑了一会儿,回头看看没人追来,这才松了口气,到别处,疯玩了一个上午。

我以为风平浪静了,就大胆地回了家。

没想到爸爸竟然借着考查我《弟子规》学得怎样,来质问此事,我真是始料不及!“我——我——”我低着头,支支吾吾了半天,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爸爸说:“你知道吗?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当桃园的主人在路上拦住我,说:‘你的儿子在偷我家的桃子’时,我是多么难堪啊!众目睽睽之下,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呀。

儿子,你是爸爸的名片啊!”爸爸说话的声音不响,但字字千钧。

我只觉得脸发烫,一直烫到耳根:我的偷窃行为,使父亲蒙羞了。

他辛辛苦苦地养育我,而我……我怎么对得起他呀?过了一会儿,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儿子啊,坏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任意去做。

如果做了,你的为人之道就有亏损了。

我们不仅仅要诵读《弟子规》,更要用它来管束自己啊!”我望着父亲,默默地点了点头:“爸爸,我记住了!”爸爸走了,我又大声地诵读起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是我发自心底的诵读,并非小和尚念经,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心改正。

人的一生离不开“老师”的陪伴和指导,《弟子规》就是我人生路上永不忘却的“老师”,它指点着我除恶扬善,诚信处世,尊长明理,让我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谨慎地掌握好生活的方向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