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行动策略
摘要:本文从理念的转变,课堂的本质和课堂行动策略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以期对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理念,课堂,本质,行动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行动策略是教学主体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调控,以追求较高效率的计策和策略。

课堂行动策略的选择成功与否,直接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

一、理念的转变
英语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时间、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行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强调语言运用(Focus on language use)
课程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课程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强调全人教育(Focus on all the students)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时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强调自主学习(Focus on study on one’s own)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这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源(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或Internet上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教师利用情景、协作和会话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便被动为主动建构,变他律为自律,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强调学生中心(以人为本)(Focus on learner-centeredness)
学生的发展史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个人需求、重视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协调个别学习。

(五)强调文化意识(Focus on cultural awareness)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教师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堂的本质(Nature of classroom)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的有机统一。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抓好的主要环节。

抓教学必须抓课堂,抓质量也必须抓课堂。

课堂是一个奇特的空间。

它是师生互动的舞台,共同创造奇迹的空间。

它是师生聚集、交流思想的地方。

课堂是一个磁场,知识组成的亿万条磁力线紧紧吸引住学生的心。

课堂也象人类的大脑,如果说学习是一种大脑内部活动的过程,那么课堂就是为学生语言学习提供的一个外部环境。

它给学生提供语言环境、认识学习的机会、情感态度。

课堂是神圣的,课堂教学又是奥妙无穷的。

教师的任务就是去探索这个特定时空里的种种规律。

(一)注教学情景的设计
语言教学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实际。

语言教学情景的设计,语境的创设是每一个英语教师必须关注的话题。

教师应该给学生带来更多语言目标的展现,带来更多学习语言精髓的机会。

(二)注学生的生活
语言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就会变的空洞乏味。

英语课程的学习是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的过程。

英语课堂的活动、话题都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三)关注合作者之间的关系
合作精神的培养是新世纪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使命。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师应在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展合作精神。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把英语教学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

(五)关注工具和资源的使用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响、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三、英语课堂行动的分析维度和相应的策略(Analytical dimensions of FLT classroom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一)课堂活动(classroom activities)
1.活动的质量(quantity of activity)
一节英语课你通常做多少事情?你的英语课密度强吗?你的英语课轻松活泼吗?
2.活动的形式(types of activity)
要遵循的原则:意义区分原则,输入、输出区分原则,道德原则,角色转换原则和学习中心原则等。

要注意的问题:如何给课堂活动分类?要保持不同形式的活动间的平衡应该把握怎样的度?
3.动的次序(sequence of activities)
自下而上的途径:呈现(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表达(production)
前任务(pre-task)
自上而下的途径: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earning) 任务环(task-cycle)
后任务(post-task)(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organizational mode)活动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特点
全班活动(whole class work) TS S SS S S 讲授、教材教师—班级间的活动容易控制、被动
小组活动(group work) S—S S—STS—S S—S 讨论、争辩游戏、实验较难控制主动、合作交流
两人小组活动(pair work) S—S S—STS—S S—S 问答、练习、对话机械、反复操练主动
全体活动(individual work) S SS T SS S 探究、背诵查阅资料主动、缺少合作交流(三)、师生的角色关系(role-relationship of teacher and learners)教师角色(teacher’s role) 学生角色(students’role)
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teacher-centered classroom) 突出教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不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learner-centered classroom) 参与者、指导者,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突出主体地位,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和人格
(四)、情感态度(emotional state)
1.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英语能力的活动。

2.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与表达。

3.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

4.能够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愿意主动向他人求教。

5.在英语交流中能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

6.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7.能在交流中用英语介绍祖国文化。

8.能了解并尊重异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

(五)、资源的利用(use of resources in activities)
1)教师如何使用各种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
2)资源如何被合理、高效的应用?(六)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earning)
1.任务型活动的定义
1)广义的“任务”
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设置的经学生认知操作而完成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从完形的形式操练到真实事务处理构成了一个连续体。

2)交际型的“任务”
为发展交际能力而设置的具有真实或模拟真实的目的,侧重意义而非形式的学习活动,这类活动一般为个别化活动(个人或小组),学习者参与交流亲自体验做事的过程,并以形成一定的“产品”或获得某种结局为标志。

2.任务型教学的步骤
1)前任务阶段(pre-task): 教师向学生介绍话题和任务,突出关键词语。

可先让学生听一听别人做类似任务的录音,或阅读课文某一部分而导入任务,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指令和做好准备。

2)任务环阶段(task-cycle): 在此阶段,学生为完成交际任务而尽其所能地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

3)任务阶段(post-task): 在此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操练语言点,分析
采访获取的信息,完成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