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 直接影响高等
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 调整产业
结构 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产业水平, 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
力, 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其次, 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
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 或人才浪费, 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
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第二 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 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 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 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 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 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 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 实行地区保护主义 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 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 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 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 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 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业率。
3高校的误区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 如, 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
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
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 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 研究型人
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 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
和13.93%。可见, 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层面上仍须加大力度。
- 7 -此外, 针对目前用人单位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高学历崇拜症”、“唯实践论”
等现象, 消除对应届大学生Fra bibliotek偏见, 消除人际关系等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已
成为当务之急。
中生竞争96个岗位 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 造成本科学就业
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第四
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
法 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 不善于“推销”
自己 ,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 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 提高就
深圳等热点地区 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 大学生“高不成
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2004年7月23日)报道2004年第
二季度本科生最难找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
3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班级:国际贸易一班
姓名:林润基
学号:14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作需求,职业教育等等都得到
了长足发展, 但随着高校的大幅扩招以及社会适龄劳动人口的富足,当前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正文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 为了了解情况, 展开此次调查。本次调查以发
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 主要如下
1用人单位误区
2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 主要有, 首先, 过分关
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 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 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
总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
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 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只有共同努力 才能使
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 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 发挥更大的贡献。
首先 择业观念亟待转变。根据本次调查, 大学生由于自身及其他方面一些
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 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 细化岗位职
责 按照岗位的要求, 制定合理选人标准, 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 确定科
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 制定考核内容 ,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 择
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 考核硬
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 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
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 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
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 “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 企业的发
展离不开大学生, 但是, 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 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 纷纷上马热门
专业, 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应优先录用。第五,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
高校毕业生 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
的高校毕业生, 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人才政策, 取消落户限
制 ,4。第五 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
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 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
4.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 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
面谈。 做出录用决定。 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
是否相符。 最后录取合适者。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 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
因素的影响, 存在不少不切实际的地方, 而这些观念确实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形成了较大差距。一方面,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劳动密集型是其突出的经济
增长特征, 因此, 不可能提供足够的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现阶段大学生须适
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调查显示, 对社会兼职表示认可的学生高达55.65%, 因此, 在重视校内社会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
件,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
条件, 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 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
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 报考研究生的
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 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 在同等条件下
和改进机能,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
调整, 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 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
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 由于经费的原因 “重文轻理”严重2加上急功
近利, 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 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
的专业, 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北京地区从6.6万人增加到15.4万人是扩招前的2.3倍。但是同期北京市所属单位上报需求毕业生数量。不含国家和中央在京机构, 只是从4.2万人增加到5.7万人,仅为扩招前的1.36倍。
二、选材刁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 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一企
实践活动的同时 ,如何平衡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关系 成为学校教育亟待思考
的一个问题。
同时 ,相关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需要深入下去。报告显示 ,在关于“对于
国家和各地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认识程度上 “非常了解”的学
生仅占2.56%“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分别为23.77%、58.39%
效的信息少, 导致就业难。
六、缺经验
教授多“教练”少
调查显示 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 占63%。我
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 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不注重学
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 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
观念 大学里有的是教授 缺的是“教练”。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
个系统工程 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 摒弃用人
歧视 ,鼓励人人都作贡献 ,人人竞相成才。其次 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
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 加之民办高校急增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招
生分数不断降低 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 动手能力差 缺乏实践经验
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 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
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
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 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 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
放问卷形势展开。共发放10份问卷 回收10份 有效问卷10份.综合调查报告
和实际情况 总结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需要社会 政府学校 学生
自己共同努力 并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困难的原因
一、供需差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岗位增36%学生增130%。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